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6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图表示人体内“脑—脾神经轴”的调节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脑—脾神经轴”调节机制能对细胞免疫发挥作用B.若T淋巴细胞中乙酰胆碱受体基因表达量下降,可影响抗体生成。C.适度压力刺激使“脑—脾神经”兴奋性提高,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D.乙酰胆碱在该调节过程中作为神经递质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2.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如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神经肽是泛指存在于神经组织并参与神经系统功能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物质,是一类特殊的信息物质。A.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都能以化学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B.几乎所有内分泌腺都受自主神经支配,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C.激素和神经肽能改变免疫细胞的机能,而细胞因子不影响神经内分泌机能D.据图可知,神经肽可作用于内分泌细胞、免疫细胞、靶细胞,不具有特异性3.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B.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C.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4.人看到恐怖画面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表现为心跳加快、脸色发白、大汗淋漓、全身不自主颤抖等。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脑干心血管中枢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皮肤血管收缩,脸色发白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产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D.看到恐怖画面后全身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5.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C.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胰高血糖素D.d引起下丘脑产生④电位变化6.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细胞因子是细胞对刺激应答时分泌的物质,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机体调节方式是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完成的B.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C.病毒感染刺激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增强细胞免疫D.病毒感染通过促进ACTH的分泌,使糖皮质激素增多进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7.下列关于稳态的内容,正确的是( )A.冬泳时,人在水中感觉到冷,此时散热量大于产热量B.50米跑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使血浆PH明显降低C.饥饿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增加D.饮食过咸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8.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各器官之间功能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都是通过机体复杂而精巧的调节实现的。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依靠突触,突触后膜一定是神经元的细胞膜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身体平衡的维持有关C.性腺和垂体的细胞表面不都存在能够接受对方分泌激素的受体D.在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3种9.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许多流感患者在不用药的情况下,也可在一周左右时间痊愈,是因为吞噬细胞清除了体内的流感病毒B.花粉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出现局部红肿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D.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往往表现为食量大,身体消瘦,容易激动10.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只在血糖浓度升高时分泌胰岛素B.下丘脑调节肾脏分泌抗利尿激素,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和某些激素的受体D.免疫调节是独立的调节机制,不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影响11.下列关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9 ℃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C.人体感染某种链球菌后,免疫系统会攻击心脏瓣膜,这属于过敏反应D.HIV入侵T细胞,使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免疫功能减退12.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紧急情况下,肾上腺髓质在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下分泌肾上腺素过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B.食物过咸时,垂体细胞会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基因并将产物释放到体液中C.马拉松跑者大量失盐导致内环境渗透压下降,使得机体尿量减少D.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达到峰值时,膜外与膜内的Na+浓度比值仍大于1二、多选题13.下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B.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C.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都是由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的D.免疫系统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14.某人因感染链球菌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检查发现该患者的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含量下降、抗利尿激素含量改变,其被确诊为肾炎性水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利于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到达感染部位B.链球菌利用寄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可以作为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C.使用抗利尿激素能增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从而缓解患者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的症状D.该病症说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15.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化学成分相同B.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抗原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方式进行16.电影《战狼2》故事情节逼真,尤其是战区很多人感染了拉曼拉病毒(一种可引发烈性传染病的RNA病毒),让观众认识到机体稳态调节的重要性。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观影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B.若预防拉曼拉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可通过接种来预防,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细胞免疫C.故事情节中一些人遭受重伤后,会出现持续高烧现象,此时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故事情节中特战队员受到重伤失血时,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多三、非选择题17.肥胖是一种能量失衡失调的表现,进食的终止与饱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图是进食的调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进食一段时间后胃肠道受刺激,人会产生饱感。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机械性刺激产生饱感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 ,此时交感神经纤维膜内会形成向 方向流动的电流。(2)由胰岛素缺乏而引起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苗条素浓度也会降低,患者的进食量明显增加,但其体重并未增加。体重不增加的原因是 。(3)请据图和题中信息推测:苗条素的分泌量与脂肪储存量的关系为 。(4)下丘脑除了调节图中生理活动外,还可参与 (列举一项)调节等。18.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人体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会发生相应不同的生理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人在外界高温的刺激下,出现大量流汗的现象,请写出一条反射弧来描述此人流汗的原因 。(2)某同学在高温条件下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 ,激活位于下丘脑的某区域,促使其合成并分泌 ,该激素的作用是 。(3)在反射弧中,兴奋发生时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的原因是 。(4)当机体遇到寒冷刺激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该激素可 ,使机体产热 ,该调节过程中,相应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TRH,由垂体分泌TSH作用于甲状腺细胞,TSH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原因是 。19.Gr 蛋白是免疫调节通路中的一个关键酶,通过调节相关蛋白质的活性,抑制 T 淋巴细胞活化,与自身免疫紊乱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者进一步研究 Gr 蛋白对 B 淋巴细胞的影响。(1)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小鼠体内活化的 B 淋巴细胞比例 ,血清中 增多。(2)应用 B 淋巴细胞活化剂分别刺激野生型小鼠和 Gr 基因敲除小鼠的 B 淋巴细胞,检测了 3 种 B 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的表达。结果如图 1,说明 Gr 蛋白 B 淋巴细胞活化。(3)有研究发现 Gr 蛋白上游有 TO 蛋白调控其表达,为进一步明确 TO 蛋白是否调控Gr 蛋白在 B 淋巴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以下研究。野生型小鼠 B 淋巴细胞用活化剂刺激后,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加入 TO 蛋白抑制剂处理,检测各组 Gr 蛋白表达如图 2,说明 。(4)有研究者推测体内的 P 蛋白通过抑制 TO 蛋白影响 Gr 基因表达,来影响 B 淋巴细胞。请从下列处理中选择合适的处理或组合进行实验,从下列检测指标和预期结果中选择对应的结果,为上述推测提供两个新的证据。实验处理 检测指标及预期结果①野生型小鼠B淋巴细胞+活化剂 ②Cr基因敲除小鼠的B淋巴细胞+活化剂 ③P基因敲除小鼠的B淋巴细胞+活化剂 ④P和TO基因都被敲除小鼠的B淋巴细胞+活化剂 ⑤P基因诱导剂 ⑥TO蛋白抑制剂 ①TO蛋白增多,Cr蛋白减少,活化的B淋巴细胞数目增多 ② TO蛋白减少,Cr蛋白增多,活化的B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③TO蛋白增多,Cr蛋白最大,活化的B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④ TO蛋白减少,Cr蛋白减少,活化的B淋巴细胞数目增多Ⅰ实验处理或组合: ,检测指标及预期结果 ;Ⅱ实验处理或组合: ,检测指标及预期结果 。20.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损伤人们的身体健康。失眠者白天出现精神不振、疲乏、易困倦和抑郁等表现。褪黑素作为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分泌昼少夜多,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它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下图为褪黑素的分泌调节图,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1)光周期可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这是一个反射过程,其结构基础为 。请完成褪黑素分泌的反射路径: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 →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2)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褪黑素又可抑制SCN的兴奋,从而使褪黑素的分泌量维持稳定,此机制属于 调节。褪黑素需经体液运输才能与SCN上相应 结合发挥作用。控制松果体细胞分泌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动,因为 。(3)研究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对褪黑素的分泌量也有影响。H蛋白是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小鼠,得到以下结果:实验处理 酶H相对活性(对照) 酶H相对活性(处理96h)紫外光 373 314蓝光 319 137绿光 323 76红光 325 326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长期熬夜的人褪黑素水平通常比正常人低,一些辅助睡眠的药物中含有褪黑素,但是褪黑素增多有可能引起季节性抑郁症,请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利用褪黑素调节睡眠的两条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1.C【分析】根据图示可知,适度的压力刺激可使脑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脾神经,使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抗原分别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不同受体结合后可使T淋巴细胞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可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详解】A、“脑—脾神经轴”调节机制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促使T细胞释放乙酰胆碱,从而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故“脑—脾神经轴”调节机制能对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A错误;B、乙酰胆碱需要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据图可知,乙酰胆碱的受体在B淋巴细胞膜上,T淋巴细胞是释放乙酰胆碱的细胞,细胞膜上没有乙酰胆碱的受体,若B淋巴细胞中乙酰胆碱受体基因表达量下降,会影响到乙酰胆碱的作用,影响抗体生成,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适度压力刺激使“脑—脾神经”兴奋性提高,能促进浆细胞生成和分泌抗体,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C正确;D、T淋巴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因此乙酰胆碱在该调节过程中作为细胞因子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故选C。2.A【分析】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详解】A、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都能以化学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节网络,A正确;B、几乎所有内分泌腺都受自主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直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控制;甲状腺、胰岛以及胃肠内分泌细胞等的功能活动无不受自主神经支配调节,激素也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脑的发育,B错误;C、据图可知,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内分泌细胞和脑,因此细胞因子会影响内分泌细胞,C错误;D、神经肽是一种信号分子,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神经肽与受体的结合仍具有特异性,D错误。故选A。3.C【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过程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A→B→E)、体液调节(A→-C→D→E)和神经体液调节(A→B→C→D→E)三种方式。【详解】A、在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中,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两种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其方式是体液调节,A正确;B、血糖浓度变化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浓度,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不能体现分级调节的特点,C错误;D、体温调节过程中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C。4.D【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详解】A、看到恐怖画面后,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是由于脑干心血管中枢兴奋引起的,A正确;B、看到恐怖画面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脸色会苍白,B正确;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产热增加,同时散热也增加,则汗腺分泌增加,C正确;D、看到恐怖画面后全身不自主颤抖,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D。5.C【分析】下丘脑的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A、下丘脑既是神经中枢,又是调控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当人过度紧张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中的相关细胞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最终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A正确;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下丘脑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最终使尿量减少,B正确;C、血糖含量降低时,由胰岛α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C错误;D、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产生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C。【点睛】6.D【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应激状态下,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并作用于下丘脑,此时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效应器,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促进垂体释放的ACT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详解】A、由题图可知,题述机体调节方式涉及神经系统、激素和免疫系统,因此,题述机体调节方式是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B、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通过分级调节,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B正确;C、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病毒感染能刺激辅助性T细胞,使之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以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细胞免疫,C正确;D、据图可知,病毒感染后,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促进垂体分泌ACTH增多,导致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增多,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D错误。故选D。7.D【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④循环系统。【详解】A、冬泳时,人虽在水中感觉冷,但体温相对恒定,此时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B、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和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pH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C、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D、饮食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进而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故选D。8.D【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详解】A、在特定的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故突触后膜不一定是神经元的细胞膜,A错误;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控制有关,身体平衡与小脑有关,B错误;C、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C错误;D、在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B细胞、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D。9.A【分析】1、过敏时,致敏靶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从而导致局部红肿。2、对于病毒类的细胞内寄生物,机体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传播感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详解】A、许多流感患者并不用药也可在一周左右痊愈,主要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共同作用,清除了体内的流感病毒,A错误;B、花粉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致敏靶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出现局部红肿,B正确;C、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二者在血糖调节中属于拮抗作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C正确;D、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所以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往往表现为食量大、身体消瘦、精神亢奋,D正确。故选A。10.C【分析】人体生命活动受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三种调节方式相互影响。【详解】A、胰岛B细胞一直分泌胰岛素,在血糖浓度升高时分泌量会增大,A错误;B、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C、肌细胞可受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故膜上既有激素受体也有神经递质受体,C正确;D、免疫调节也会受到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影响,如胸腺激素可促进T细胞的成熟,D错误;故选C。11.D【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2、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体温维持在恒定水平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A错误;B、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C、免疫系统攻击心脏瓣膜属于自身免疫反应,C错误;D、HIV入侵T细胞,使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免疫功能减退,D正确。故选D。12.D【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详解】A、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说明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食物过咸时,垂体细胞会将抗利尿激素释放到体液中,B错误;C、马拉松跑者大量出汗主要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C错误;D、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达到峰值时,此过程Na+内流,但对于细胞来说,膜外与膜内的Na+浓度比值仍大于1,D正确。故选D。13.ABD【分析】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联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三个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这些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直接接触。受体具有特异性,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详解】A、目前大家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B、由分析可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B正确;C、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的化学本质除了有蛋白质(由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还有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等,这些都不在核糖体内合成,C错误;D、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激素样物质(免疫信息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D正确。故选ABD。14.AD【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新吸收水分,减少尿量的排出,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详解】A、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大,利于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部位,A 正确;B、链球菌是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合成蛋白质时利用的是自身的核糖体,B错误;C、使用抗利尿激素能增强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功能,但不能增强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蛋白质的功能,所以无法缓解患者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的症状,C错误;D、该病症说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D正确。故选 AD。15.BD【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性等特点。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形式进行的。【详解】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有些激素是固醇类,有些酶是RNA,A错误;B、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抗原,B正确;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还有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C错误;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在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为前导,D正确。故选BD。16.AD【分析】人体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机制下实现的;疫苗的使得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详解】A、观看电影高潮部分,观影人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是神经-体液的调节的结果,A正确;B、预防该疾病的疫苗研制成功,可通过进行接种来预防,使得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这种免疫类型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C、战争中有些人头部遭受重伤后,会持续高烧,但该状态下机体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D、在恐惧、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机体表现反应敏捷、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等特征,D正确。故选AD。【点睛】本题以《战狼2》中拉曼拉病毒为素材,考查免疫调节、体温调节和细胞代谢的相关知识,识记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17. 胃肠道感受器→交感神经→脑干 脑干 较多的能量以尿糖的形式排出体外 正相关 血糖平衡、体温平衡、水盐平衡、部分激素分泌【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要求学生熟知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下丘脑在体液调节中的作用。(1)当进食一段时间后胃肠道受刺激,人会产生饱感。则机械性刺激产生饱感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为胃肠道感受器→交感神经→脑干。由于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且兴奋向脑干传导,则此时交感神经纤维膜内会形成向脑干方向流动的电流。(2)当胰岛素和苗条素浓度均较低时,对下丘脑的作用减弱,从而对脑干的作用也减弱,故患者的进食量明显增加。由于胰岛素较低,则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较低,因此葡萄糖中较多的能量以尿糖的形式排出体外,所以体重并未增加。(3)请据图和题中信息推测:脂肪储存量较高时,促进脂肪细胞分泌苗条素,作用于下丘脑,增加脑干的饱腹感,从而维持体重的相对稳定。则苗条素的分泌量与脂肪储存量的关系为正相关。(4)下丘脑除了调节图中生理活动外,还可参与血糖平衡、体温平衡、水盐平衡、部分激素分泌调节等。18.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升高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提高机体代谢速率(或促进机体代谢) 增加 甲状腺细胞表面存在TSH相应的受体【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3、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详解】(1)某人在外界高温的刺激下,皮肤中的温觉感受器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及通过分析、综合将兴奋沿着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效应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同时也会促进汗液分泌,通过汗液蒸发增加散热,则炎热导致此人流汗的原因可用反射弧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来表示。(2)根据分析可知,某同学在高温条件下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上升,激活位于下丘脑的某区域(渗透压感受器),促使其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3)在反射弧中,兴奋发生时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突触间兴奋传递时,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进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在该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因此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4)当机体遇到寒冷刺激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该激素能够促进物质代谢,促进幼体的生长发育,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据此可知该激素可促进物质代谢(提高机体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抵御寒冷;该调节过程中,相应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TRH,由垂体分泌TSH作用于甲状腺细胞,TSH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是因为甲状腺细胞膜上有与TSH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进而能接受其传递的相应信号。【点睛】熟知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反射弧的写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19.(1) 上升 抗体含量(抗体水平)(2)抑制(3) TO 蛋白抑制 Gr 蛋白表达(4) ③ ① ⑤⑥ ②【分析】由下图分析,Gr敲除型小鼠,B细胞活化比例明显上升,说明Gr可以抑制B细胞活化;而加入TO 蛋白抑制剂,Gr蛋白表达量上升说明TO 蛋白抑制Gr蛋白的表达。【详解】(1)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关节细胞,B淋巴细胞活化比例上升,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血清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含量增多。(2)Gr敲除型小鼠,B细胞活化比例明显上升,说明Gr可以抑制B细胞活化。(3)加入TO 蛋白抑制剂,Gr蛋白表达量上升说明TO 蛋白抑制Gr蛋白的表达。(4)验证 P 蛋白通过抑制 TO 蛋白影响 Gr 基因表达,则③作为实验组,预期结果为①;⑤⑥作为实验组,预期结构为②。实验结果说明说明P蛋白抑制TO蛋白表达影响Gr基因表达。20.(1) 反射弧 兴奋(2) (负)反馈 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可直接通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3)绿光严重抑制酶H的活性(蓝光其次,紫外光再次),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红光对酶H活性几乎无影响,从而对褪黑素分泌无明显影响(或略微促进)(4)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色素的药物,但是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谨遵医嘱。【分析】1、分析图解: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2、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反作用于下丘脑。【详解】(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光周期信号刺激会使视网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传到神经中枢,最后到达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2)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把兴奋传递到松果体,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褪黑素又可抑制SCN的兴奋,属于负反馈调节。褪黑素是激素,需经体液运输才能与SCN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可直接通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故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动。(3)如表格所示:与对照组比较,酶H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了红光组,故结论是:绿光严重抑制酶H的活性(蓝光其次,紫外光再次),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红光对酶H活性几乎无影响,从而对褪黑素分泌无明显影响(或略微促进)。(4)长期熬夜的人褪黑素水平通常比正常人低,故应避免熬夜,如: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色素的药物,但是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谨遵医嘱。【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解判断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方式,识记反射弧的组成,掌握兴奋在突触传导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