特级教师李福南历史比较题系列之7--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比较等比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特级教师李福南历史比较题系列之7--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比较等比较

资源简介

特级教师李福南历史比较题系列之7--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比较等比较
31.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比较
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际环境
得到了苏联的帮助,帝国主义和其他反动势力则持反对的态度
苏联、英美帝国主义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
广泛性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更广泛,不仅包括上述四个阶级,还包括各民主党派、海外侨胞以及一切赞同抗日力量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政治合作)
“党外合作”(军事合作)
组织形式
政权和军权基上由国民党掌握
双方各自拥有军队和政权,共产党还有根据地
共同纲领
新三民主义
抗日救国
斗争对象
“打倒列强,陈军阀”
打败日本等法西斯侵略
产生结果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中途破裂
虽有严重矛盾和斗争,但还是坚持到了最后胜利,完成了抗日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2)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3)都是在共产国际的积极促进下实现的。(4)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5)内部冲突的焦点都是阶级利益支配下领导权问题。(6)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32.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依靠武装
政府的正规军
八路军、新四军、民兵和其他抗日武装
战场范围
国统区
敌后区
规模方式
大兵团的大会战,是阵地防御为主战
小规模的游击战和有条件的运动战
战略地位
防御阶段,正面战场起主导作用
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相互联系
①两个战场驱逐日本总目标相一致。②防御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③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相依存,贯穿抗日始终,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33.两次国共合作的共性和个性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合作背景
处于封建军阀割据时期,阶级矛盾尖锐
中日民族矛盾为最主要时期
合作对象
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左派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共同抗日
斗争目标
打倒北洋军阀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组织形式
党内合作,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党外合作,双方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
阶级基础
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的革命联盟
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的联盟
共产党成熟状况和采取方针
处于幼年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及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已从幼稚转向成熟,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历史地位
国民党只有小块根据地和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及少量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又没有军队,两党为国民革命胜利而奋斗
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限制与共产党的反限制斗争一直贯穿始终
国际条件
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支持,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和国共合作
主要列强都支持中国全面抗战和国共合作
作用结果
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最终国共合作破裂而导致大革命失败
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2)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3)共产国际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4)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5)都推进了中国革命发展。
34.用比较法分析日本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
背景
向帝国主义过渡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战争规模
不到1年,侵犯地区多在沿海
长达15年,战火燃烧了大半个中国
结果影响
日本战胜了中国,勒索了大量的财富,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中国取得完全胜利,日本投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同点
①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而发动;②以征服中国为目的;③曾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④进行了野蛮经济掠夺。
不同结局的原因
(1)战争的领导:前者,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后者,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2)民众动员:前者,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后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3)战略战术:前者,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者,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4)国际环境:前者,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后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35.用政治常识分析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党的正确政策形成的六个基本依据: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是中共制定政策方针的基本依据,这些具体实际包括: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阶级关系、革命性质、任务和动力、敌我力量对比等。
重庆谈判
北平谈判
背景
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占有较大优势,迫于国内外的舆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的现状,于是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内部分裂,败局已定,不得不发出求和声明
目的
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准备时间,并企图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共产党则是为了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团结和教育人民
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继续进行内战,共产党则力图尽早结束内战,减少人民痛苦,并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面目
内容
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
焦点是革命是否要进行到底的问题
结果
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撕毁
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被国民政府所拒绝
相同点
①两次谈判都是由国民党主动提出的,都是国民党玩的假和谈的阴谋,缓兵备战维护国民党统治;②两次谈判的代表基本相同,中国共产党由周恩来率领,国民党由张治中率领;③两次谈判的结果都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与民主的诚意;④两次谈判都由共产党提出谈判方案;⑤两次和谈都有美国插手;⑥和谈结果都被国民党所破坏;⑦两次谈判虽然都没有阻止或结束内战,但都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重要机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