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暑期预习】 01 地球上的水与水的组成、选择题地球上的水循环主要包括陆地内、海洋内、海陆间三种类型,这三种水循环都包括的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蒸发和降水 C.地下径流 D.下渗和蒸腾读图,其中反映了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夏秋多、冬春少 B.南多北少、东多西少C.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 D.季节和地区分布较合理地球上的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中,其中分布占比最多的是( )A.海洋水 B.冰川水 C.湖泊淡水 D.大气水如图是对雨水的一种处理方式,通过房屋的落水管、沟渠等将雨水引入周边河流,减少下渗。该处理方式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增加水循环的( )A.降水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水汽输送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现象上判断:负极产生的是氢气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从微观上分析: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对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陆地和大气之间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是蒸发、蒸腾和降水B.水循环过程中,水一定经历了三种状态C.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D.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下列各选项中,科学实验与科学结论的关系错误的是 ( )A.蔗糖与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可说明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C.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D.欧姆定律证明了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如图为验证水的组成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阳极)和负极(阴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B.负极(阴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水通直流电会产生氢气和氧气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如图是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据图可以得知(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原子D.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以再分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下列有关保护水资源的做法正确的是( )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B.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C.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D.严禁使用一切化肥,以防止水体污染、填空题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1)图甲所示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各序号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序号⑤表示 ;(2)如图乙所示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图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选填“a"或“b"),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水的循环示意图中,序号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序号②表示水循环中的 环节。(2)下列三个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是____(填字母)。A.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B.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1)图a是水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①图中各字母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 B. ;②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 。(2)图b是电解水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b端是电源的 极;②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③证明B内气体的方法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题。(1)在各个水循环的环节中,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 、更新的环节是 。A.B-F-C B.E-A-G C.A-D-G D.A-G(2)“南水北调”主要是通过改变水循环中的 环节(填字母),来达到水资源的重新分配。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1)图1为水循环示意图,请回答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是温州人民的“大水缸”,从文成珊溪水库调水到瑞安,主要是对 的改变。(2)图2是电解水简易装置,小科通过实验,知道水是由 组成,其中检验在阳极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3)课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对水的电解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改进(图3),对比图2和图3,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有哪些?(至少写出1条) 。(4)图4是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写字母)、实验探究题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产生气体的体积判断b应接电源的 极。(2)根据图像,反应初,当该实验中产生氢气的体积是4毫升时,则生成氧气的体积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毫升。反应较长时间后,产生的甲乙两管内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1:2。(3)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 。由此说明水是由 组成。用图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出现的现象是 ,两玻璃管内液面逐渐 。(2)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管口C,慢慢打开活塞,可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则该气体是 ;用点燃的火柴接近管口D,慢慢打开活塞,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则该气体是 。、解答题在做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中,由于纯水不导电,因而不能用纯水做电解实验,而是用稀硫酸溶液等,实验才能成功。(1)现有五组学生分别用60克10%的硫酸溶液通电来测定水的组成,实验中硫酸不发生分解,下面是其中四组同学各自实验后获得的数据,你认为合理的是 。组别 氧气体积 (毫升) 氢气体积 (毫升) 终止实验时硫酸的质量分数甲组 80 160 10%乙组 180 90 10%丙组 140 278 11%丁组 200 100 11%(2)若另有戊组同学实验后测得终止实验时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2%,求该组同学实验过程中电解的水的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如图所示的是我国南方某些山区修建的梯田。(1)我国南方山坡上能修建种植水稻的梯田, 其灌溉得益于南方有 的气候条件。(2)山坡上修建了梯田后,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3)为修复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应在这些梯田上做何改造?为什么?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读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缺水程度 人均水量/m3 年-1轻度缺水 1700~3000中度缺水 1000~1700重度缺水 500~1000极度缺水 <500(1)写出图中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A. B.蒸发 C.水汽输送 D.植物蒸腾 E.地表径流 F.地下径流(2)“南水北调”说明我国的水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特点是 。(3)从水循环的角度理解,“百川东到海”体现的是 。A.陆上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4)台州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650 m3 年-1,上表资料显示,台州属于 缺水城市。【暑期预习】 01 地球上的水与水的组成答案解析、选择题B【解析】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汽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汇入海洋。这种水流称为地表径流。熟悉三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那么可以发现三种水循环都有蒸发和降水这两个环节。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随着气流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落到地面上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入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被称为海陆间水循环。 故答案为:BD【解析】由图一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如图二所示,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夏秋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大。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A【解析】根据地球上水资源分布情况分析。地球上的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中,其中分布占比最多的是海洋水;故答案为:A.B【解析】降水是一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固态水降落到地面的现象,是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等现象的统称。指陆地上接受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在地下流动并汇入河槽的水流。沿地表流动的叫地表径流,在地下流动的叫地下径流。水汽输送指的是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根据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的概念结合图片意义分析解答。图中雨水收集方式直接雨水收集起来,减少地表径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A【解析】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认识判断。A.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故A正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从宏观上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从微观上看,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故D错误。故选A.A【解析】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其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容易相互转化的特性。A.陆地和大气之间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是蒸发、蒸腾和降水,陆地上的液态通过蒸发和植物的蒸腾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水滴积累到一定程出现降水,所以A正确;B、水循环过程中,水一定经历了三种状态,有些水循环不出现固态,所以水循环过程中,水定经历了三种状态的说法不正确,B错误;C、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水循环时熔化、蒸发、升华等环节是吸热的,凝结、凝固、凝华等是放热的,所以整个过程既有吸热也有放热,C错误;D、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水循环过程中水的总量不会减少是正确的,但时空上分布不均匀,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还有些会被污染,会出现缺水现象,D错误。故选AC【解析】(1)影响物体溶解性大小的因素包括溶质的种类,温度,溶剂的种类等;(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大气压很大;(3)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4)欧姆定律证明了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A.蔗糖与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可说明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科学实验与科学结论的关系正确,A错误;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关系正确,B错误;C、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关系错误,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没有氢气和氧气,C正确;D、欧姆定律证明了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关系正确,D错误。故选CC【解析】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A.根据图片可知,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之比为1:2,故A错误;B.负极产生的氢气可以燃烧,但是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B错误;C.直流电的电流方向稳定不变,因此两极上产生的气体种类不变,即氢气和氧气,故C正确;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D错误。故选C。B【解析】(1)由两种或两种元素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2)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3)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A.水是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肯定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故A错误;B.根据示意图可知,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故B正确;C.水分子中含有氢氧两种原子,不含氢分子,故C错误;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能再分,故D错误。故选B。B【解析】许多人把地球想象为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积覆盖水。其实,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开采供人类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水资源降落在大陆上的降水量约为 110万亿立方米,扣除大气蒸发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径流量约为42.7万亿立方米。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A错误;B. 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B正确;C. 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C错误;D. 严禁使用一切化肥,以防止水体污染 ,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D错误;故答案为:B.、填空题(1)地表径流(2)b;氢和氧【解析】①是水汽输送;②④是降水,③是蒸发,⑤是地表径流,⑥是地下径流;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氢气产生的体积是氧气的2倍;(1)⑤是地表径流;(2)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a氧气,因为氧气的体积比氢气的体积小,所以液面上面空间比较小,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故答案为:(1) 地表径流 (2)b、氢和氧(1)水汽输送(2)C【解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 ①代表蒸发;②代表水汽输送;③ 代表降水;④ 代表地表径流。(1)读图可知,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其中 ② 表示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环节。(2)选项中的三个地区,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水循环最活跃,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和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干旱少雨,水循环不活跃。 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1)水汽输送;太阳辐射(2)正;氢元素、氧元素;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如果木条复燃就说明是氧气【解析】(1)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太阳辐射。(2)电解水:是指水H O被直流电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电流通过水H O时,在阴极通过还原水形成氢气H ,在阳极则通过氧化水形成氧气O ,氢气生成量大约是氧气的两倍。电解水的化学反应式为:2H O=2H +O 。(1) ①根据图中字母分析:B. 水汽输送。②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太阳辐射 。(2)、图b 分析可知:①图中b端是电源的正 极。②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③证明B内气体是氧气,证明氧气的方法是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如果木条复燃就说明是氧气 。(1)C(2)B【解析】根据图中G表示降水,AE是水分蒸发,D是大气水分的输送,B是地表径流,C是地下径流分析.(1) 在各个水循环的环节中,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 、更新的环节是A.D、G;(2)“南水北调”主要是通过改变水循环中的 地表径流即B 来达到水资源的重新分配。(1)地表径流/d(2)氢和氧;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气体,若复燃则为氧气(3)不接触氢氧化钠溶液,操作安全(4)bca【解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改变,而原子不变。(1)水库的建立会改变地表的水流情况,所以对地表径流有影响。(2)电解水实验结论是水由氢和氧组成。因为氧气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3)相较而言避免了与液体接触,操作更加安全。(4)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再组合成新的分子。、实验探究题(1)正(2)小于(3)水 氢气+氧气;氢和氧【解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收集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收集氢气。(2)根据图II比较生成氧气的体积与2mL的大小关系。(3)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从而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水的元素组成。(1)根据图I可知,与b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小,应该为氧气,那么b应该是电源的正极。(2)根据图II可知,当t=4min时,生成氢气4mL,而生产氧气的体积小于2mL。(3)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由此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1)产生气泡;下降(2)氧气;气体燃烧,出现淡蓝色火焰;氢气【解析】(1)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从而使玻璃管内气压增大,导致液面降低,据此分析解答;(2)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分析解答。根据氢气燃烧的现象解答。(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出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两玻璃管内液面逐渐下降。(2)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管口C,慢慢打开活塞,可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用点燃的火柴接近管口D(氢气),慢慢打开活塞,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气体燃烧,出现淡蓝色火焰,则该气体是氢气。、解答题(1)丙组(2)设实验过程中电解水的质量为X,由电解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列出等式:60g×10%=(60g-X)×12%解得:X=10g。【解析】(1)水电解能产生氢气和氧气,产生氢气和氧体的体积之比为2:1,但实际实验中有很多原因使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比值只能近似为2:1。实验中由于溶剂水的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2)可根据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计算出电解后的总质量,也可以用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求电解水的质量。(1)由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比值接近2:1,电解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两个条件可判断出丙组数据最为合理;(1)降水丰富(2)修建梯田的地区,地形坡度较大,南方降水多,耕种的水田植被单一(数量少) 土壤容易被流水带走(3)退耕还林,山坡上植被更多样和丰富,植物起到涵养水土修复生态的效果【解析】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造成水土流失的本质原因是:地形坡度较大,南方降水多,耕种的水田植被单一(数量少) 土壤容易被流水带走;(1) 我国南方山坡上能修建种植水稻的梯田, 其灌溉得益于南方有降水丰富的气候条件。(2) 修建梯田的地区,地形坡度较大,南方降水多,耕种的水田植被单一(数量少) 土壤容易被流水带走等原因,易造成水土流失;(3) 退耕还林,山坡上植被更多样和丰富,植物起到涵养水土修复生态的效果 ,可以修复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故答案为:(1) 降水丰富 (2) 修建梯田的地区,地形坡度较大,南方降水多,耕种的水田植被单一(数量少) 土壤容易被流水带走 (3) 退耕还林,山坡上植被更多样和丰富,植物起到涵养水土修复生态的效果(1)降水(2)南多北少(3)C(4)中度【解析】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如下:(1)A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降水。(2) “南水北调”说明我国的水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特点是南方丰富,北方缺少,即男多北少。(3)“百川东到海 ”中“川”是指山川,在陆地上,“海”则是指海洋,体现的是海陆间循环。(4) 由题目表格可知,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650 m3 年-1 的台州属于中度缺水城市。故答案为:(1)降水;(2)南多北少;(3)C;(4)中度第 1 页(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