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复习】 04 地球与宇宙 七升八衔接(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期复习】 04 地球与宇宙 七升八衔接(含解析)

资源简介

【暑期复习】 04 地球与宇宙
、选择题
下列关于太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太阳是本身能发光发热的固体球
B.太阳是本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球
C.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
D.太阳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l00倍
如图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示意图,其中理解错误的是(  )
A.弧线ABC为晨线,ADC为昏线
B.由于地轴倾斜使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C.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
D.ABC、ADC所处位置会发生变化
土星周围有一圈美丽的光环,20世纪70年代末宇宙飞船拜访时,发现组成光环的物质是 (  )
A.土星表面激烈运动的大气
B.土星内部激烈活动释放的巨大能量
C.碎石、尘埃和冰屑
D.不存在任何东西,是人的幻觉
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弧ABC是晨线
B.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
C.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表面就产生了昼长夜短的现象
D.A点从白天进入夜晚
下列有关彗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11年
B.彗核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
C.彗星轨道和八大行星一样都是圆形的
D.彗星是“灾星”,每当它出现的时候地球上就会发生灾难
下列天体系统是按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太阳系、总星系、银河系 B.银河系、总星系、地月系
C.宇宙、太阳系、地月系 D.地月系、银河系、宇宙
发生日偏食时,下列现象可能存在的是 (  )
A.一轮淡淡的圆月挂在蓝天
B.满天的星光下有一轮残缺的太阳
C.目测看到日珥的爆发
D.明亮的天空明显变得暗淡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分这天昼夜平分
B.夏至之后的节气是芒种
C.秋分这天的月相一定是上弦月
D.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为一年
地球不断的自转产生了(  )
A.白昼和黑夜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昼夜交替 D.四季的变化
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肉眼可见的太阳层次为光球层,因此它是太阳外部唯一发出可见光的层次
B.由于耀斑和日珥都可能导致色球层增温,所以色球层是温度最高的层次
C.极光是由于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只有在太阳活动强时出现
D.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温度较低的气体斑块,有时人们用遮光方法可看到太阳黑子
、填空题
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请将太阳系、地月系、宇宙、银河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太阳系中体积最大且有大红斑的行星是   。
“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根据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太阳直射点移动路径图”和表“九九消寒歌”,完成下列问题。
12月22日前后冬至 九九消寒歌从冬至起,我国进人数九寒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   ,地球公转到乙位置的日期在     前后。
(2)当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序号表示的   位置,这一天是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   ,此时北极圈有   现象。
(3)“九九”期间,太阳直射点运行在图2中字母表示的   时间段,此时我们杭州市的白昼时间将逐渐变   ,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变   。
如图所示是今年5月5日(农历三月十六)所上演的”半影月食”天象原理示意图。月亮进入了地球的半影区,就会发生所谓的”半影月食”。此时投射在月面的阳光被地球遮住了一部分,反而使月面上的高山峡谷和带有辐射纹的陨石坑显得更为清楚。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月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的   
(2)本次”半影月食”发生当天的月相最有可能的是   
宁宙中的天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常利用这些规律服务我们的生活。
(1)人们在野外可根据北极星来指示北方。则图甲中能帮助我们找到北极星的是   (填字母)
(2)人们根据月相的周期性变化,制定并演化成如今的农历。如图乙所示的月相所对应的农历日期可能是   。
(3)太阳高度会随季节发生变化。如图丙为某小区楼幢设计及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为保证一年四季所有住户的采光需求,则应适当    (填“增大”、“减小”)两幢楼的间距。
2021 年 5 月 26 日,上演了一次罕见的天象——超级血月全食,即超级月亮+血月+月全食。
(1)月食的形成与小孔成像一样,是由于光的   原理;
(2)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这是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   ,从而形成血月;
(3)月食发生当天的月相是   ;月食结束后,若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   。
、实验探究题
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秋分,农历八月初九)在杭州开幕,为期16天。如图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示意图。
(1)开幕式当天,地球所处位置在图甲中   处;太阳直射点在图乙   处(填数字)。
(2)亚运会举办期间,杭州白昼时长   (选填“逐渐变长”“逐渐变短”或“不变”,下同),正午运动场上杆影的长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了季节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到许多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关的现象,并由此推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⑴提出问题:哪些现象是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关的?
⑵建立假设:
①现象一:两幢南北分列的高层公寓,前面一幢楼往往把后面的部分楼层的正午太阳光遮挡住。
假设一:被遮挡住阳光的楼层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②现象二:学校旗杆的影子,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杆影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假设二:   。
⑶寻找证据:
为了证明物体的影子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找到相关证据,我们应该如何去测量呢?   。
①证据一: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多少与前面一幢楼的日影长短有关,日影越长,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正午阳光的楼层越多。太阳高度越小,楼的日影越长。如果夏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较少甚至没有,说明楼的日影短,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如果冬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楼层较多,说明楼的日影长,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小。
②证据二: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
⑷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
⑸交流成果。
、解答题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小明和小华在回家的路上,天突然黑了下来,白天顿时变成黑夜,小明有点惊慌,然而七年级学生小华告诉小明不要紧张,这是一种普通的天文现象。
(1)这种天文现象是(  )
A.日食现象 B.月食现象
C.太阳黑子现象 D.太阳风现象
(2)这种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是农历的(  )
A.初一 B.初七或初八
C.十五或十六 D.二十二或二十三
(3)发生这种天文现象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  )
A.太阳一地球一月球 B.地球一太阳一月球,
C.月球一太阳一地球 D.地球一月球一太阳
宝岛台湾是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你了解多少
(1)横过台湾岛南部的虚线是北回归线,其纬度是北纬   。
(2)某同学说:“台北市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在一年的所有时间里,台北市没有太阳光直射的机会。”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
(3)在同一天,我省台州和台北的杆影,哪地的杆影短    。
(4)一年中,我省台州和台北的正午杆影的朝向如何 (  )
A.都朝北
B.都朝南
C.可能朝北或朝南
D.台州都朝北,而台北可能朝北或朝南
轩轩同学在家观看了宫崎骏大师的一部治愈系电影《龙猫》,对其中的一幕 场 景印象特别深刻,如图甲,小月小梅和大小龙猫在枝头一起吹奏乐器,远处的月亮是那么的明亮。结合自己《月相》这一节课所学知识,她画出了一幅关于日-地-月运动和位置的草图(如图乙)并进行了分析:
(1)根据图甲分析可知,此时的月相和时间应该是(  )
A.上弦月 上半夜 B.上弦月 下半夜
C.下弦月 上半夜 D.下弦月 下半夜
(2)当天月球应该处于图中的    位置(选填“a”、“b”、“c”、“d”)
(3)天体撞击月球留下来的坑,将在月球上保留上千年,其主要原因是(  )
A.月球的引力没有地球大 B.月球的自转没有地球快
C.月球上没有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现象D.月球内力作用微弱
【暑期复习】 04 地球与宇宙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解析】根据太阳的概况进行分析回答。
太阳(sun)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 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 万℃。太阳的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它与地球的 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故答案选:B
C
【解析】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球体,在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时,被照亮部分称为昼半球,而未被照亮部分称为夜半球。
A.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夜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A不符合题意;
B、因为地轴的倾斜,使得北极圈和南极圈产生的极昼和极夜更加分明,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C符合题意;
D、由于地球不停自转,ABC、ADC所处位置会发生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C
【解析】土星具有最美丽的光环,它位于土星赤道面上,由绕土星运转的碎块和微粒组成。据此可判断选项。
现已观察发现土星赤道面上,由绕土星运转的碎块和微粒组成,这就是组成土星光环的物质,C选项正确。
故选C
A
【解析】A:图中弧ABC是晨线,正确。
B: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错误。
C: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表面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错误。
D:A点从夜晚进入白天,错误。 故选A.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关于彗星方面的相关知识。彗星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分为彗核、彗尾、彗发三部分。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彗尾一般长几千万千米,最长可达几亿千米。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目前人们已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1600多颗。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A: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不固定,如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故不正确;
B:彗星是由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分为彗核、彗尾、彗发三部分,正确;C: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故不正确;
D: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故不正确;
故选B。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的排列顺序。
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宇宙,其次是总星系,比总星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比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为地月系,因此天体系统是按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宇宙、太阳系、地月系,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D
【解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 偏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时,出 现日环食再结合日食对应的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回答。
对于A,日食的时候是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何况是圆月;
对于B,有太阳的时候是看不到星星的;
对于C,日珥只能在日全食的时候用肉眼看到,日偏食时是看不到的。
故答案选:D
A
【解析】A.读图可知,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全球昼夜平分,A符合题意;
B、夏至日之后的节气是小暑,B不符合题意;
C、不能确定秋分这天的农历日期,而月相主要随日历日期变化,故秋分这天的月相不确定,C不符合题意; D.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为半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C
【解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而五带的产生、四季变化、极昼极夜现象都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D
、填空题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木星
【解析】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是最小的);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小行星组成);银河系/河外星系(这两个大小不好说,有些河外星系比银河系大,有些小);宇宙(包括以上所有的).
(1)太阳系、地月系、宇宙、银河系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2)太阳系中体积最大且有大红斑的行星是木星。
故答案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木星
(1)一年;6月22日
(2)③;冬至日;极夜
(3)c;长;多
【解析】(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当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
(2)当地球公转到左图丁处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点是位于右图中的③,这一天北极圈会有极夜现象。
(3)“九九”期间大约从12月30日至3月10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③与④之间,字母表示的c时间段;
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逐渐往北移动,故位于北半球的杭州市昼短夜长,白昼时间将逐渐变长,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变多。
(1)直线传播
(2)满月
【解析】当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时,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时,便形成月食。
(1)太阳、地球、月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当不透明的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现象就是月食,所以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本次"半影月食"发生当天,月亮会有一部分反射光线,投射在月面的阳光被地球遮住了一部分,故能看到满月;
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2)满月。
(1)A
(2)十五或十六
(3)增大
【解析】(1)北极星,又称北辰、紫微星,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恒星,现阶段所指的是“勾陈一”。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因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又处于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其它恒星静止不动。
(2)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初一)→娥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一凸月→满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残月一新月。
(1)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故选A.
(2)如图乙所示的月相为满月,所对应的农历日期可能是十五或十六。
(3)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图丙为某小区楼幢设计及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冬至日太阳高度比春分日小,故为保证一年四季所有住户的采光需求,则应适当增大两幢楼的间距。
(1)直线传播(2)折射(3)满月;环形山
【解析】(1)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都在同一直线上,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发生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2)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这是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从而形成血月。
(3)月食发生当天的月相是满月;月食结束后,若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环形山。
、实验探究题
(1)C;②
(2)逐渐变短;逐渐变长
【解析】图中A为春分日,时间在3月21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B为夏至日,时间在6月22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C为秋分日,时间在9月23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D为冬至日,时间在12月22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图中H为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
(1)开幕式 9月23日是秋分日前后,是位于图甲中C处,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且是从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上的,故是②处,④也是在赤道上,但是它是从南回归线移动过来的。
(2)在秋分日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随着时间推移,太阳直射点往南移,杭州(北半球)地区白昼会逐渐变短,太阳高度角变小,正午的杆影的长度会逐渐边长。
旗杆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有关;测量不同季节里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或者测量夏季和冬季的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如果夏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短,说明太阳高度较大;如果冬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长,说明太阳高度较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或者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解析】1、由现象一与假设一的例子,可以由现象二得出假设二;
2、同一地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而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太阳高度最大是直射点处90 ,向南北两极递减。一年中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反之越长;
3、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
由上面的举例可知,假设二为 旗杆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有关 ;
因为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的季节是不同的,要证明物体 的影子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 可以通过测量 不同季节里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或者测量夏季和冬季的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 ;
证据二: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由证据一的表达可知, 如果夏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短,说明太阳高度较大;如果冬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长,说明太阳高度较小 ;
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或者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故答案为: 旗杆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有关 ; 测量不同季节里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或者测量夏季和冬季的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 ; 如果夏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短,说明太阳高度较大;如果冬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长,说明太阳高度较小 ;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或者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解答题
(1)A
(2)A
(3)D
【解析】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月食,又称月蚀, 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
(1)首先从题赶所提供的材料中,可判断该天文现象发生在白天,应为日食,故A正确, BCD错误。
(2)日食现象的发生,与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日食;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的白天,当月球通过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它挡住了太阳要射向地球的光。
A.初一。日地月三者共线容易发生日食,故A正确;
B.初七或初八,日地月三者呈直角,不容易发生日食、月食。故B错误;
C.十五或十六,日地月三者共线,容易发生月食,故C错误;
D.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地月三者呈直角,不容易发生日食、月食,故D错误。
(3)当太阳、月球、地球位于同一直线上,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时,缺一不可;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在月球的后面阳光照不到的地球上,形成影子,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便形成日食;
A.太阳-地球-月球,容易发生月食,故A错误;
B.地球-太阳-月球不会发生,故B错误;
C.月球-太阳-地球不会发生,故C错误;
D. 地球-月球-太阳,容易发生日食,故D正确。
(1)23.5°
(2)正确
(3)台北
(4)A
(1)A(2)b(3)C
【解析】(1)由图中月相 可知,月球亮的部分是朝向西的,因此是上弦月,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故A符合题意;
(2)上弦月时,月球与地球和太阳不在同一直线上,即b点符合题意;
(3)地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而月球上不存在风力、流水冲刷等外力作用,所以月球上的月坑得以保留上千年;故C符合题意;
第 1 页(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