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梳理本文情感脉络,全面把握本文思想内容。
2、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2.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对生死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探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通过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探究、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品味语言,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已经对《兰亭集序》的字词进行了梳理,课后就有同学对我说,这篇文章读不懂,不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今天我们这堂课,我们就一边读一边试着回答去回答这些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朗读这篇课文。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感受作家的情感变化,并在关键字词上做上标记。
二、任务一——诵读悟情
(一)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文章当中的关键字眼,概括作家行文的情感变化。
(1-2)兰亭之会,其情可谓( )矣;
(3)兰亭之思,其情可谓( )矣;
(4)兰亭之悟,其情可谓( )矣。 (ppt展示)
文字是心灵的外化。 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从作家的生命里流淌出来的, 王羲之笔下文字无一不是他情感和心理的折射。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脉络,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品读一下作家的情感。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其中“二难”就是贤主、嘉宾,四美是就是“良辰、美景、乐事、赏心”请同学们齐读一、二自然段,然后从这几个角度梳理文中这次郊游活动。(学生读)
(二)美景赏读
1.赏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ppt展示)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其中“二难”就是贤主、嘉宾,四美是就是“良辰、美景、乐事、赏心”请同学们从这几个角度梳理文中这次郊游活动。(PPT)(用原文句子回答)
二难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良辰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乐事 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为何而乐?
“四美具,二难并”不可谓不乐。就写景而言,暮春时节,江南正是姹紫嫣红的时节,即所谓“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可写的美景很多,如南朝·粱·丘迟《与陈伯之书》所写:“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在这篇文章中,花红柳绿皆不入其文,王羲之为何不像其他作家写“花红柳绿”,而只写“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象征着高雅与风骨
2.小结:(学生读)请同学们齐读下面这段文字。
易中天先生在其《易中天中华史》中是这样概括魏晋风度的: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其中的“自然”又常常与人的节操追求相暗合。
“天朗气清”可以对应人的心胸开阔,气质清爽;“惠风和畅”可以对应人的心态平和,事理畅达;“茂林修竹”可以对应人的高洁傲岸,“清流急湍”则可对应人的心思澄澈。在这样一个与自己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高度契合匹配的环境中,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人“畅叙幽情”。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喊出了“信可乐也!”
那么有同学会问道,在如此美好的氛围当中,作者为何“痛”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一起齐读第三段。
(三)赏读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请同学们思考:第三段中作者的痛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又为何而痛?
我们按照作者的行文逻辑进行梳理,尽量用原文来归纳“痛”的表现
(1) 品读课文,梳理情感(ppt展示)
痛 为何痛
一痛俯仰一世 这是什么痛 (生命短暂)
二痛情随事迁 这是什么痛 (美好消逝)
三痛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这是什么痛 (光阴易逝)
四痛终期于尽 这是什么痛 (人生虚无)
同学们,这些痛可以归结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终期于尽。生命之痛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存在,只要你认真去思考自己真实的生命历程就不由得不发出“痛”的感慨。
(2)问题探究,深化理解
仰观俯察,万物盎然,山水成了精神之所在,成了理想之所在。诚如作者所言“信可乐也。”那么作者为什么还会发出“痛”的感慨,从文章内容来看直接导致作家产生“痛”之感叹的诱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快乐不能永恒;理想不能完全成为现实;乐极生悲的传统抒情习惯
从深层次来看,导致作者发出“痛”的感叹的原因还有时代背景与社会风气。
1.残酷的社会现实。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特别黑暗的时代。战患频仍,西晋、东晋、南北朝四百多年间社会局势混乱,礼崩乐坏,频有哀祸。士人想纵情山水,实际上也很难做到。以王羲之著名的两个帖子《频有哀祸帖》《丧乱帖》为例:(PPT)
《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丧乱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晋书·阮籍传》说“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在社会看上去很潇洒的人,很可能会无端地受死。所以许多士子由汉儒追求建功立业转而追求“自己”。这种“自我之寻究”即表现在课文第二段的晋人的两种典型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悟言一室”如盛行清谈,喝酒,嗑药———嗑五石散。“放浪形骸”乃如率性而行为荒诞,典型如阮籍拒做司马氏的女婿而大醉三个月,刘伶不愿做官,听说朝廷特使已到村口,赶紧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脱光衣衫,朝村口裸奔而去等。
2. 与当时社会“真性情、尚自然、爱智慧”的社会风气有关。
汉魏时期士人宇宙意识觉醒,涌现出很多思考生命的诗句,“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 (PPT)
王羲之在俯仰万物之间,也难免不产生对生命的感慨,更何况我们的生命注定会消亡。面对这样的人生真相,他借庄子之口,发出了自己生命之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学生齐读)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零之无期的情绪在魏晋时期已非常普遍,这就有了作者下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的感叹。
同学们,“痛”“悲”都是一种感伤的情绪,那么课文第四段的“悲”与第三段的“痛”又有什么不同了?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齐读第四段。
(四)赏读第四段,悟兰亭之“悲”
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 体会王羲之因何而“悲”?
(1)因何而悲。请同学们用原文来填空。
兰亭之悲,悲在( )(ppt展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翻译: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
这句翻译,我觉得还是没看懂作家因何而悲,同学们再读第四段,从开头到“悲夫”结束。请同学们在这段话空白处,添上几个字(用课文的原句),使其意思清楚明了。
后人看待今人( ),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 )兴感之由
同学们,你们理解了作者的“悲”吗?我们结合第三段对生命的感悟,再把这个句子修改一下,请同学思考:相比于第二段对人生短暂、人生无常、终期于尽的思考,这里有什么变化?
范围 个体走向群体
程度 从一世之叹走向生命的永恒之叹
所以“悲”相对“痛”由个体之思走向人类之思;从一世之叹,走向了永恒之谈。
有人说,读到此处作家的情感彻底走向了消极,你们说这个观点对不对?请从文章中找证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们来一起探究这句话的含义
(2)探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含义。 (ppt展示)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王羲之认为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说明他并不认同将生命虚无化的观点,但是他持什么观点文中又没明说。根据上下文,请同学们揣摩他未表达出来的“真意”,我们来替他补上一句。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而晓 为真意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人生在世,当积极有为
这是王羲之的生死观、生命的宣言。所悲为当时士人持道家“一死生”来对待死和生,浑浑噩噩地活着;所悲为今昔千古未免“人终期于尽”之“痛”。这段文字情感表达曲折,一方面有对生命虚无论的批评,一方面又有对人生积极而为的信仰,更像是理智和情感、理想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博弈。难怪金圣叹评价他为“古今第一情种”,也有人评价他“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文章第四段中,王羲之人生执着的努力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内容回答)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儒家追求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王羲之对自己的人生还是有执着的,正是因为王羲之还没能忘却生死,忘情人世,他才能创作出饱含深情的《兰亭集序》,以及众多饱含情感和个性的书法作品。
作为文集的序文,一般是要交待写作目的。这篇序文交代了写作目的吗?
三、任务三——探究主旨
(一)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用课文原句回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什么样的作品会让后人发出古今同悲之叹了?是个人之痛,还是人类之悲?恐怕是,又不全是,这正如文中作者所言: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以怀。
那么这篇文章,作者到底传达出什么感想或观点?同学们应该会有自己的想法,历来关于这篇课文主旨的讨论很多、争议也多,我选取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请同学们自己去感受。
(二)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学生读)
观点一:
李泽厚: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观点二:
在终将一死的现实面前,我们该怎样活着?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虽然王羲之有他的选择,但他并没有给读者答案。他只是将生命的空虚摆放出来,让后人继续去感受,去痛苦。王羲之是一个提问者,但正是因为他对痛苦的直面与承担,才能调动我们自己真实的生命情感,去体悟、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而不仅仅是接受前人的解读。这才是《兰亭集序》最珍贵的价值——直面死亡。
课堂小结:
人的高贵,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无论把这世界看得有多明白,也依然对生命中的一切保有一份好奇。无论人生有多短暂,也依然对生命中的一切保有一份敬意。这就是《兰亭集序》这个课文给我的感悟。今天这堂课到此结束!
板书:
昔人
乐→痛 →悲 今人
后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