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李福南历史比较题系列之15---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的比较等比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特级教师李福南历史比较题系列之15---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的比较等比较

资源简介

特级教师李福南历史比较题系列之15---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的比较等比较
71.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的比较
自由主义
干预主义
解决问题
针对工业革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针对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出
阶级
代表工业资本家利益
代表垄断资本家利益
核心内容
主张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放任政策
主张是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发挥其重要作用
地位
在19世纪—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中居主流地位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中居主流地位
影响
标志着欧洲的经济政策由传统保护主义(重商主义)到自由竞争的重大转变,推动了列强侵略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推动资本主义的改革和革命运动
二战后取代了过去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经济陷入“滞胀”而使其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相似
根本目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都肯定政府对社会的作用;都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理论;都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72.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之比较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前提和目的
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的,目的是通过确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活力
实施过程
很快就被取消
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并得到加强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比罗斯福新政时国家干预的力度大大加强
实施结果
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相同
(1)都在社会出现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或吸取教训的背景下实行的;(2)都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3)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7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类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2)国内: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不合事宜。(2)直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主要:列宁等人重视探索
目的
(1)直接:集中全国力量,保证军事胜利。(2)根本:巩固苏维埃政权。
(1)根本:为了建设社会主义。(2)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主要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推行粮食税
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过程
1918年夏开始推行,1919年--1920年高潮,1921年停止。
开始:1921年俄共(布)十大。结束: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集体化。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的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改造的方式
直接过渡,即直接和彻底地摧毁旧经济体制,而代之以新经济体制
间接过渡,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的经济结构逐步进行改造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性质
临时性非常措施
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调整
特点
取消商品和货币,按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方法,超越了苏俄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公有制为主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作用和实践效果
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也引起了农民群众的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巩固工农联盟和政权
相同
都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是在出现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改革;具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74.新经济政策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之比较
新经济政策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本质
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地位
使苏俄(即苏联)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虽然在战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以后的苏东剧变证明其不是一条成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同
都属于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步骤;都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政策或体制;根本目的都是要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75.斯大林模式与西方、中国模式的比较
模式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中国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资本主义大农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模式之弊端
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周期性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