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语言札记写作技法指导-【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2 语言札记写作技法指导-【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学写语言札记
语言札记写作技法指导
(技法指导+单元作文)
教材任务分析
语言鉴赏札记,是指阅读文学作品时,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或段落,立足“语
言”,分析锤炼语言的技巧,从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等角度对精彩语句或段落进行赏
析,从而形成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布局合理分析到位、形式灵活的语言鉴赏文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
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
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 Q正
传(节选)》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 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
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
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
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语言鉴赏札记写作技法指导
一 理清概念
札记:是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语言鉴赏札记注重对作品的精彩语
句,语言特色等进行推敲、品味,形式自由灵活,篇幅不受限制,探究细致入微,分
析有理有据,观点具有启发性。
二 写好语言鉴赏札记三技法
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技法提炼一 有感而发,见解独到
典例一: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
代词人张先的诗词做评论时概括出来的。所谓“无理”,乃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
及思维逻辑而言;所谓“妙”,则是指其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
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背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下
面就“无理而妙”的手法在《再别康桥》中的运用做简单的赏析:
河畔的金柳,多么美好的意象,诗人把河畔的金柳比作是夕阳中的新娘,美丽而妩
媚,水中的倒影更加动人。本应该是“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而诗人却说“在我
的心头荡漾”,意即在“我”的心海中荡起了涟漪,诗人可能回想起在康河柳树下生活
学习的点点滴滴,幸福而甜蜜,从而表现了自己对康河河畔的柳树的深厚感情。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这句想象奇特,是谁能把天上的彩虹揉碎,看似无理,
却是十分的美妙。诗句写出了潭水清澈可鉴,波光粼粼,色彩斑斓,真是“天光云影共徘
徊”啊。“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怎能有色彩 梦怎能沉淀 诗句写的是这潭水之美,
让人沉醉,仿佛进入梦境一般。
梦无处可寻,诗人偏要撑一支长篙去寻梦,恐怕这个就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船可载人,也可载物,“满载一船星辉”想象博大丰富,船小可容
纳宇宙。可见诗人陶醉在星光下的康河里,“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节选自刘树云:无理而妙——《再别康桥》语言赏析)
【点拨】作者是如何阐释《再别康桥》语言运用的独到见解的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这篇札记抓住主要意象、表现手法和关键词语,细致入微地阐释了“无理而
妙”这一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但加深了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意蕴的理解,也使
读者对于抽象的理论有了明晰的领悟。
 技法提炼二 立足作品,旁征博引
典例二:
小说作者要求自己的语言能产生具体的实感,以区别于其他的书面语言,比如报纸
语言、广播语言。我们经常在广播里听到一句话:“绚丽多彩”,“绚丽”到底是什么
样子呢 这样的语言为小说作者所不取。中国的书面语言有多用双音词的趋势。但是生
活语言还保留很多单音的词。避开一般书面语言的双音词,采择口语里的单音词。此是
从众,亦是脱俗之一法。如鲁迅的《采薇》:
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的看着叔齐道:
“苦……粗……”
这时候,叔齐真好像落在深潭里,什么希望也没有了。抖抖的也拗了一角,咀嚼起
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苦……粗……
“苦……粗……”到了广播电台的编辑的手里,大概会提笔改成“苦涩……粗
糙……”那么,全完了!鲁迅的特有的温和的讽刺,鲁迅的幽默感,全都完了!
从众和脱俗是一回事。
小说家的语言的独特处不在他能用别人不用的词,而是在别人也用的词里赋以别人
想不到的意蕴。
张戒《岁寒堂诗话》:“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萧萧两字处处可用,然
惟坟墓之间,白杨悲风尤为至切,所以为奇。”
鲁迅用字至切,然所用多为常人语也。
小说家在下一个字的时候,总得有许多“言外之意”。“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
易却艰辛”,凡是真正意识到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的,都深知其中的甘苦。姜白石说:“人
所常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说得不错。
(节选自汪曾祺《关于小说的语言》)
【点拨】作者是如何有理有据地佐证自己的独到见解的 请据此对本文进行点评。
我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文中,作者提出观点后,引用了鲁迅、张戒等人的话加以佐证,这让观点真实
可信。由此可见,这篇札记观点独到,语言晓畅,分析问题时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例
子信手拈来,对相关文学理论也能灵活运用,体现了作者丰厚的阅读积淀和扎实的理论
功底。
 技法提炼三 有的放矢,层次清晰
典例三:
以轻松活泼、比较巧妙的语言造成谐趣。使读者在笑声中了解所写的人和事物,领
悟真理,自然共鸣,就是幽默。《阿 Q正传》的叙述,处处都有谐趣,其语言的表现手段
是多种多样的。
1.仿拟。阿 Q及周围人物,在病态社会里形成畸形心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和行
动往往是可笑的。
2.多用反语。说阿 Q“见识高”“武勇”“优胜”和是“完人”,说赵秀才“博雅”,
说他的事是“大新闻”,说“忘却”是祖传的“宝贝”。
3.巧用文言。叙述阿 Q被赵太爷打嘴巴,用一个“蒙”字,表示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
惠似的。一些文言词、句不仅活用得很巧妙,而且由于表达的特殊需要,可以用作修辞
手段,使语言活脱、幽默、洗练,非常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各自的心理状态。
4.庄词谐用。将一些庄词运用到日常小事,用于说普通的人,甚至用于说无聊滑稽的想
法和举动,使语言幽默。将盘辫子的人们称为“盘辫家”,把赵太爷一家商定找阿 Q来,
说是家庭“决议”等。
5.活用成语。说人们对阿 Q“敬而远之”。似乎严肃实则幽默,牵强造词。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里,凭借词义的牵连,翻造词语,也有幽默感。如因有“深闺”,造出“浅闺”。
由“十分”得意造出“九分”得意等。
(节选自——浅谈《阿 Q正传》的语言特色)
【点拨】这篇札记是如何有的放矢地分层论述观点的
我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札记的写作方式较灵活,这篇文章就《阿 Q正传》幽默的语言的表现手段进行
逐条分析,并举文中例子进行佐证,逻辑清晰,一目了然。
单元作文导写
教材原题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
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
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 Q正
传(节选)》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 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
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
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
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写法指导
1. 写好语言鉴赏笔记的前提,是对文本的细致品读。为达到鉴赏语言的目的,在
品读课文时,最适合朗读和批注式阅读。要读出声音,读清语义,读准语气,读得语
趣。同时要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圈画出最触动你的句子,仔细揣摩这些句子在炼字
炼句,修辞辞趣方面的特征,并联系语境对其表达效果进行批注。
2.800字的语言鉴赏笔记一定要先选好角度,因为篇幅所限,角度集中才能阐释到
位。当然,这不意味着角度先行,要在初步阅读感知的基础上,选择占有材料最丰
富,感受最深刻的一个角度入手。除了材料因素外,选择鉴赏角度,还要注意观点的
新颖和启发性。
3.语言鉴赏笔记,在结构上最宜采用总分总式,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引议结合。引述
要精当,议论鉴赏性文字要结合语言锤炼的方法和具体语境,将语句锤炼的表达效果
写具体,写明确。除文本材料的感性品读外,也可查阅相关资料,以期达到语句鉴赏
的理性认识。
【范文鉴赏·亮点体悟】
(例文 01) 论《阿 Q 正传》的幽默讽刺语言(节选)
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地造成谐趣,使读者在笑中了解所写的人和事物,领悟真理,
自然共鸣,就是幽默。《阿 Q正传》的叙述,处处都有谐趣,其语言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仿拟。阿 Q及其周围人物,在病态社会里形成了畸形心理,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和
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可笑的,因此仿拟人物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观察和他们的语言,把外界
事物、心理活动和行动结合起来叙述,便是造成谐趣的重要手段。《续优胜记略》里有
这样的叙述:阿 Q看到王胡捉虱子,“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以“抬举”王胡的心
情“并排坐下去”,但是,“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而且咬的“又不及王胡的响”,
于是“不平”地骂起来,而王胡竟敢回骂;“阿 Q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
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
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这里,作者的叙述语言和阿 Q的内心独白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等仿拟心理状
态的语句,把阿 Q愚昧的自尊和高傲非常幽默地表现出来了,读之禁不住要笑。其他如
仿拟阿 Q的语言“嚓”“妈妈的”“一群鸟男女”和他唱戏的情形,仿拟赵太爷的
“‘我’去叫他的”,仿拟“未庄人”的“柿油党”和“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等也都富
有幽默感。
多用反语。说阿 Q“见识高”“武勇”“优胜”和是“完人”,说赵秀才“博
雅”,说他的事是“大新闻”,说“忘却”是祖传的“宝贝”等都是反语。这些反语令
人觉得所写人物及其行为更可笑。
巧用文言。如在未庄,谁如果被“有名”的人打了,也就跟着出了名,因而叙阿 Q被
赵太爷打嘴巴,用一“蒙”字,表示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似的;写阿 Q由于头上有癞
疮疤而忌讳说癞,后来连光、亮、灯、烛也讳,作者用“推而广之”一语,使人觉得那忌
讳之广的可笑;写阿 Q的“中兴”时,叙酒店掌柜疑而且敬的形态,用“既先之以点头,
又继之以谈话”的文言句式,也是巧妙幽默的。鲁迅是力倡白话的,他的小说显示了五
四文学革命的实绩,标志着白话对于文言文的胜利。但任何事物都是有继承性的,语言
也是如此。用现代口语写作,发展现代文学语言,也需要吸收和融化文言中有用的东
西。从上举诸例可以看到,在鲁迅的笔下,一些文言词、语、句不仅活得很,有生气,而
且由于表达的特殊需要,可以用作修辞手段,使语言活脱、幽默、洗练。
活用成语、“炼话”。一些成语、“炼话”的使用,也是看似严肃实则幽默的。如
说人们对阿 Q“敬而远之”,说阿 Q把小尼姑“视若草芥”,对小 D是“仇人相见,分外
眼红”,叙阿 Q进城参加偷盗后“威望”忽而高起来,便说“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等。
牵附造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凭借词义的牵连,翻造词语,也有幽默感。如,由
“深闺”,造出“浅闺”;由“不朽”文章,造出“速朽”文章;由“十分”得意,造出
“九分”得意等。
进步作家、革命作家的幽默是基于对生活的深刻认识而坚定自信、倾心于真善美
和憎恶假恶丑的表现。鲁迅对生活的观察最深刻,对于所描写的人物、事物有入木三分
的认识,有鲜明的爱憎。因此,他的语言的幽默是与深沉的思考、明朗的态度和坚定的
主张相通的。
(有删改)
赏析体悟:
亮点 1:首段先告诉读者什么是幽默,然后亮出文章观点。
亮点 2:第二段为阐释“仿拟”这种方法,作者使用了叙—析—评的方式。用“叙”的
方法摆出“阿 Q看到王胡捉虱子”的事情,然后对这一事情做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把阿
Q愚昧的自尊和高傲非常幽默地表现出来了。这就把“仿拟”这种方法介绍得清楚明
白。
亮点 3:第四段列举了一些文言词句,并对这些词句做分析,从而强调了使用文言之
“巧”。
亮点 4:第六段在阐述“牵附造词”的时候,作者使用了整散结合的句子,起到了增强气
亮点 5: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在此,作者点明了鲁迅作品具有语言幽默特点的原因,
使文章思想内容更加深入。
(例文 02) 《边城》语言的“恰如其分”
谈起沈从文《边城》的语言的特点,不免就会想起汪曾祺对其语言的一段评价: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
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
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以上评价,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
就是《边城》的语言是恰如其分的。
说起《边城》语言的“恰如其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鉴赏:
第一,环境语言的刻画。《边城》的语言特色之一是富有诗意,容易引起读者的情
感共鸣。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上。“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的白
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天已快夜……有甲虫类气味。”在第十三
章的开头,作者便极力地在为读者们渲染着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为描写翠翠内心的
“不平静”形成一种反差。看似不可对比的两件东西,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十分的协
调。“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以为是在描写杜鹃吵闹了这一片
宁静的天地,其实是刻画翠翠的内心犹如这只杜鹃无法停歇下来。“黄昏照样的温柔,
美丽和平静。”这里的“黄昏”成一个人,就像翠翠一样,美丽温柔,但却是平静的。就
是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人作了对比。豆蔻的少女有了自己的烦心事
了,仿佛连这杜鹃也体会到了她的那种心情,可是爷爷却不理解她,这使得她伤心地哭
了。这些语言都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文字语言熟练的驾驭能力,也是汪曾祺所说的语言
“充满水分”。
第二,话语的自然流露。在人物的对话中,并不刁钻于语言的如何修饰,而是将很
“生活化”的一面展现出来。“看你飞得多远!”“爷爷,为什么不上来 ”翠翠带点埋
怨和撒娇的语气,让我们看到的是翠翠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
作者细腻的描绘出了这个自然之子的那种朦胧、又带有一丝凄凉的心态,这是一个完全
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的形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的哀与乐。“翠翠,爷
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不许哭……土地上”这是爷爷对翠翠的担心也是爷爷对翠
翠的期望。希望她快点儿长大。话语中总能让我们看到爷爷的敦厚朴实,恪尽本分疼爱
翠翠,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在她烦心的时候为她讲故事、唱歌。
总之,《边城》的语言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又有
着无限地回味,真正做到了“恰如其分”。
(例文 03) 赏不完的戏剧语言
叩开裕泰大茶馆的木门,在 19 世纪末的兵荒马乱里,老板王利发高高地坐在柜台
里招呼来客,茶馆的故事由此缓缓展开。拂过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心血筑就的作品,
我们在字里行间得以窥探那段斑驳的岁月,品赏戏剧大家的语言魅力。
一、于个性化表达中识人物
老舍善于让人物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让读者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中识人
物。开篇一句“唐先生,你外边蹓蹓吧”,连着后文王利发劝唐铁嘴“咱们既在江湖
内,都是苦命人”,便将王利发待人热情、真诚友善的形象写活了。当房东秦仲义到
来时,他说“我脸上有光”“府上都好 您的事情都顺心吧”“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
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正是继承了他父亲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
人的喜欢”,体现了王利发善于应酬、精明奉承的个性。当王利发听说秦仲义要涨房
租时说:“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
去!”这又是一个圆滑精明、机变逢迎的小生意人形象。当茶客议论谭嗣同时他说:
“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莫谈国事”的纸条在茶馆到处可见,这四个字的牌子也
悬挂在正常之上,这是他的经营准则,更是他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处世原则。
可见,王利发善于与各种人打交道,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与他的茶馆掌柜
身份相契合,王利发的形象是丰满的,也是复杂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生命的天平
在刀尖上摇摆,小人物只能明哲保身、自求多福,正如他所说:“这路事儿太多了,
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难逃家业破产、幻想破灭、自我灭亡
的悲剧命运,徒留时代的指针在光阴里哀诉。
二、于京味儿语言中观风貌
当《茶馆》的巨幕缓缓拉开,一股浓郁的京腔京味儿伴随着缕缕茶香扑面而来。
幕启,老北京人遛鸟、歇腿、喝茶商议事情、说媒拉纤、吃碗烂肉面的场面,便是老
北京的风俗人情浓缩成的茶馆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京味儿文化离不开京味儿语
言的支撑。京味儿语言体现为人物语言多为单音节词,如秦仲义的“比你爸爸还
滑!”“轰出去!”中的“滑”“轰”二字,开口敞亮。王利发回答时一个“甭”字
是北京方言“不用”的意思,两字并为一字,干脆带劲。剧中多处运用叠词,如“蹓
蹓”“文绉绉”“雄赳赳”管教管教”“痛痛快快”“嘎噔嘎噔“溜达溜达”等词,
使内涵更丰富,表意更深刻,表达更形象,感彩更鲜明又有音韵美,富有感染
力。
京味儿特色还体现在“儿化”语言上。儿化带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如“鸟儿”
“腔儿”“主儿”“份儿”“小牛儿”“有事儿”“早班儿”“全村儿”“狠劲儿”
“玩艺儿”“心眼儿”“这路事儿”等儿化词弱化了浓重的鼻音和铿锵生硬的语言,
使这种京腔带着一股溜达的卷舌味,体现了老北京人爽直的个性、悠闲的心境及语言
习惯。还有“甩闲话”“尊家”“官面上”等词语,逢人便称“爷”“您”等称谓德
子的“嘛”、秦仲义的“哼”等语气刘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儿”、常四爷的我这儿
正咂摸这个味儿”等大白话,也无不透着浓浓的京腔京味儿。
《茶馆》语言幽默风趣,寓庄于谐。品读京味儿语言,我们仿佛置身于茶馆之
中,与剧中人物一起笑中带泪,喜中有悲,嬉笑中蕴藏着命运的凄凉,悲欢中窥探着
时代的全貌。
三、于丰富潜台词中说乱世
《茶馆》的语言在老舍的锤炼下,犹如镜子一般折射出世间百态。老舍追求“从
一句话里看到一个世界,听到弦外之音”。剧中寥寥几句台词,言中有言,意中有
意。比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庞太监之间的对话,句句都是话里有话、
弦外有音。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 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租宗的
章程,谁就掉脑袋!
(潜台词:“你敢改祖宗的章程,你就掉脑袋!”)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
庞太监: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潜台词:“你最好放聪明点,不然你就没有命了,更发不了财!”)
秦仲义: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潜台词:“我的财产哪能跟你庞太监比呢!”)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 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 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
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潜台词:“全北京城都知道你秦二爷,我当然也知道,而且我还知道你秦仲义讲
维新。”)
秦仲义: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潜台词:“我是有点威风可也没有你庞太监威风啊!”)
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潜台词:“那咱们就亮亮自家的本事,斗一斗!”)
两人表面上问安奉承、恭维客套,骨子里暗藏杀机、针锋相对。庞太监提出警
告,放出狠话,威胁恐吓秦仲义以退为进,反唇相讥,寸步不让,奋力反抗。庙宇与
雕像最终倾塌,这个时代在迎来灭亡的同时,也迎来了另一个时代的新生。当我们站
在岁月的另一端,隔着百余年的时光,去阅览那座喧嚣的茶馆去咂摸《茶馆》的语言
时,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北京人的说话风格、旧时代的市井风貌,都将穿过尘封已久
的岁月,显得更加浓郁醇厚、历久弥新、耐人寻味。
点评:这篇文章围绕话剧《茶馆(节选)》的语言艺术展开鉴赏的语言鉴赏札记,
因体而作,是一次有意义的写作体验。文题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句式对称,紧
扣写作对象和内容,副标题则点明写作文体,新颖醒目。行文采取“总分总”结构,
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话剧的语言特色提炼出“于个性化表达中识人物”“于京味儿语
言中观风貌”“于主富潜台词中说乱世”三个方面,分别从个性化表达京味儿语言和
丰富潜台词三个层面呈现出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地域风貌和时代特征。内容聚焦,提
纲犁领构思精巧,做到了纲举目张、有血有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深谙鉴赏艺
术,鉴赏语言老练,表达精准能够准确地领悟语言大师老舍的写作意图,精准鉴赏老
舍的语言艺术,还富有审美趣味。值得商榷的是,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若能更简洁和精
练,注意剪裁取舍,注重详略主次,定能让这篇语言鉴赏札记锦上添花。
(例文 04)反反复复为哪般?
——“反复”手法鉴赏笔记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一语言成分的一种传统修辞
手法。在本单元所选课文中,就有着不少反复手法的妙用。现录鉴赏札记几则:

(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 Q)“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鲁迅《阿 Q正传》)
这组句子在《阿 Q正传》中出现了两遍,把阿 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得淋漓尽
致,而且乍读有一种幽默感,细读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伤感。
《优胜记略》这一章结尾处又出现了这样的反复:
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
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而阿 Q在他无往而不胜的精神胜利法的作用下,又一次: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
了。
这里反复出现“不见了”,把阿 Q赢钱又因场面混乱变得一无所有后的那种失落
感,表现无遗。又一次“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把阿 Q灵魂的麻木,刻画入骨。同
时,本章结尾的反复也告诉我们,反复不是机械重复,在语境、意态、情感上是有变
化的。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反复在诗歌中的运用更多,朱自清先生甚至说“反复是歌谣的生命”,因为歌谣的
节奏主要由反复而生。这里每句都以“她含着笑”开头,强调突出了大堰河作为劳动
者勤劳乐观朴实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同时,形成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
律美。
在一篇文章中,尤其是诗歌中,反复的使用是可以体现结构层次的。比如《蜀道
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句子的反复出现,除了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
外,还清晰地勾勒出诗歌的内容层次。诗歌中使用反复,还可以形成回环之美。如
《再别康桥》首尾节的“轻轻的”与“悄悄的”的使用,就使得整首诗颇具回环之
美。

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
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
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贾平凹 《秦腔》)
这里重复出现“慢慢地”,把演员表演的那种分寸感、吸引力和观众看戏的那种投
入感写得生动细腻。同时我们发现,在叙事类的作品中,反复往往有调节叙事节奏,
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就如此处,文中的观众被演员的表演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
意力也被作者细腻的笔触牢牢抓紧。

康六: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
……你啊,顺子,认命吧,积德吧!
……(扶住女儿)顺子!顺子!
……又饿又气,昏过去了!顺子!顺子!(老舍《茶馆》)
严格来讲这里的“姑娘”“你啊”都是指“顺子”,这几段台词写康六在卖闺女前
反复呼喊自己闺女的名字。这里没有过多的言语,因为再多的言语也是苍白的。朱自
清说:“所谓兜圈子;说来说去,只说那点儿。复沓不是为了说得少,是为了要说得
少而强烈些。”这里不仅仅是强烈,还起到了以少胜多的丰富性。因为只是这一个词
的单纯重复;恰切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物的心痛、不舍、自责、无奈等等强烈复杂
的情感,让人过目不忘。
小结
综上,反复可以是词的反复、词组的反复,也可以是句子、段落的反复;可以是连
续反复,也可以是间隔反复。
反复的主要作用有:细致描绘事物情态,突出强调事物某一特征,加重某一情感的
表达,加强某种语气,凸显文章结构层次,增加语言的节奏感与回环美等。另外,在
修辞趣味的营造上,反复还经常有一种幽默风趣的效果;在叙事作品中,反复还经常
起到调节叙事节奏,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
【自我点评】本文主体部分以札记形式写成。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
心得。古称小木简为札,读书笔记随时条记于札,故称札记。札记的内容丰富真实,
形式简短灵活,是读书人积累材料,记录感受的重要形式。其优点是随时笔录,摘抄
与点评结合,能保留材料和读者感受的真实性。缺点是由于篇幅所限,札记的系统性
和深刻性较差。系列札记的整合往往能由感性而理性,由零散到集中,让读者从自由
阅读进入相对专业的研究阶段。上文“小结”部分,就有整合短札,探求规律的意
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