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题目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学科 历史教学理念与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20世纪30年代,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沉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强大的民族内聚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崭新起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基于时空观念,厘清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历程。 ②通过相关史料阅读,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明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③感悟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智慧以及为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所焕发的精神气节和家国情怀。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经历初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对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阶段的历史进程有了大致了解,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现阶段的学生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能够配合教师的引导进行知识学习,这也为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本单元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较多,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整合教科书资源内容,简化对于历史史实的讲述,以探究解决问题作为课堂主线。又因该单元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的时空观念较差,缺乏对于历史事件间整体性与关联性的把握、缺乏对于历史趋势的整体认知、缺乏独立分析历史问题、科学理性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注重思维的衔接性、史料事件的关联性与连贯性,选取难度适当的史料,从直观有趣的视角出发,以探究解决问题为课堂主线,以达到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学生历史思维升华的层次。教学内容分析 第八单元的主题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主要教学内容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历史发展脉络,时间断限是1931-1949。“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是第八单元的第一课,介绍的是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史实,兼对日军的侵华动机、罪行加以介绍。本课与23课共同讲述了抗日战争的全程,其中22课聚焦局部抗战时期日军的侵华进程与国共两党最终由战争走向合作、缔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史实,23课则讲述了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以及最终的抗战胜利。本课分为“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的侵华暴行”三个子目。其中第一目与第二目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历史进程,第三目相对独立,介绍日军的侵华罪行。就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而言,“侵华”与“抗战”,双线交织并行,“抗战”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重要主题,知识容量较大,内容丰富。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难点确定为:认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时代迫切性及其民族内聚力。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导入: 以《大阪朝日新闻》对九一八事变的报道为切入点(下附报道原文) 新闻标题:深夜突然隆隆音响,支那兵爆破铁路。 18日午后10时半,在奉天北方一角,冒着黑暗,响彻了隆隆大音响,惊醒了奉天在住日本人。这是日支兵冲突的烽火。在我满铁铁路,文官屯、虎石台中间一点柳条沟处一地点上,大约300名支那兵安置了强烈的炸弹,爆破了我满铁线的一段。突发这件大事的同时,受到支那兵猛烈攻击的我方所属满铁守备队的监视兵及时报告虎石台驻屯的河岛中队长,因而河岛中队长马上率兵乘军用列车迅速到达现场,这时粗暴的支那兵向着守备队猛烈开炮火。于是,奉天驻在的全体日兵下达总动员令。 ——《大阪朝日新闻》(19日发) 提出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柳条湖事件的发生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日本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进而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到底是什么?以此引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环节1:蓄谋已久的侵华动机 在这一教学环节,节选《对华政策纲领》、《昭和经济史》、日本30年代秘密文件等相关史料内容,引导学生在分析解读史料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归纳总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体现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史料实证。 环节2:来势汹汹的侵华进程 总结说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由此,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推动下,1931年9月18日,经过长期的精心策划,日本蓄意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借机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大规模入侵,揭开了日本局部侵华的序幕。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时间认真阅读教材,结合教科书141页-143页的内容,以时间坐标轴的形式,梳理日本的侵华进程,在梳理的过程中对日本侵华进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展示时间坐标轴并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厘清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历程,培养其时空观念。 环节3:罄竹难书的侵华罪行 梳理完日本的侵华进程后,教师随即指出,日本在侵华的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之后,以侵华日军甲级战犯,南京大屠杀主要策划者松井石根在东京审判现场的发言,引导学生明确日本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的性质——带有侵略性质的、非正义性的战争。随即举例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政治层面“以华治华”、经济层面“以战养战”、思想层面“奴化教育”以及南京大屠杀等暴行。 环节4:难寻底线的无奈退却 揭露日本在侵华过程中的犯罪暴行后,教师随即引导学生思考,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各方的态度如何,是我们关心的问题。首先将关注点放在形式上代表中国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上,分析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对中日之间国力差距悬殊的担忧;对国联抱有幻想;蒋介石的“最后关头说”。 环节5:坚定抗战的中国人民 即便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但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坚定抗战的步伐。进而举例:在东北战场上,东北军民在我们熟悉的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一二八事变期间,上海的工人、学生以及各界群众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奔赴前线,协同上海19路军作战,有力地鼓舞了士气。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国民党爱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坚决阻挡日军对我华北国土的侵略,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被迅速点燃。1935年华北事变期间,北平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主张联合抗日,宣传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随即补充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提出的“八一宣言”以及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确立的联合全国各阶级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点明在局部抗战阶段,抗战主体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但抗战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分散。这是因为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国共两党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环节6:西安事变——兵谏以求联共 说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从对立走向谈判的关键性转折点,是国共两党政策发生改变的重要节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初步形成了团结抗战的局面,也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基础。 环节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系统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特定历史发展进程中彰显出特有的艰难与曲折,这一战线构建的背后既投射了国共两党关系的走向,又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和家国情怀。 环节8:总结升华 回到课题“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阐明从局部到全面转变的两层内涵: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伴随时间的推移,日本吞并东北、染指华北,进而觊觎整个中华大地,民族危亡由浅入深,日本侵华由局部扩散至更大区域,这就决定了中国抗战的规模在空间上“从局部到全面”。与此同时,呐喊与抗争的时代主旋律也随着时空的变化“从局部到全面”。也就是说,抗战并非只有国共两党的担当和作为,也有铁血军人、青年学生、普通民众、民族实业家,这是全民族抗争精神、家国情怀的汇聚绵延,就这个意义而言,同样诠释了“从局部到全面”。最后,以金冲及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的这段话:“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作为本节课的小结,再次阐明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沉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强大的民族内聚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起点。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思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什么能够建立? 参考答案:其一,从逻辑上看,危亡的国内外时局势必呼唤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建立,体现时代的迫切性。而全民族的凝心聚力也进一步助推着这一战线的建立。其二,在民族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携手,践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倡议,为最终“力挽狂澜”奠定胜利的基石。其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彰显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特有的艰难与曲折,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感悟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智慧,这一战线构建的背后既投射了国共两党关系的走向,又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和家国情怀。其四,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一系列侵华暴虐并不能折断民族的脊梁,磨灭中国人民的斗志,反而愈加坚定中国人同仇敌忾,以“血肉筑长城”的抗战精神凝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围确保抗战赢得最终胜利。“统一战线”四个字也愈加凸显全民族在抗战中所焕发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导入新颖,问题设置合理,史料选取恰当,层层进阶,逐步提升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充分利用时空坐标轴这一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日本侵华进程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教学环节之间的连贯性较强。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难点不是特别突出,学生活动相对较少。 未来的解决思路: 授课过程中增加学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授课结束后进行课程小结,明确重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