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重点: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盛衰;
难点: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现;
基础知识
1.丝绸之路
概念
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重要象征。
概况
(1)产生条件: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国家。②中国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欢迎。
(2)发展历程:
①开通: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
②路线:东以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穿越河西走廊,西出阳关或玉门关后,分为南线、北线和中线三条支线。南线和中线大体上形成于汉朝,北线则是隋唐时期新开辟的。
③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陆上丝路之兴衰

其他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2)“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南下,跨越云南,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联系。
(3)海上丝绸之路:①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时期,造船技术先进,指南针,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频繁。广州、泉州、明州成为海上丝路重要交易枢纽。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巅峰。
【古代中国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名称 路线 开通 兴盛 衰落 内容
陆上丝路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地中海地区 西汉 隋唐 唐中期后 丝绸
草原丝路 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先秦 元朝 明清 民族迁徙
西南丝路 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西汉 隋唐至宋明 清朝中叶后 茶、马
海上丝路 中国沿海—东南亚—印度—非洲、红海 西汉 宋元、明清
(闭关前) 鸦片战争后 瓷器
2.丝绸之路的特点
主导国家 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物品 以丝绸和瓷器为主
时间 开通时间早,持续时间长
方式 大多为和平交往,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
交通 交通发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从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
范围 范围广,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连接欧、亚、非三大洲
3.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及原因
(1)重大变化①路线:从路上为主转变为海上为主。②商品:从丝绸出口为主转变为瓷器、茶叶出口为主。③贸易:从宋元时期的显著增加到明清时期的萎缩。④政策:从政府扶植、支持到政府限制。
(2)主要原因:①经济重心南移;②北方战乱;③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④瓷器和茶叶质量好,西方国家对瓷器、茶叶需求量扩大;⑥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⑦新航路开辟,海上贸易活动的发展。
4.丝绸之路的影响
(1)对世界文明的影响:①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②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③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④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对中国的影响:①经济:农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推动中国手工业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②文化:基督教、佛教传入中国,印度天文学成就传入中国。③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
5.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差异
(1)目的:丝绸之路以商品互通有无为目的;“一带一路”以建立经济发展区域为目的。
(2)内容:丝绸之路以商品、宗教文化为主;“一带一路”包含金融、投资、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
(3)范围:丝绸之路涉及欧亚沿线国家;“一带一路”涉及欧亚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多个国家。
2.商路上的中西方文化传播
物质和技术方面 传出 (1)丝绸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过中亚向西传播。
(2)瓷器主要经过海路外销,瓷器上的传统纹饰传入西亚和北非。
(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传入 (1)大宛国的“汗血马”,引进苜蓿、葡萄等作物;传入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物种。
(2)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3)宋元时期,棉花在中国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4)香料、珠宝、金银器血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朝起基本来自海路。
精神文化方面 (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古代商路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启示】
(1)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爱好和平。崇尚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
达标检测
1."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
A.地中海商路 B.大西洋商路 C.丝绸之路 D.撒哈拉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分支之一,和陆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了大量文物(汉金花球串饰—广西合浦出土,五代越窑鹦鹉纹粉盒—浙江余姚出土),这些文物的史料类型为( )
A.图像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3.如图为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 )

A.文字交流 B.商贸往来 C.宗教信仰 D.金属冶炼业
4.从汉代起,中原汉地便开始形成一股强烈的“西域胡文化”热。到了唐代,西域文化影响之所及,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宫廷贵人穿胡服,学胡俗,食胡饼,听胡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 B.汉胡间的民族冲突消解
C.中原文化衰落和倒退 D.统治者对胡文化的喜好
5.中国毛驴因体小却善负重成为国人的生产工具与审美对象,唐朝之前对其少有负面评价。波斯所产大驴在中亚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声狂叫”而戏剧性地吓倒敌人,是倔强与愚蠢的象征。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庞然大物”、使“虎大骇”的“黔之驴”逐渐成为国人眼中主要的驴形象。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丝路交流促进文化交融 B.佛教传入改变物种形象
C.生产发展减少畜力依赖 D.文学创作决定审美取向
6.宁波旧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是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下列有关“宁波”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唐朝开辟了由明州前往日本和朝鲜的航路
B.宋朝设市舶司管理明州港进出的海外贸易
C.马可·波罗从明州出发经海路回到威尼斯
D.郑和从宁波港出发经海路到达非洲东海岸
7.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下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上述金币可以用于佐证的历史现象是( )

A.南北朝时期欧亚丝绸之路发展 B.拜占庭帝国与北魏有官方贸易
C.南北朝时期民间商贸往来频繁 D.丝和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