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一课时)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屠呦呦可贵的精神品质,树立创新意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选材、结构以及语言上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重点 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选材、结构以及语言上的特点。难点 深入挖掘,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一、情境导入 薪火相承,默默付出,总有令人感动的坚守!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唐·孙思邈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屠呦呦 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她的文章,感受这种“一生只为一事来”的科学精神与情怀。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论其世 , 知其人 1.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科学家。2018年改革先锋奖。2019年共和国勋章奖、“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人物评价: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人物贡献: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 安德森评价)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一屠呦呦的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一项震惊整个世界的发现为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又一份曙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蒿素的发现历程。 2.疟疾 有些蚊子体内,有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它们会在蚊子咬人的时候,跟着进入人体。它们在人体里各种搞破坏,让我们觉得冷。同时我们体内的免疫细胞,也会赶过来消灭它们,这会让我们觉得热。这种让人忽冷忽热打摆子的病,就是疟疾。 人类艰辛的抗疟历程 疟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1820年法国的佩雷蒂尔和卡文顿,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到了奎宁和辛可宁生物碱。1852年法国的巴斯德,证明了奎宁为左旋体。1854年德国斯特雷克,确定了奎宁的分子式C2o H24 NO2。奎宁和辛可宁生物碱都具有抗疟活性,由于辛可宁的药理作用较小,所以奎宁被确定为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自此之后的一百多年,奎宁一直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在20世纪末,疟原虫对金鸡納碱产生抗药性,奎宁失效。疟疾再次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屠呦呦团队临危受命,进入文章看看她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使得“中国已经消除了疟疾”(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实现了这一“了不起的壮举”!(播放视频:屠呦呦抗疟背景) 3.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科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 拉斯科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4.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 三、理文绪,解文意 (一)整体把握,高度概括 默读全文,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 ⑤中医药学的贡献 整理文章思路: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写青蒿素的贡献,后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二)细读文本引言部分,分析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 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 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 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三)研习“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部分,简要概括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及成药过程。 ①“523项目”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②屠呦呦带领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③搜集了2000种中草药,加热提取,进展甚微。 ④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改为低温提取保存抗疟有效成分。 ⑤成功得到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⑥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⑦分离提纯,找到了青蒿素熔点发现其分子结构,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⑧将青蒿素天然分子变为药物,1973年秋,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 (四)研习“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部分,简要概括青蒿素是如何走向世界并成功进行自我超越的。 ①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其“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②1981年,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作的抗疟报告引起世界关注。 ③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④来将疗效更高、复发率更低的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五)研习“中医药学的贡献”部分,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整理文学常识。 阅读文本,梳理概括文本要点。课题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二课时)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屠呦呦可贵的精神品质,树立创新意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选材、结构以及语言上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重点 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选材、结构以及语言上的特点。难点 深入挖掘,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通过文本的处理,初步感受了屠呦呦及其团队“一生只为一事来”的科学精神与情怀。今天让我们进一步探究文本,进一步感受科学家身上的创新与执着精神。 二、品语言,析手法 品析提示: 本文语言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语言严谨、准确、朴实而不乏生动的特点,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全文以平实、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把握作者所要叙述的事实和道理,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样的语言风格,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理性、求实的精神。 品析要求: 请从文章中任选一两处语言进行品析。主要从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朴实性不及生动性方面进行品析。 探究1: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 不好。①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② 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 探究2:作者为什么把“几个报告”和自己的报告并提? 谈及对传播青蒿素的贡献时,肯定其他报告引起的“热烈反响”,不片面强调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反映了作者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谈及对传播青蒿素的贡献时,肯定其他报告引起的“热烈反响”,不片面强调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反映了作者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其他举例: (1)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明确:“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既强调了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与奎宁的发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隐含着奎宁的发现也涉及其他因素的信息。 (2)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明确:通过准确列举一连串数量庞大的数字,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工作量之大,过程之艰辛,从侧面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与精神。 (3)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明确:“很难”“似乎”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说话留有分寸,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4)“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明确:这两处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充分生动地肯定了青蒿素的价值,又表达了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热爱、赞美、感激、崇敬之情。 (5)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明确: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明确:此处用词准确而严谨。就人类征服疾病的整体而言,这确实是“一小步”,因为这只是解决了众多疾病之一;“一小步”也可见屠呦呦并没有因这个重大发现而骄傲自满,这表现了作者的谦逊胸怀。 三、体会科研艰辛,感受科学精神 再读课文,看看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研发青蒿素过程中历经了哪些艰辛,由此体现出了她们怎样的科学精神?请填写下面表格。 总结:(1)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的拼搏精神。为了从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搜集了2000种中草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种,从其中的200种中草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做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在研究毫无进展,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都没有放弃,而是大量阅读典籍,寻找突破口;在20世纪70年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屠呦呦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都坚持下来。(3)不畏风险,勇敢大胆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做志愿者,亲身试药,测试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4)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从作者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到,屠呦呦只是讲述青蒿素的研究思路和发现过程,没有谈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和所受到的排挤,也没有抱怨自己在获拉斯克奖之前所获得的微薄的奖励。她淡泊名利,不在乎个人得失,体现了一位科学家宽广的胸襟和崇高的追求。(5)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屠呦呦献身科研,以救治疟疾患者为己任,以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为目标,体现了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精神。 阿姆斯特朗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这样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朱长超《月亮上的足迹》 屠呦呦团队跨出的这一小步,对人类征服疾病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思维拓展:“一生只为一事来”茶话会:你还知道哪些“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屠呦呦们”? 举例: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科学家的严谨笃学,诗人的清贫乐道,让他在氢弹研究上无怨无悔坚持了数十载。对于他,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这样的评价: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院士已撩动了所有人的爱国心。 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少年勤学,青年担纲,成了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都是属于他的传奇。7年学飞机、9 年造导弹、50 多年发射卫星,42 年为中国造 34 颗卫星,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他筹谋、忙碌的身影;他将 60多年的岁月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今,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他仍然在呕心沥血、奋斗不息。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阅读文本,品析文本语言的严谨性。 阅读文本,梳理概括文本要点。 阅读文章,感受科学家精神,填表讨论。 讨论交流,积累作文素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