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3-2024学年社会法治七年级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3-2024学年社会法治七年级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3-2024学年社会法治七年级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七上·诸暨月考)我国是世界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远古人类遗迹,如果要去探寻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迹,我们应该到下列的(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2024七上·诸暨月考)友善同学假期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参观时,观看了4D科普动画电影《北京人》,他在电影中不可能看到北京人(  )
A.掌握了钻孔技术 B.结成群体生活
C.使用打制石器 D.用火烧烤食物
3.(2024七上·诸暨月考)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请你推断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应是(  )
A. B.
C. D.
4.(2023七上·仙居期中)如果我们把“黄河流域、种植粟和蔬菜、原始农耕文化”等要素结合在一起,那么可以判断出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良渚遗址 D.半坡遗址
5.(2024七上·诸暨月考)“我中华民族,天宝物华,地灵人杰,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或招之聚于华夏,或去之散于五洲,天水一方,其源盖皆出于始祖轩辕也。”这篇祭文是在赞颂中国古代的(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商汤
6.(2024七上·诸暨月考)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
A.商朝的建立 B.西周的建立 C.夏朝的建立 D.东周的建立
7.(2024七上·诸暨月考)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都 D.平王东迁
8.(2024七上·诸暨月考)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惊天下的甲骨文(  )
A.记录了夏朝历史 B.发现于西周时期
C.至今仍无法破译 D.是已知最早汉字
9.(2024七上·诸暨月考)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这反映出青铜器(  )
A.制作工艺高超 B.铭文内容丰富
C.具有史料价值 D.数量逐渐增多
10.(2024七上·诸暨月考)“任用管仲为相,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伟业”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始皇 D.楚庄王
11.(2024七上·诸暨月考)孟子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最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争(  )
A.阻碍了各民族交融 B.大大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
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与痛苦
12.(2024七上·诸暨月考)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4七上·诸暨月考)如图为战国后期形势图,其中逐渐成为最强大诸侯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2024七上·诸暨月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这和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下列选项中的思想观点,出自该学派的是(  )
A.无为而治 B.提倡节俭 C.以德治国 D.中央集权
15.(2024七上·诸暨月考)假如你生活在秦朝,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①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论语》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2024七上·诸暨月考)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赤壁之战
17.(2024七上·诸暨月考)《史记 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后来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败了。材料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  )
A.刘邦实力一直强于项羽
B.刘邦个人的战斗力强于项羽
C.刘邦重视民心,任用人才;项羽骄傲自满
D.项羽的人才更多
18.(2024七上·诸暨月考)西汉建立之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修建都江堰 B.统一度量衡
C.休养生息 D.盐铁官营专卖
19.(2024七上·诸暨月考)下列措施属于汉高祖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A.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B.重视“以德化民”
C.提倡勤俭治国 D.下令“兵皆罢归家”
20.(2024七上·诸暨月考)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加强中央集权 D.拓展统治范围
二、材料题(4小题,共60分)
21.(2024七上·诸暨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①____”。
材料二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最高统治者。从此②____取代了①,“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材料三 周初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1)请你结合所学内容,将材料一、二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2)材料二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3)材料三反映了周初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此项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2.(2024七上·诸暨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摘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平王之时,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记 周本纪》
材料三:成为战国晚期秦国国家建设和政治管理指南的《韩非子》一书,可能是先秦诸子中说到“天下”一语频率最高的,竟然多达262次。很显然,谋求统一,谋求对“天下”的统治,成为战国社会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已经成为秦国十分明确的政治目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的政治特征。
(3)根据材料三,从社会趋势、经济基础、个人因素三方面简析秦能实现统一的原因。
23.(2024七上·诸暨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答题。
(1)图1人物是谁?大诗人李白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来盛赞他的哪一项伟大功绩?
(2)图2涉及了秦朝实行的哪两项巩固措施?
(3)请完善图3的“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在A、B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4)图3中,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有何深远影响
24.(2024七上·诸暨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的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观点。这一建议的实施有什么历史影响?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个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迹”并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A项正确;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晚于元谋人,B项错误;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晚于元谋人,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迹”,结合元谋人生活的时间和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三万年的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技术,A项错误,符合题意;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过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用火烧烤食物,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北京人的所处的时期和生活生产状况,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当地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受这一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民居。依据图示信息可知,C项是干栏式民居,正确;
A项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错误;
B项是穴居,错误;
D项是现代城市建筑,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及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识图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D项正确;
元谋人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河姆渡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良渚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始祖轩辕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祭文赞颂的是黄帝,黄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衣裳,发明指南车,被称为“轩辕氏”,A项正确;
炎帝被称为神农氏,B项错误;
大禹、商汤均与“始祖轩辕也”不符,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始祖轩辕也”,结合黄帝的贡献和地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依据年代标尺可知,②处的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A项正确;
西周建立是在约公元前1046年,B项错误;
夏朝建立是在约公元前2070年,C项错误;
东周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770年,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②处的时间,结合商朝建立的时间解答,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殷朝,C项正确,A项错误;
武王伐纣后,商朝灭亡,西周建立,B项错误;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建立,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盘庚迁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已知最早汉字,D项正确;
甲骨文记录的是商朝的历史,而非夏朝,A项错误;
甲骨文发现于清朝末年的河南殷墟,B项错误;
甲骨文目前取得共识的破译字有1300多个,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甲骨文的含义、记录内容、发现时间和地点以及地位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可知,青铜器利簋中的铭文可以印证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说明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数量,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错误;
青铜器利簋中的铭文只涉及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不能体现内容丰富,B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结合青铜器的史料价值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
晋文公、楚庄王均不是春秋首霸,BD两项错误;
秦始皇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C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动荡的春秋时期,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齐桓公称霸的史实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痛苦,因此孟子称其为“春秋无义战”,D项正确;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而且阻碍,A项错误;
B项不是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的主要原因,错误;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定基础,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动荡的春秋时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因此勤于耕织的人和战场立功的人会得到奖励,①③正确,A项正确;
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因此经商的人不会得到奖励,②错误;商鞅变法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因此固守传统的贵族不会得到奖励,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战国后期,逐渐成为最强大诸侯国。秦国位于陕西关中地区,都城在咸阳,依据图示可知,③是秦国,C项正确;
①是齐国,A项错误;
②是楚国,B项错误;
④是燕国,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知道秦国的地理位置,结合图示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可知,反映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道家老子的思想,道家还主张无为而治,A项正确;
B项是墨家的思想,错误;
C项是儒家的思想,错误;
D项是法家的思想,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结合道家的思想主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时间“秦朝”,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的最高长官是县令,①说法正确;秦始皇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因此②说法正确,A项正确;
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论语》属于儒家经典,因此③说法错误;太学创办于汉武帝时,因此④说法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秦朝”,结合郡县制和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末年,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号召大家推翻秦朝统治,因此成语“揭竿而起”源自陈胜、吴广起义,B项正确;
ACD三项均“揭竿而起”无关,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可知,刘邦重视民心,任用人才;依据材料“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项羽骄傲自满,C项正确;
楚汉战争时,刘邦实力不如项羽,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刘邦个人的战斗力强于项羽,B项错误;
依据材料“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刘邦的人才更多,项羽的人才少,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体现了汉初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项正确;
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A项错误;
统一度量衡是商鞅和秦始皇,B项错误;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专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抓住材料时间,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休养生息政策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等,D项正确;
汉文帝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A项错误;
汉文帝、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高祖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A项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目的,错误;
B项是汉武帝在思想上的措施,错误;
刺史设立在国内地方上,D项是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的作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设立刺史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1.【答案】(1)①禅让制;②世袭制
(2)夏朝
(3)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制;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最高统治者。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①应填禅让制;②应填世袭制。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禹建立夏朝,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最高统治者。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材料二中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夏朝。
(3)依据材料“周初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可知,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国享有较多权力,也要承担一定义务。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禅让制的含义世袭制的内容和特点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夏朝的建立和世袭制建立的时间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答案】(1)农业: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政治特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
(3)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或“统一是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或“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情况:依据材料“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可知,农业方面,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依据“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可知,手工业方面,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依据“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可知,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政治特征:依据材料“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可知,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
(3)原因:依据材料“先秦诸子中说到‘天下’一语频率最高的,竟然多达262次”“谋求统一,谋求对‘天下’的统治,成为战国社会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因此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依据“谋求统一,谋求对‘天下’的统治,成为战国社会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已经成为秦国十分明确的政治目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点评】本题考查动荡的春秋时期、秦的统一。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秦完成统一的原因从民心所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人才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3.【答案】(1)秦始皇;统一六国
(2)统一文字和货币。
(3)A:丞相;B:地方政府。
(4)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人物:依据图1可知,该人物是秦始皇。功绩: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体现的是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2)措施:依据图2可知,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和统一货币的措施。
(3)依据图3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公是指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郡县是秦朝的地方政府,因此A应填丞相,B应填地方政府。
(4)制度:依据图3中的“郡”“县”可知,地方制度是郡县制。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第一问,依据图1和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结合秦始皇及其统一六国的功绩解答;第二问,依据图2,结合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的措施解答;第三问,依据图3,结合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的内容解答;第四问,依据图3,结合郡县制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4.【答案】(1)主父偃;汉武帝;加强对地方控制,中央集权
(2)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得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儒家;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作为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4)政治、思想。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人物和皇帝:依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是主父偃向汉武帝所提的建议,这个建议是实行推恩令。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目的是解决王国问题,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2)人物和观点:依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是董仲舒的建议,他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历史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这一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得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派别:依据材料“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并结合所学可知,“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儒家学说。具有措施:结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解答,即为了推行此学说,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4)方面:依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推恩令,这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的措施;依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的措施。因此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政治和思想两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推恩令及其目的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董仲舒的思想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及其目的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二,结合董仲舒的思想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和思想上的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3-2024学年社会法治七年级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七上·诸暨月考)我国是世界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远古人类遗迹,如果要去探寻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迹,我们应该到下列的(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迹”并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A项正确;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晚于元谋人,B项错误;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晚于元谋人,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迹”,结合元谋人生活的时间和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2024七上·诸暨月考)友善同学假期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参观时,观看了4D科普动画电影《北京人》,他在电影中不可能看到北京人(  )
A.掌握了钻孔技术 B.结成群体生活
C.使用打制石器 D.用火烧烤食物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三万年的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技术,A项错误,符合题意;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过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用火烧烤食物,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北京人的所处的时期和生活生产状况,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2024七上·诸暨月考)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请你推断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应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当地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受这一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民居。依据图示信息可知,C项是干栏式民居,正确;
A项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错误;
B项是穴居,错误;
D项是现代城市建筑,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及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识图的能力。
4.(2023七上·仙居期中)如果我们把“黄河流域、种植粟和蔬菜、原始农耕文化”等要素结合在一起,那么可以判断出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良渚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D项正确;
元谋人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河姆渡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良渚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2024七上·诸暨月考)“我中华民族,天宝物华,地灵人杰,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或招之聚于华夏,或去之散于五洲,天水一方,其源盖皆出于始祖轩辕也。”这篇祭文是在赞颂中国古代的(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商汤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始祖轩辕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祭文赞颂的是黄帝,黄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衣裳,发明指南车,被称为“轩辕氏”,A项正确;
炎帝被称为神农氏,B项错误;
大禹、商汤均与“始祖轩辕也”不符,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始祖轩辕也”,结合黄帝的贡献和地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4七上·诸暨月考)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
A.商朝的建立 B.西周的建立 C.夏朝的建立 D.东周的建立
【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依据年代标尺可知,②处的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A项正确;
西周建立是在约公元前1046年,B项错误;
夏朝建立是在约公元前2070年,C项错误;
东周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770年,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②处的时间,结合商朝建立的时间解答,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7.(2024七上·诸暨月考)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都 D.平王东迁
【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殷朝,C项正确,A项错误;
武王伐纣后,商朝灭亡,西周建立,B项错误;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建立,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盘庚迁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4七上·诸暨月考)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惊天下的甲骨文(  )
A.记录了夏朝历史 B.发现于西周时期
C.至今仍无法破译 D.是已知最早汉字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已知最早汉字,D项正确;
甲骨文记录的是商朝的历史,而非夏朝,A项错误;
甲骨文发现于清朝末年的河南殷墟,B项错误;
甲骨文目前取得共识的破译字有1300多个,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甲骨文的含义、记录内容、发现时间和地点以及地位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9.(2024七上·诸暨月考)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这反映出青铜器(  )
A.制作工艺高超 B.铭文内容丰富
C.具有史料价值 D.数量逐渐增多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可知,青铜器利簋中的铭文可以印证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说明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数量,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错误;
青铜器利簋中的铭文只涉及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不能体现内容丰富,B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结合青铜器的史料价值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4七上·诸暨月考)“任用管仲为相,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伟业”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始皇 D.楚庄王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
晋文公、楚庄王均不是春秋首霸,BD两项错误;
秦始皇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C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动荡的春秋时期,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齐桓公称霸的史实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2024七上·诸暨月考)孟子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最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争(  )
A.阻碍了各民族交融 B.大大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
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与痛苦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痛苦,因此孟子称其为“春秋无义战”,D项正确;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而且阻碍,A项错误;
B项不是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的主要原因,错误;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定基础,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动荡的春秋时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4七上·诸暨月考)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因此勤于耕织的人和战场立功的人会得到奖励,①③正确,A项正确;
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因此经商的人不会得到奖励,②错误;商鞅变法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因此固守传统的贵族不会得到奖励,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2024七上·诸暨月考)如图为战国后期形势图,其中逐渐成为最强大诸侯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战国后期,逐渐成为最强大诸侯国。秦国位于陕西关中地区,都城在咸阳,依据图示可知,③是秦国,C项正确;
①是齐国,A项错误;
②是楚国,B项错误;
④是燕国,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知道秦国的地理位置,结合图示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4.(2024七上·诸暨月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这和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下列选项中的思想观点,出自该学派的是(  )
A.无为而治 B.提倡节俭 C.以德治国 D.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可知,反映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道家老子的思想,道家还主张无为而治,A项正确;
B项是墨家的思想,错误;
C项是儒家的思想,错误;
D项是法家的思想,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结合道家的思想主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2024七上·诸暨月考)假如你生活在秦朝,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①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论语》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时间“秦朝”,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的最高长官是县令,①说法正确;秦始皇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因此②说法正确,A项正确;
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论语》属于儒家经典,因此③说法错误;太学创办于汉武帝时,因此④说法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秦朝”,结合郡县制和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2024七上·诸暨月考)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赤壁之战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末年,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号召大家推翻秦朝统治,因此成语“揭竿而起”源自陈胜、吴广起义,B项正确;
ACD三项均“揭竿而起”无关,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7.(2024七上·诸暨月考)《史记 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后来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败了。材料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  )
A.刘邦实力一直强于项羽
B.刘邦个人的战斗力强于项羽
C.刘邦重视民心,任用人才;项羽骄傲自满
D.项羽的人才更多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可知,刘邦重视民心,任用人才;依据材料“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项羽骄傲自满,C项正确;
楚汉战争时,刘邦实力不如项羽,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刘邦个人的战斗力强于项羽,B项错误;
依据材料“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刘邦的人才更多,项羽的人才少,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2024七上·诸暨月考)西汉建立之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修建都江堰 B.统一度量衡
C.休养生息 D.盐铁官营专卖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体现了汉初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项正确;
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A项错误;
统一度量衡是商鞅和秦始皇,B项错误;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专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抓住材料时间,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休养生息政策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2024七上·诸暨月考)下列措施属于汉高祖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A.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B.重视“以德化民”
C.提倡勤俭治国 D.下令“兵皆罢归家”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等,D项正确;
汉文帝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A项错误;
汉文帝、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高祖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0.(2024七上·诸暨月考)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加强中央集权 D.拓展统治范围
【答案】C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A项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目的,错误;
B项是汉武帝在思想上的措施,错误;
刺史设立在国内地方上,D项是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的作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设立刺史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材料题(4小题,共60分)
21.(2024七上·诸暨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①____”。
材料二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最高统治者。从此②____取代了①,“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材料三 周初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1)请你结合所学内容,将材料一、二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2)材料二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3)材料三反映了周初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此项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1)①禅让制;②世袭制
(2)夏朝
(3)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制;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最高统治者。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①应填禅让制;②应填世袭制。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禹建立夏朝,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最高统治者。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材料二中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夏朝。
(3)依据材料“周初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可知,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国享有较多权力,也要承担一定义务。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禅让制的含义世袭制的内容和特点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夏朝的建立和世袭制建立的时间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2024七上·诸暨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摘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平王之时,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记 周本纪》
材料三:成为战国晚期秦国国家建设和政治管理指南的《韩非子》一书,可能是先秦诸子中说到“天下”一语频率最高的,竟然多达262次。很显然,谋求统一,谋求对“天下”的统治,成为战国社会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已经成为秦国十分明确的政治目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的政治特征。
(3)根据材料三,从社会趋势、经济基础、个人因素三方面简析秦能实现统一的原因。
【答案】(1)农业: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政治特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
(3)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或“统一是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或“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情况:依据材料“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可知,农业方面,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依据“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可知,手工业方面,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依据“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可知,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政治特征:依据材料“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可知,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
(3)原因:依据材料“先秦诸子中说到‘天下’一语频率最高的,竟然多达262次”“谋求统一,谋求对‘天下’的统治,成为战国社会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因此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依据“谋求统一,谋求对‘天下’的统治,成为战国社会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已经成为秦国十分明确的政治目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点评】本题考查动荡的春秋时期、秦的统一。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秦完成统一的原因从民心所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人才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3.(2024七上·诸暨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答题。
(1)图1人物是谁?大诗人李白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来盛赞他的哪一项伟大功绩?
(2)图2涉及了秦朝实行的哪两项巩固措施?
(3)请完善图3的“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在A、B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4)图3中,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有何深远影响
【答案】(1)秦始皇;统一六国
(2)统一文字和货币。
(3)A:丞相;B:地方政府。
(4)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人物:依据图1可知,该人物是秦始皇。功绩: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体现的是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2)措施:依据图2可知,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和统一货币的措施。
(3)依据图3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公是指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郡县是秦朝的地方政府,因此A应填丞相,B应填地方政府。
(4)制度:依据图3中的“郡”“县”可知,地方制度是郡县制。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第一问,依据图1和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结合秦始皇及其统一六国的功绩解答;第二问,依据图2,结合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的措施解答;第三问,依据图3,结合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的内容解答;第四问,依据图3,结合郡县制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4.(2024七上·诸暨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的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观点。这一建议的实施有什么历史影响?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个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答案】(1)主父偃;汉武帝;加强对地方控制,中央集权
(2)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得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儒家;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作为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4)政治、思想。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人物和皇帝:依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是主父偃向汉武帝所提的建议,这个建议是实行推恩令。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目的是解决王国问题,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2)人物和观点:依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是董仲舒的建议,他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历史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这一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得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派别:依据材料“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并结合所学可知,“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儒家学说。具有措施:结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解答,即为了推行此学说,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4)方面:依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推恩令,这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的措施;依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的措施。因此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政治和思想两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推恩令及其目的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董仲舒的思想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及其目的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二,结合董仲舒的思想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和思想上的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