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暑期突破 专题 11 分析人物形象一、提问方式①联系上下文分析 xx人的人物形象。②你觉得 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知识梳理人物形象分为: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在就是所谓的外貌,长得漂不漂亮,美不美;内在形象指的是人物内在的性格和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光环”,也就是精神品质。分析误区:1.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或贬低人物的思想品质;2.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3.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具体方法:1.通过分析事件,来观察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典型事例)人是要做事情的。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事件。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2.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人物的内心感情;对比、烘托人物性格。★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心理,展现……性格特征。★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等。★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心理,……性格特征,或……心情。★心理描写:揭示人言行的原因,突出人物的思想变化,展现人的……精神世界。3.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直接的评价,来分析人物形象。4.通过分析环境、情景,来理解人物。(环境描写)人们做事,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或情景中做出的,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或情景,有助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5.通过和他人的对比,来反衬人物的形象特征。对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对比来理解人物形象,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印象就会比较具体,比较鲜明,感悟也会比较深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比,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视角。答题格式:人物特点+具体情节★★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一、记叙文阅读。洁白的木槿花①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②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③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备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④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⑤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⑥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⑦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竟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⑧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⑨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1.第 1自然段中说,母亲一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母亲为什么要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2.从文中画“ ”的句子可以看出廖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文中画“﹏﹏﹏”的句子是对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4.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象征的是( )A.人世间纯洁善良、扶弱济困的美好情感。B.廖医生高超的医术。C.母亲对“我”深深的爱。【答案】1.痛悔自己竟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廖医生谎称木槿花可作中药,并收购木槿花,目的是使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帮助,坚持为儿子治好病。2.善解人意、扶贫济世的好医生。3.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失去了继续医治的勇气,为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4.A【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第⑧自然段可知当廖医生死的时候,廖医生的儿子告诉母亲木槿花根本不是中药,而母亲当时信以为真,把木槿花卖给廖医生,现在母亲知道事情的真相,知道是廖医生帮了自己,所以母亲感觉到愧疚,所以说好糊涂。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第⑥自然段“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这句说“母亲”带上家里的唯一的老母鸡去答谢廖医生,说明她家里确实很贫困,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廖医生死活不收母亲家里的唯一的老母鸡,也正说明了廖医生知道“母亲”家庭的贫困,不计较医药费,不想加重病人的家庭负担。表达出廖医生善解人意、扶贫济世的高尚品德。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第⑦自然段句子“可母亲不敢去”说明病人要遵医嘱,两天后该要去医生那里换药了,“只是默默地流泪”说明了家里没有钱来支付医药费,不去换药自己儿子的腿又没有治好,母亲一想到这里就感到很难过。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文章写了廖医生为了让母亲安心给儿子治病,骗母亲说木槿是上好药材并高价收购抵医药费,表现他的善良和即扶危济困美好品质;母亲收到廖医生的钱连夜送回,因为没有钱给儿子治病就不再去廖医生家看病可以看出母亲的善良。所以说是“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象征着人世间纯洁善良、扶弱济困的美好情感。故选 A。二、阅读理解。①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②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我不像逃票的人,才没有把我赶下去,但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1)面对车厢里几土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能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③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色的绣花鞋——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说着,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④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这时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迫不及特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包香烟,换开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下午回老家。我儿子一家都在这里打工,我是专门来看孙子的。三年前,我第一次到城里坐公交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了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⑤(2)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5.给选文命一个合适的题目,写下来。6.短文写了三次投币,请根据选文内容按下面提示简要概括出来。三年前:今天:下次:7.读了短文,你觉得老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8.对文中画“ ”的两个句子作批注,一句话对应一处批注,两处批注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批注①批注②【答案】5.心底盛开一朵花6.老太太没有带零钱,一位姑娘帮她投币。 老太太帮我投币。 我帮别人投币。7.是一个具有爱心、善良、乐于助人的人。8.对“我”心理的描写,从中可体会到“我”的无助与尴尬。 车厢的人笑是因为老太太的善良,以及她的慷慨之举让他们动容。【解析】5.本题考查了给文章加题目。结合短文内容,短文描写了“我”在坐公交车没带零钱的尴尬时刻,一位外地老太太替我投币解围的事,表现了老太太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结合第⑤自然段中“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可拟标题为:心底盛开一朵花。这是一种比喻,把“善良、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比作“花”,说明人要有乐于助人的心灵。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行为如同花一样美丽。6.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第④自然段中“三年前,我第一次到城里坐公交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可知,三年前老太太第一次坐车,不知道要投币,一位好心的姑娘帮她投了一块钱;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和第③自然段中“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说着,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可知,描写了今天“我”没带公交卡,老太太帮我投了一块钱;结合第④自然段中“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可知,老太太告诉“我”将来要是再遇到没带硬币的人,就帮他投一块钱。7.本题考查了对人物形象分析。这篇短文记叙了作者在公交车上遭遇没零钱投币的窘况时,一位老太太传递善意,帮忙投币的事情,赞美了老太太乐于助人的品质,表现出老太太是一个具有爱心、善良、助人为乐的人。8.本题考查了句子理解与赏析。结合第②自然段中“面对车厢里几十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能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中的“恨不得”可知,这句话是对作者心理的描写,从而突出了“我”因没零钱投币而被别人注视时的尴尬与窘迫。结合第④自然段中的“我下站就到了,下午回老家。我儿子一家都在这里打工,我是专门来看孙子的。三年前,我第一次到城里坐公交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了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可知,“满车厢的人都笑了”是被老太太说的这一番话朴实、在理、幽默的话逗笑的,同时也是大家对好心的姑娘和老太太这种善良和乐于助人的行为传递的赞赏与肯定。三、课外阅读。抬起头来做人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小男孩的妈妈取出 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 100块、50块。”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 )家里捐献较多,( )成绩较好。当然,他不属于前者。那一天,他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举行班级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 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 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9.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捐献——( ) 拖累——( )著名——( ) 独一无二——( )10.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不但……而且……不是……而是……不是……就是……11.“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这里的“功课”指的是什么?12.妈妈为什么说“我们所捐的 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 500块钱还要多”?13.小男孩学到的“捐”的意义指的是什么?14.你认为短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9.捐赠 连累 闻名 绝无仅有10.不是……就是……11.筹款的事。12.因为妈妈量力而为,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13.尽力而为。14.自信、善良的人。【解析】略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归途的沉思刘梅①1881年,詹天佑从美国留学回来了。归途中,他满怀希望,准备为祖国效劳。在轮船的甲板上,他拎着一只小皮箱,陷入了沉思。②耶鲁大学的毕业晚会开始了,校园里到处是音乐、舞蹈、鲜花、美酒,可是詹天佑并没有去参加舞会,他来到了老师诺索布夫人的办公室,聆听老师的临别叮咛。诺索布夫人亲切地对他说:“孩子,我衷心地祝贺你出色地完成了学业!”接着,她拿来一只小皮箱,说:“这箱子里装着修建铁路的资料,是我多年来搜集整理的,现在就送给你吧。希望你能利用它,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詹天佑紧紧地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连声道谢。③想到这里,詹天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轻轻地抚摸这只珍贵的小皮箱,深深地怀念起老师。忽然,詹天佑怒目远望,屈辱的往事又涌上了心头。④那是在美国诺哈夫中学的一堂地理课上,黑板上挂着白色屏幕,上面放着幻灯片,詹天佑在听课。幻灯片上出现了铁路,一辆火车满载着货物飞驰而来。老师讲解说,这是 19世纪 70年代最新式的火车,目前,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已把它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接着幻灯片上又出现了另一幅景象:贫瘠的土地,枯瘦的农民,老牛拉着破车缓慢地行进。老师说:“这样的车子,这样的速度,国家落后,人民贫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詹天佑痛心而又惭愧地低下了头。⑤下课后,詹天佑依然坐在那里,默默不语。一个美国学生走过来,对他说:“那老牛拉破车是哪个国家的?詹先生,你能回答么?”詹天佑置之不理。那个学生冷笑着说:“高材生,怎么连这个也回答不出来?”詹天佑忽然站起来说:“是我们国家的。但那是暂时的!”“哈哈哈……”在一阵笑声中,另一个学生说:“听说大英帝国曾经在中国修了一条铁路,可是中国的皇帝却说是怪物,把它拆了,扔到河里去了。”“哈哈哈……”又是一阵哄笑。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⑥“呜——”汽笛声打断了詹天佑的沉思。轮船靠岸了,他望着岸上同胞亲切的笑容,兴奋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选文有删改)15.詹天佑在归途中生发了哪些“沉思”?请简要概括。(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16.文章第④段中,詹天佑感到痛心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17.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18.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围绕中国铁路的发展变化,谈谈你的感受。100字左右。【链接材料】(一)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并成功建成的一条铁路,全长 200多公里。它巧妙采用“人”字形设计,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修建中国铁路的局面。(二)中国高铁世界领先截至 2022年年底,中国建成并且投入使用的高铁总里程就高达 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世界其他国家的高铁总里程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中国,而这 4万多公里的高铁,中国仅用了十几年就全面建成,而国外建设一段高铁,可能就需要将近十年时间。当下“中国高铁”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张闪亮名片。【答案】15.①怀念老师诺索布夫人对他的殷切叮嘱和期望;②回想起在美国一堂地理课后遭受外国学生羞辱和嘲笑的往事。16.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国家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尤其在交通方面,差异相当明显。詹天佑为国家及交通的落后而感到痛心,为自己还不能改变这种现状而深感惭愧。17.詹天佑是一位心怀感恩、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人。18.在 19世纪,我们国家的铁路远远落后于西方,而如今却位列世界前茅。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高铁的飞速发展中,我感受到祖国的不断进步和日益强大,这正是像詹天佑这样的爱国人士不断奋斗的结果。我们应该为今天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解析】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耶鲁大学的毕业晚会开始了,校园里到处是音乐、舞蹈、鲜花、美酒,可是詹天佑并没有去参加舞会,他来到了老师诺索布夫人的办公室,聆听老师的临别叮咛”可知詹天佑回忆起自己毕业时自己的老师诺索布夫人对自己的叮嘱,怀念老师。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那是在美国诺哈夫中学的一堂地理课上,黑板上挂着白色屏幕,上面放着幻灯片,詹天佑在听课。幻灯片上出现了铁路,一辆火车满载着货物飞驰而来。老师讲解说,这是 19世纪 70年代最新式的火车,目前,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已把它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接着幻灯片上又出现了另一幅景象:贫瘠的土地,枯瘦的农民,老牛拉着破车缓慢地行进。”可知詹天佑想到了在美国时受到外国学生的耻笑的事情。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幻灯片上出现了铁路,一辆火车满载着货物飞驰而来。老师讲解说,这是 19世纪 70年代最新式的火车,目前,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已把它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接着幻灯片上又出现了另一幅景象:贫瘠的土地,枯瘦的农民,老牛拉着破车缓慢地行进。”可以得出,詹天佑“痛心而惭愧地低下了头是因为幻灯片换了,出现的是另一幅景象:贫瘠的土地、枯瘦的农民、老牛破车在缓缓地前进。老师说:“这样的车子、这样的速度、国家落后,人民贫穷……”詹天佑为我们国家的落后感到痛心和惭愧。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人物的特点和相应的情节进行分析,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1881年,詹天佑从美国留学回来了。归途中,他满怀希望,准备为祖国效劳。”和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詹天佑痛心而又惭愧地低下了头。”,可以得出,詹天佑是一个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并不忘国耻、立志报国的人。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文章内容和中国铁路的变化,谈谈自己看到这一切的感受,组织语言表达,如:我们国家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已从原来的被人耻笑,羞辱到成为了我国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这背后是无数个像詹天佑一样的人默默奉献的结果,以后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五、读文章,回答问题清贫(节选)①两个国民党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来。他们于是恼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我:“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②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③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④“绝对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期望有新的发现。⑤“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有改动)19.解释词语。(1)意外之财:(2)威吓:20.第①自然段的画线句中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描写了两个国民党兵士的动作,结合这些动词谈谈你的体会。21.“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你怎么理解“我”说的这句话?22.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A.两个国民党兵士发现“我”后,想从“我”身上发个意外之财,他们在“我”身上搜了半天,一个铜板也没有发现。B.两个国民党兵士发现“我”后,想从“我”身上发个意外之财,“我”告诉他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C.两个国民党兵士发现“我”后,想从“我”身上发个意外之财,他们在“我”身上搜了半天,一个铜板也没有发现,“我”告诉他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23.这篇短文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生前所作,读完文章后,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19.意料之外的钱财。 用威势来吓唬。20.“摸”“捏”等动词表明了这两个兵士为了从“我”身上获取财物想尽了办法,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贪婪、无耻。21.国民党当官的都是为了发财,而革命者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2.C23.示例:方志敏是一个勇敢无畏、充满正义、廉洁的人。 (写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可酌情扣分)。【分析】19.本题主要考查解释词语。(1)意外之财:意料之外的钱财。(2)威吓:用威势来吓唬。20.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画线句中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描写了两个国民党兵士的动作,句中的“拿、拉、抛掷、盯”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恐吓方志敏,想从方志敏身上得到钱财。“摸”“捏”等动词表明了这两个兵士为了从“我”身上获取财物想尽了办法,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贪婪、无耻。21.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 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国民党当官的都是为了发财,而革命者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表现了方志敏同志恪守清贫的美德。2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清贫》这篇短文是方志敏被俘后以第一人称来写的。首先写我被士兵抓住,他们想从我这里搜出很多钱,但清贫的我让他们惊讶了,接着叙述“一个铜板也没有”“我的传传家宝”两件事; 表现了 舍己为公的高尚情操。选项 C概括主要内容符合文意。23.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可知,“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 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我觉得方志敏是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不发国难财的人。六、课外阅读。暖意①那天,坐进一辆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广播,是一个不新鲜的故事:某日某路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肇事司机逃逸,撇(piě piē)下一个叫陆小六的人在血泊中呻吟。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把陆小六送到了医院,值班大夫薛达在未收取陆小六住院押金的情况下为他实施了手术……②“这年头,做点分(fēn fèn)内的事也能混个名人当。医生嘛,可不就得(dé děi)救死扶伤,不收押金救条命也值得上喇叭吹!”司机愤愤不平地说。③电波继续传送:陆小六脱离危险后居然不辞而别,身后,欠下了上万元的医药费……④“这个不仗义的东西。唉,这年头,啥样的人都有。有些人呢,就是不配那一撇一捺——快听,要通缉那陆小六呢!”⑤女播音员的声音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带有浓重南方口音的男声:“陆小六,你好,我是你的医生薛达。你现在在哪里?腿上的伤口没有感染吧?你走得很匆忙,连声招呼都不打,可把我急坏了。陆小六,我今天来到交通台的直播间,是想通过广播的方式尽快找到你。我不是向你讨要医药费的,我只是想对你说,你的腿骨上还留有两块金属夹,如果不尽快取出,你可能会面临截肢的危险……陆小六,你记着,你的医生薛达在博爱医院等你。”⑥侧眼看着那位饶舌的司机,只见他的嘴巴紧紧抿(mǐn mǐng)住,脸上写满感动。拐弯了,他很抒情地按了三声喇叭……24.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25.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愤愤不平:26.“有些人呢,就是不配那一撇一捺。”“有些人”指谁?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7.医生薛达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28.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中心是( )A.责怪司机太饶舌B.批评陆小六不应不辞而别C.谴责肇事司机D.赞扬医生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的精神29.你如果就是那位司机,你最后想说什么?【答案】24.piě fēn dé mǐng25.很生气的样子或心中不服,感到气愤。26.“有些人”指陆小六。这句话是人们在谴责陆小六被医生救治之后不付钱的不仗义行为,谴责他不配做人。27.医生薛达是一个对病人高度负责,有着高尚的医德的人。我从这里看出来:薛医生没有计较陆小六的不辞而别,而是一心关心着他的病情。28.D29.这些白衣天使真是救死扶伤的好人,他们不愧为“白衣天使”。【解析】24.本题考查字音。结合所学的拼音知识,正确拼读后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即可。撇:【piě】平行向前扔。【piē】丢开,抛弃。撇(piē)下:丢下,抛弃。分:【fēn】1、使整体变成若干部分或使相联系的离开。2、分配。3、区分;辨别等。【fèn】1、成分。2、名分;职分。3、职责和权利的限度等。分(fèn)内:本身职责或义务范围以内。得:【dé】1、得到;获得。2、收获。3、相合;适合。4、可以;能够。5、满意;满足等。【děi】1、需要。2、应该;必须。3、估计必然如此,相当于“要”“会”。4、舒服;满意。“可不就得救死扶伤”中的“得”是应该;必须的意思。“得”读“děi”。抿(mǐn):将嘴唇轻轻地闭合起来。2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愤愤不平:很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结合短文第②自然段的内容可知,“愤愤不平”在文中指司机对于医生做了分内的事,还上了电台广播出了名而感到愤怒和不满。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第③自然段的“陆小六脱离危险后居然不辞而别,身后,欠下了上万元的医药费……”和第④自然段“这个不仗义的东西。唉,这年头,啥样的人都有。有些人呢,就是不配那一撇一捺——快听,要通缉那陆小六呢!”可知,“有些人呢,就是不配那一撇一捺。”的“有些人”指的是陆小六。“人”字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由此可知,“有些人呢,就是不配那一撇一捺。”的“一撇一捺”指的是“人”这个字。联系上下文可知,“有些人呢,就是不配那一撇一捺。”是在指责陆小六这个人不仗义,不讲仁义道德,不配做人。2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第⑤自然段的“我不是向你讨要医药费的,我只是想对你说,你的腿骨上还留有两块金属夹,如果不尽快取出,你可能会面临截肢的危险……陆小六,你记着,你的医生薛达在博爱医院等你。”可以看出,薛达医生是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把病人放到第一位,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医生,是一个具有高尚医德的好医生。2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记叙了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把在血泊中呻吟的陆小六送到了医院,值班大夫薛达在未收取陆小六住院押金的情况下为他实施了手术。陆小六脱离危险后居然不辞而别,身后,欠下了上万元的医药费。薛医生没有计较陆小六的不辞而别,而是一心关心着他的病情。文章高度赞扬了医生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的精神。故选 D。2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文章的内容,站在这位司机的位置,可以对文中的几个人的不同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他们说出想说的话。示例:如果我那位司机,我想对那位不愿说出姓名的好心人说:“你在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你的做法让我很佩服,很感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