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一、整体设计思路本课在立德树人基本理念和五大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设计。本课设计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增强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认识,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对于近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和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重视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理论建构中的共同参与,通过课堂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习效果。二、学情分析已有基础:通过义务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应有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已经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需要提升:内容上需要加深探究辛亥革命的缘起及影响,思维上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尝试运用历史方法探究历史。三、教材分析在课文结构上,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1课。本课包括三个子目,本课设置三个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三个子目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第一子目所讲述的内容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结果无法解决问题;1906年清政府还宣布预备立宪,后又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最终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其二,以孙中山为线索,展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如何兴起的。这期间成立的各种革命团体很多,限于篇幅,只重点介绍了兴中会和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清政府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不同处境刚好可以作为对比进行教学。第二子目标题是“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该子目大致按照时间线索勾画了相关事件的进展。其一,将保路运动的发生及其影响,作为武昌起义的背景;保路运动实际可理解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背后原因可以得出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以及列强在背后不断推波助澜,促使革命党人清醒。其二,简述武昌起义的过程,以及最后结果: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其三,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同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其四,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第三子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该子目重点说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但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绝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所能完成。据此也要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在单元结构上,既承接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又下启第七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在中国近代革命发展以及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本单元包括两课,本课与下一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按照时间线索展开,构成了紧密的逻辑联系。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1、教学目标:(1)通过展现社会的巨变而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历史关键时刻“人”的“抉择,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辛亥革命后革命的困局、革命的破局感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2)通过展现文字材料,图像史料等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历史地图、不同时空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评价。(3)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卑弱之殇,叹今强国复兴之路。确立依据:(1)基于学生欠缺线索意识的学情,强调对知识的整合与归纳。(2)符合课标要求。(3)最终指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高。2、教学重点: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三民主义、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确立依据:基于课程标准3、教学难点: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近代中国的意义及局限性。确立依据:基于学生认知结构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有机会去北京旅游,你最想去的地方 2、皇宫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引导同学们思考:近代故宫的名称变化体现了什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什么局限呢? 过渡:跟随紫禁城的命运,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帝制的最后绝唱。 学生回答北京景点,思考为什么大家对故宫的称呼不一致呢?做好新课学习准备。 聚焦北京故宫名称变化,见微知著,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革命又会以这样的结局落幕?激发学生寻找历史解释的欲望。讲授新课 一、紫禁城的“余音”·点燃革命“灯火”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虽然是清政府的自救举措,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这一时期的清政府的许多操作,阴差阳错地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商业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阶级基础;教育界的改革产生了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群众基础;新军逐渐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新军的核心人物袁世凯后来逼迫清帝退位。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 由资产阶级上层组成,既反对清朝统治,也反对革命,主张“君主立宪”。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4、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策。 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主义。 (2)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探究点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①,异种残之,外邦逼之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依据史料,分别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族主义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信息梳理: ①指出了君主专制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 ②指出了当时中国处于清政府以及外国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 提示:民权主义解决君主专制统治的问题;民族主义解决满洲及外国压迫的问题。 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二、最后一座故宫的诞生·第一个共和政体的建立 1、武昌起义: 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③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探究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四十五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对封建统治的革命性体现在哪里?有局限性吗? 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体现:以宪法的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局限性: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原则,不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原因: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攻陷汉口、汉阳,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和议;对清政府施压。②英国等列强的支持。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宣统帝溥仪) 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探究点三】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 ———1912年3月《新陈代谢》 材料二:“皇帝如今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 材料三:武昌首义成功后,列宁极其兴奋地宣布:“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源泉已在亚洲涌现出来了。” ——《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四: 1、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注意:结束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在整个革命过程中,只要没有发生战事,基本上商旅不惊,老百姓该怎么过日子,还怎样过。老百姓唯一感到困扰的是,听人说皇帝没有了。至于外国人,即使待在战区都没事,无论清兵还是民军,碰到外国人住宅就绕着走。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2、历史局限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从这一点上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体现,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 回归教材,熟悉清政府的“自救”,以及梳理资产阶级政党的活动。 “种瓜得豆”与常理不同,引起对这一时期历史复杂性的初步认识。 关注到清政府中立宪派这一个特殊群体,可以发现他们最终选择支持革命。 结合材料,感悟三民主义,体会革命派的核心思想和目的。 学生结合课本,梳理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关系,理解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 学生根据史料和课本二者结合自行概括和总结相关信息。 回答问题,并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知道南北新旧议和不仅是时代的必然性,也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通过史料对比,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秉持着不脱离教材的原则,引导学生形成有效信息,有利于培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将视野放得开阔一些,将历史看作一个整体,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不同事件。 学生借助教材明晰短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基于史料进行多元化、发散性的探究,强化历史解释的冲动,从时空视角放大的角度给出历史解释的出路。 突破教学重点;提升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提高。 能够认识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 突破教学难点,增强自主归纳和概括能力。 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除了第一个共和政体的诞生,但后续似乎都和“共和”无甚关系。 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当时的中国看似是南北新旧议和,其实是多股力量在中国的博弈。 突破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意义是巨大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站在历史认知过程的动态的角度上来说,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小结与作业布置: 【小结】 从辛亥革命发生到故宫博物院成立,其间相距14年。这14年中,末代皇帝仍“暂居宫禁”13年,丰富的文物珍宝仍为皇帝的私人财产。这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一个表现。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高悬神武门。神武门大门洞开,数万市民争相涌入昔日可望不可及的皇宫禁地。虽然未能与君主帝制转型为民主共和的国家革命同步,禁戒森严的皇家禁地毕竟终于变成民众可以自由出入的公共文化空间了,参观故宫博物院立刻成为北京百姓的盛大节日。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认为故宫博物院的建立,是辛亥革命在文化领域里收获的民主果实。 【作业布置】 自由选择阅读书目:《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金冲及著,三联书店,增订版。书中第一部分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生、发展、胜利和失败的全过程做了系统的历史阐述。 教师照应开头设问,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再认识故宫。 完成作业,用多元的视角再认识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设置思辨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扩展历史视野,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例以北京故宫的名称沿革引入,有利于用学生身边中的兴趣提起学生的好奇欲;其次本课大致流程按时间线展开,前后因果关系很强,但不利于学生多视角去思考;最后板书设计较为传统,缺乏新意。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