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习目标
1学习西汉"与民休息"的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西汉为巩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东汉的兴衰认识到朝代更迭的历史规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辩证的看待两汉取得的成就与灭亡的原因。
2.正确认识两汉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看待两汉时期采取的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巩固措施难点: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措施的影响,意义;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知识梳理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的统治
(1)“文景之治”
①背景:汉初经济凋敝;吸取秦朝速亡教训;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②措施:“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③结果:经济恢复、社会稳定,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基。
(2)王国问题
①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
②对策: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叛乱。
③结果:七国叛乱被平定,王国问题未能解决。
二、西汉的强盛
1.措施
领域 措施 作用
政治 设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推恩令” 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
设刺史 加强对地方官僚及豪强地主的控制
察举制 扩大统治基础
用酷吏 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改革币制 抑制富商大贾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征收财产税
思想 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军事 出击匈奴 稳固边疆,开疆拓域
对外 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边疆 加强对东南沿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中央对西南、东南管控加强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夺取皇位,西汉灭亡。
2.王莽改制:措施不切实际,社会矛盾激化,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导致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
3.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措施
领域 措施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文教 重视儒学
4.东汉的衰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2)“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和士人遭镇压。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4)张角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5)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深化拓展] 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1.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种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权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
四、两汉的文化

领域 成就
史学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医学 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他被称为“医圣”
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
数学 西汉初期:《周髀算经》,最早引用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东汉:《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天文学 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方位,撰写《灵宪》
农学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知识拓展]
一、秦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贡献
1.“大一统”的观念认同: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得以巩固和发展。此后,“大一统”逐渐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2.“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皇帝。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有效实施。
3.“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秦汉时期是一个由文化多元逐渐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秦汉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而且汉代通过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道德伦理,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
达标检测
1.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记述 出处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前汉书》卷14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志》
A.《史记》因是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2.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此汉初尊奉( )
A.以法治国 B.黄老无为 C.天人感应 D.三教合一
3.汉代思想家陆贾在其著作《新语》中写道:“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这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A.儒家仁政思想 B.法家集权思想
C.墨家尚贤思想 D.黄老无为思想
4.下图是马王堆汉墓3号墓“T”形帛画(局部)描摹图(文字为后人所加)。史学家金维诺解释说,它们反映了墓主生前奢华的现实生活及宣扬墓主生前权势。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 )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王国问题已威胁到中央集权
C.西汉的政治经济背景 D.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
5.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指出:现在就像一个人得了肿胀病,“一胫之大几如要(腰)”,建议“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于是,文帝封齐王六个儿子为王,将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又立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为王,将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据此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文帝的举措( )
A.直接引发西汉的“七国之乱” B.佐证了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
C.表明西汉正式推行“推恩令” D.吸取了秦朝实行暴政的教训
6.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下列属于他的成就有( )
①颁布“推恩令” ②将全国划为13个监察区
③设置西域都护府 ④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董仲舒认为君主要“法天而治”,天乃道德之天,天意即民意,“法天而治”亦即为民而治,实现仁政。他还提出了“灾异谴告”论,威慑君主省己修身及时探知天意,更好地践行天道。这一主张( )
A.从根本上杜绝了君权专制 B.未脱离传统儒学理论范畴
C.是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 D.被统治者确立为行政规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