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暑期突破 专题 17 小古文专题阅读一、提问方式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高频考点)2.解释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高频考点)3.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翻译下面的句子;5.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高频考点)二、知识梳理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而且蕴含丰富。为了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小学高年级学习文言文,是一个入门学习,应引起重视。小学学习文言文,《教学大纲》要求做到:1、多读以培养语感;2、字、词理解侧重于实词用法;3、粗通文意,领悟思想感情,但不要求深和透;4、诵读浅显的文言文,并进行背诵。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浓缩着我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精华,在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中,汉语的特点体现得最明显。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初识文言文方法指津1、学习文言文要加强诵读粗读时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补,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删,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留,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换,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注释研读法,指的是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学习文言文,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2)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4.划分句子节奏(1)读懂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2)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3)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文言文阅读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①以写龙,凿②以写龙,屋室雕文③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④(yǒu),施⑤ (yì)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⑥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⑦似龙而非龙者也。[注释]①钩:衣服上的带钩。②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③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④牖:窗户。⑤施:延伸,同“拖”。⑥五色:脸色。⑦夫:这,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叶公子高好龙②于是天龙闻而下之(2)读短文,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叶公“好龙”表现在 。(3)文中划线句子是对叶公的 描写和 描写(填人物描写方法),从中你的感受是(4)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有“龙”的成语: 、 。【答案】(1)喜欢 听说(2)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3)动作 神态 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些像龙的东西罢了(4)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理解能力。(1)叶公子高好龙:叶公喜欢龙。其中“好”的意思是喜欢。(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听说知道后。其中“闻”的意思是听说。(2)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结合阅读文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故可知叶公“好龙”表现在“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3)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分析。结合阅读文中“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叶公看见了,转身就跑,被吓得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分,茫然无措。其中“走”是关于叶公的动作描写,“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关于叶公的神态描写;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4)本题考查的是词汇量的积累。含有“龙”的成语有:龙断之登、龙蹲虎踞、龙多乃旱、龙幡虎纛、龙飞凤舞、龙飞凤翔、龙飞凤翥、龙飞虎跳、龙凤呈祥、龙肝豹胎等。【点睛】参考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所,龙头搭在窗户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看见了,转身就跑,被吓得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分,茫然无措。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二、唤醒经典读智慧的中国欧阳询观古碑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①所书。驻②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③,下马伫立④,及疲,乃布裘⑤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注释]①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②驻:停留。③反:通“返”。④伫立:长时间地站着。⑤布裘:铺开皮袍。布,摊开、铺开。裘,毛皮的衣服。2.下列选项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询/尝/行 B.晋/索靖/所书C.驻/马观之 D.乃/布裘/坐观3.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尝:曾经 B.书:书本C.之:指古碑 D.去:离开4.从哪里可以看出欧阳询痴迷书法?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5.欧阳询的书法吸取各家精髓,自成一体,成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楷书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图中哪一副是他的作品?( )A.《九成宫醴泉铭》 B.《多宝塔碑》6.欧阳询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7.古人的优秀品质还有很多,如珍惜时间、勤俭节约、读书有道等,请你写出一句本学期积累的俗语或诗句,注明作者或出处。【答案】2.C 3.B4.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5.A6.欧阳询刻苦、专心致志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7.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C.结合参考译文可知,“驻马观之”的意思:停住马观看古碑。正确的停顿应为:驻马/观之。故选 C。3.本题考查字的解释。B.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晋索靖所书”的意思:晋代著名尿壶有索靖书写的。书:写。故选 B。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的意思: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由此可知,可以看出欧阳询痴迷书法的句子是: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5.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A.《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楷书书法作品,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字体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B.《多宝塔碑》是颜真卿的楷书书法作品,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加锋,转折多顿笔。结体严谨致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故选 A。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本文对欧阳询进行了详细的动作描写,从看到碑文驻马观到下马观到坐观,一直观看三天三夜,能够体现出欧阳询对此碑文十分痴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也表现他刻苦、专心致志的品质。7.本题考查对谚语、俗语或诗句的积累。积累一句本学期学过的关于珍惜时间、勤俭节约、读书有道的俗语或诗句即可。如: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点睛】参考译文: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三、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望梅止渴①魏武①行役,失汲道②,三军皆漏。操寻思少项,乃令曰:“前有大棒林,饶③子,甘酸可以解漏。”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人曰:魏武多智,非妄论也!注释:①魏武:曹操。 ②汲道:取得水的道路。 ③饶:多。8.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字的意思。(1)三军皆渴( ) (2)操寻思少顷( )9.把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文。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10.曹操的行为可以用( )来形容。(填序号)A.诡计多端 B.饥不择食 C.急中生智 D.言不由衷11.“望梅止渴”后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它的近义词是 。【答案】8.都 一会儿9.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很多果。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10.C 11.画饼充饥【解析】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三军皆渴: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故“皆”指都。操寻思少顷:曹操思考了一会儿。故“少顷”意思是:一会儿。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内容“三军皆漏。操寻思少项,乃令曰:‘前有大棒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漏。’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可知,全军都很口渴。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骗士兵们前有梅林,士兵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所以曹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行为可以用“急中生智”来形容。11.本题考查近义词。“望梅止渴”后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它的近义词如:纸上谈兵、聊以自慰、画饼充饥。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点睛】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世人评说魏武帝足智多谋不是乱讲胡说的。四、文言文阅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12.“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 种意思。1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温故而知新。②学而不思则罔。14.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15.《论语》告诉我们很多读书的方法,除了上述读书方法外,孔子还告诉我们:“ , 。”苏轼告诉我们:“ , 。”【答案】12.③13.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14.BC15.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字词解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故”意思是“学过的知识”。故选③。1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①温:温习,复习。故:旧的,指已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通过复习或回顾旧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体会或知识。②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枉然无知而没有收获。1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含义是,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对方是谁,都有可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这并不是说每个人在所有方面都比我们强,而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多看到别人的优点,虚心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原文中的“三人”是泛指多人,而不是特指三个人。因此,这个选项错误。 故选 BC。15.本题考查对名言的积累。《论语》和苏轼的言论都在强调读书的方法,其中孔子认为读书方法的有很多,把其中一个写下即可。示例: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旧书”指的是经典。这句话意思是:经典书籍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读,熟读了,再加上深入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书写时注意“熟”“读”“深”。【点睛】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五、文言文阅读宋濂嗜学余①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②书以观,每假③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注释]:①余:我;宋濂自称。②致:买。③假:借。④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写。⑤以是:因此。(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录毕,走送之。 ④不敢稍逾约(2)根据你的理解给“余因得遍观群书。”这句话用“/”画出合适的停顿。(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句话的意思是:(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宋濂的读书方法是 ,在《论语》一书中有许多有关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的文言名句,请你写出一句 。(用《论语》中的原文回答)(5)读了这个小故事,宋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答案】(1)非常爱好读书。 来看。 完毕。 超过约定的期限。(2)余/因得/遍观群书。(3)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4)借书抄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宋濂是一个聪明好学、信守承诺的人。【详解】(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词语的理解。①“余幼时即嗜学”意思是宋濂自幼酷爱学习。其中“嗜学”指非常爱好读书。②“无从致书以观”意思是他无法购买书籍。其中“以观”指来看。③“录毕,走送之”意思是抄写完毕后,立刻跑去还书。其中“毕”指完毕。④“不敢稍逾约”的意思是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其中“逾约”指超过约定的期限。(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断句:是“句读”的俗称。是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稍微停顿的地方叫“读”。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余因得遍观群书”意思是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根据译文可知,“余”是主语,“因得”于是能够是状语,“遍观群书”是谓语部分。故可断句:余/因得/遍观群书。(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结合译文可知,句中重点词语“假”指借。故可知句意为: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于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名言警句积累。结合句子“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句意: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购买书籍,便经常向藏书人家借书。他会亲手抄写这些书籍,并严格按约定日期归还可知,宋濂没钱买书,所以宋濂的读书方法是借书抄书。根据知识积累可知,《论语》中有关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的文言名句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本题考查了对古文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结合译文,从“余幼时即嗜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宋濂是一个勤奋好学、信守承诺的人。【点睛】参考译文:宋濂自幼酷爱学习。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购买书籍,便经常向藏书人家借书。他会亲手抄写这些书籍,并严格按约定日期归还。即使在天气极端寒冷的情况下,砚台中的墨水结成了坚冰,手指冻得几乎不能弯曲和伸直,他也依然坚持不懈地抄写和按时归还书籍,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这种勤奋和诚信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将书籍借给他。因此,宋濂有机会阅读到更多的书籍,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六、文言文阅读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③。【注释】①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②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③大学:大学问家。17.由这个故事你想到的成语是 。A.废寝忘食B.随月读书C.凿壁偷光18.匡衡的勤奋学习,使我想到《论语》中的这句话:“我非生而知者, , 。”19.请你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20.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你打算以后怎么做。【答案】17.C18.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19.主人奇怪地问匡衡为什么这样,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里的书全部读一遍。”20.我明白了只有刻苦勤学,才能有所收获。和匡衡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非常好,我以后一定不会再懒惰,会更加努力学习。【解析】17.本题考查成语理解。废寝忘食:顾不得睡,忘记了吃。形容非常专心和勤奋。随月读书:借着月光读书。凿壁偷光:形容勤学苦读。结合这个故事内容,我想到的成语是“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来源于匡衡在艰苦环境下,为了学习而凿穿墙壁借光读书的故事。它形象地描绘了匡衡不畏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18.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书写时注意“好、敏”的正确写法。1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怪:觉得奇怪。问:问匡衡。曰:说。愿:希望。得:得到。遍:全部。读:读、看。之:这些书。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雇主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为什么这样做。匡衡回答说:“我希望能够读遍您家的书。”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地阅读文章,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本文讲的是匡衡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读了这则文言文,我懂得了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我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向匡衡学习,学习他勇于向困难挑战,勤奋读书的精神。【点睛】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七、文言文阅读岁寒三友儿侍①父,立庭前。见梅树著②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③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④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注】①侍:侍奉。②著(zhuó):附着。③霜:霜降。④性:品性。21.[字义理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立庭前: (2)其性皆耐寒:22.[句子翻译]结合注释,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2)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23.[文意理解]“岁寒三友”指的是 ,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都具有 的品质。24.[古诗积累]请你写出一句描写梅、竹或松的古诗句。【答案】21.站立 全,都22.看到梅花开放,松竹都非常茂盛。 霜降、下雪的时候,其他树大都枯萎掉落了,为什么独独这三种树没有呢?23. 松 竹 梅 耐寒不畏严寒 坚忍顽强2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1)“儿侍父,立庭前”意思是儿子和父亲站在庭院前。因此“立”的意思是站立。(2)“其性皆耐寒”意思是它们都十分耐寒。因此“皆”的意思是全,都。2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这句子中“茂”的意思是茂盛。著花:开着花的意思。句子“见”前面缺少主语,结合文章可知,主语为“儿子和父亲”,即“他们”。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他们)看到梅花开放,松竹都非常茂盛。(2)“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这个句子中“独否”的意思是独独没有。霜:霜降的意思。何以:为什么的意思。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霜雪天,其他树的叶子大都枯萎掉落了,为什么独独这三种树没有呢?2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可知,“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再由据“其性皆耐寒”可知,松、竹、梅三者都能抵抗严寒,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由此可分析出,它们这样的品性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24.本题考查诗句积累。本文所写的“岁寒三友”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物身上的某种品质。根据题目要求的是写出描写梅、竹或松的古诗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回想我们学过的或者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是描写这三种植物的。对于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句诗出自王安石的《梅花》,它描绘了梅花在寒冷中独自开放的坚韧品质。对于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虽然主要描写的是桃花和江水,但“竹外”二字明确提到了竹子,给人以清幽之感。对于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句诗出自陈毅的《青松》,它赞颂了青松在雪压之下依然挺拔不屈的精神。【点睛】译文:儿子和父亲站在庭院前。看见梅树开出朵朵小花,松树和竹子十分苍翠,儿子问父亲:“冬天霜雪冰封的时候,别的树大多凋零了,为什么这三种树却不是这样呢?”父亲说:“它们都十分耐寒,和其他的树不一样。古人常说的岁寒三友,就是指的松树、竹子和梅花。”八、文言文阅读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25.读好短文。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A.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B.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D.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26.积累字词。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1)不敢以一得自足( )(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27.疏通文意。结合注释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8.读懂短文。曾国藩说读书要做到三点,他是这样说,平时也是这样做的。根据方框的提示用原文来回答。曾国藩虽极忙,也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 → 他做到了曾国藩曾说“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 → 他做到了29.学以致用。文中的哪些读书观点对你有启发?请你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写。【答案】25.D26.满足 绝对、一定27.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28.有恒 有志29.文中讲的读书要有见识对我很有启发。不能因为自己有一点心得体会就知足,就骄傲自满,不知道天高地厚。像井底之蛙那样见识短浅。有见识,就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解析】2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故应为: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应为: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故选 D。2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不敢以一得自足”的意思是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足:满足。(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是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断:必然、一定。2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盖”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士人”指泛指知识阶层。“志”指“志向”。“识”指“见识”。“恒”指恒心。故“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的意思是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2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短文中曾国藩讲了三个读书的要点。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结合给出的关键信息“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可知,学习要坚持,他做到了有恒。根据给出的关键信息“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可知,学习要有坚定不移的志向,他做到了有志。2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根据短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写自己的读书体会即可,答案不唯一。如:文中说的读书要有恒心,对我很有启发。我之前读书都坚持不了太久,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没什么大的进步。以后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每天读书半小时,我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的。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要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放松懈怠,即使一百里路走完了九十里,眼看就要成功了,也只是相当于走了一半,更应该小心谨慎、持之以恒,直到最终取得成功。【点睛】参考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九、文言文阅读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①”,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②亦云③。暮而果大亡④其财。其家甚智⑤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①筑:修补。②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③云:说。④亡:失去,丢失。⑤智:认为聪明。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雨墙坏(大雨) B.暮而果大亡其财(夜晚)C.其家甚智其子(甚至) D.而疑邻人之父(却)31.借助注释,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不筑,必将有盗。32.富人家财产被盗的原因是33.“其子”和“邻人之父”说了同样的话,富人为什么会“智子”而“疑邻”呢?34.读完本文,你想对文中的富人说些什么?【答案】30.C31.(如果)不(赶紧把墙)修筑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32.墙被大雨毁坏了,又没有及时修补。33.因为富人和自己的儿子亲近,相信他,所以认为他聪明;而邻居不是自己亲近的人,所以怀疑邻居的劝告是不怀好意。34.如果不事先调查,只用感情的亲疏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解析】30.本题考查字的解释。A.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天雨墙坏”的意思: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雨:下雨(名词作动词)。B.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暮而果大亡其财(夜晚)”的意思:这天傍晚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暮:晚上。C.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其家甚智其子”的意思: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甚:很。D.结合参考译文可知,“而疑邻人之父”的意思: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而:却。故选 C。31.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结合注释中:筑:修补。盗:偷盗。动词活用作名词。“不筑,必将有盗。”的意思: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3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的意思: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由此可知,富人家财产被盗的原因是:富人没有及时修筑被大雨毁坏了的墙。3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的意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由此可知,富人会“智子”而疑邻的原因是:一个是自己的儿子,自己最亲近的人,故夸儿子聪明;而邻居是外人,故怀疑邻居不怀好意。3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写出自己想对富人说的话,只要合理即可。如:对待人家的劝告或意见,不能因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异。【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十、文言文阅读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②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失弃弓,誓不复射。【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②雄:雄性,这里指雄猴。3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付子已 (2)誓不复射3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7.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38.下列成语与本文主题没有联系的一项是( )A.舐犊情深 B.寸草春晖 C.莫逆之交 D.羔羊跪乳【答案】35.结束,完 发誓36.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再也不打猎了。37.射者被猿母中箭后把子女托给雄猿的情景所震撼。38.C【解析】35.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1)“付子已”的意思是托付自己的孩子后,因此,“已”在这里的意思是结束,完。(2)“誓不复射”的意思是发誓再也不打猎了,因此,“誓”在这里是发誓的意思。36.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先了解句子中各个字词的意思,再把字词的意思结合起来,翻译出整个句子的含义。“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中,“射者”指射箭的人;“矢”指箭。因此,这个句子的含义是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再也不打猎了。37.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联系文中“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可知,射者是看到被自己射中的猿母把子女托付给雄猿的情景后,“折失弃弓”。可见这一情景多么让射者震撼。38.本题考查的是主题概括。由文章中“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②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可知,这篇文章和母子亲情有关。其中 A“舐犊情深”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B“寸草春晖”说明父母恩情慎重,D“羔羊跪乳”说明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道理。C“莫逆之交”表达友谊的深厚。故选 C。【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叫悟空的和尚,在长江边见到一只猿猴坐在树梢上,弋人趁它不注意,(用箭)射它,正好射中雌猿的腹部。那只母的叫了那只雄的来,托付自己的孩子后,哀叫了几声,就把箭拔出来,掉地死了。射箭的人,把箭折了,丢了弓,发誓再也不打猎了。十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问说(节选)君子①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②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③,非问无以广④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⑤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⑥决⑦焉?【注释】①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的人的称呼。②辅:辅助。③致疑:发现疑问。④广:使……广,增广,增加。⑤达:通晓。⑥奚:什么,哪里。⑦决:判断,解决。3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好学而不勤问: 舍问:40.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2.下列名句和本文表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案】39.喜欢 放弃40.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不可能发现疑问,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41.勤学和好问是相辅相成的。42.A【解析】3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好学而不勤问:意思是喜爱学习却不多问。好:喜欢、喜好。舍问:意思是如果放弃了提问。舍:放弃。4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意思是: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41.本题考查分析观点。解答本题,需结合文段主要内容来回答。本文主要讲了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如:勤学尤当好问。42.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理解。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一个人既聪明勤奋又谦虚好学,不会因为向地位或学识看似低于自己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C.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意思:学习一样东西,是为了能够运用这种知识;读一本书,是要求人放低自己,才能吸取更多。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结合语境可知,和本文表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故选 A。【点睛】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应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十二、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或④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菱:水生植物名。果实俗称菱角,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并:一起,一并。④或:有的人。43.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B.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C.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D.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44.“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并非不想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人,是想要清热解毒。B.我并非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C.我非常想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吧。D.我并非不知道,一起吃壳的人,将要清热解毒。45.填空。小常:我们平时理解小古文的时候常用组词法或联系上下文,你认为这里的“短”可以怎么理解呢?小熟:我认为“短”的意思是 。小常:看来你已经掌握了理解小古文的方法。这篇小古文很有意思,面对别人“北方是否有菱”的询问,北人答:“ ”(填原句),你觉得他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小熟:我觉得北人存在的问题是 。小常:我想用《论语》中的话来劝劝北人,我想说:“。”【答案】43.B 44.B45.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不懂装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这句话的意思是菱角生长在水中并不是在土里生长的。根据译文可知,“夫”为语气词,“而”表转折,据此进行断句。故答案为: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故选 B。4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这句话中,并壳是连同皮壳,“欲”是想要的意思,那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并非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故选 B。4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名句运用。“其人自护所短”中的“短”可用组词法来理解其意思,组词为“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的意思。原文中别人关于“北方是否有菱”的询问原句是“北土亦有此物否?”,北人的回答就在这句话的后面“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因为菱角是长在水里的,而北人的回答是“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他说菱角长在土地里,说明北人并不知道菱角,他是在不懂装懂,由此,联想到《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劝借北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点睛】参考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