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教案讲义(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知识点讲解知识点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一、背景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5.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二、形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三、内容1.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四、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知识点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背景: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二、战略和策略: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三、爆发: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四、结果: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五、意义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2.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4.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知识点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4.影响(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实施: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2.内容(1)农业: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2)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3.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形成:1924年1月,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3.特点(1)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4.影响(1)积极影响: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2)消极影响: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问题释疑列宁和斯大林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分别采取的方式(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习题演练早期国家的特征1.材料一 1914—1917年,俄国有1 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1914年8—12月 68次 3.5万1915年 1 000次 54万1916年 1 500次 100万——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而且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列宁《四月提纲》(1)材料一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罢工不断发生,并且规模越来越大。(2)材料二表明俄国革命应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革命的政权应当从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巨大伤亡;人民反战罢工不断;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材料二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用什么方式夺权?其原因是什么?方式:和平夺权。原因: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归纳概括1.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1)客观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反动军队集中于前线,后方力量薄弱。(2)主观原因①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③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2.十月革命的特点(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学说。(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取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方式。2.1917年4月,列宁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逐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7年10月,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这一政策变化( D )A.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C.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方针 D.满足了国民的和平要求根据题干材料“1917年10月,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可知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临时政府镇压革命,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故B项正确;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方针是在《四月提纲》中,故C项错误;满足了国民和平要求的是《和平法令》,故D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1.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1)材料一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2)材料二体现了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列宁的思想存在哪些局限?特点: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局限:没有摆脱无私有制、无市场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为发展重工业而采取的措施。措施: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归纳概括苏联模式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影响(1)形成原因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②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客观因素。③封建专制、封建思想的残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④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特点①经济: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②政治: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3)影响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②没有处理好生产者(农民)和生产成果(农产品)之间的关系问题,阻碍了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中对农民和农业剥夺得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2.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上述材料主要表明苏联( C )A.工厂管理僵化,不能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B.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C.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D.运用商品货币与市场关系发展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发展以牺牲农业及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采用了工业、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这样势必会使民众缺乏获得感,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工厂管理的僵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工业与农业的结构失衡问题,排除B项;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排除。例题讲解1.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现象( C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意图:本题考查了苏联模式,一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素养。解析:根据材料“1932年……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的工业建设随之大规模展开,新建的工厂企业与日俱增,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工业的门类迅速增加,有鉴于此,苏联领导人认为只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于是开始实行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工业,这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故C项正确。答案:C2.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D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根据题干材料“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可知列宁正在了解农民面临的困难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执行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们的抵制,社会矛盾激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D项正确;十月革命未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卫国战争期间,余粮收集制为战争的胜利保证了粮食供给,排除C项。3.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D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根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意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社会主义,因此这可以用来解释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D项正确;该观点认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做法有一定的历史因素,而非不符合实际,排除A项;该观点没有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排除B项;该观点能够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的原因,也就有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排除C项。4.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C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根据题干材料“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可知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等布尔什维克党人对临时政府还抱有幻想,认为俄国暂时无法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阶段,这是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的表现,故选C项;是人民和布尔什维克党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不是临时政府,排除A项;此时对俄国革命造成严重威胁的是国际战争,不是沙皇残余势力,排除B项;当时的国际局势是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了俄国革命的发展,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