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暑期突破 专题 02 常见的关联词及其作用一、提问方式①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②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的括号里。二、知识梳理★关联词是指在各级语言单位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一般成对出现,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同学们选填关联词语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分析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否合理;2.从分辨语句间的意义关系人手,分析句与句之间本身蕴含着什么样的关系,再确定表示这种关系的关联词语;3.从语感方面分析,看看所填的关联词语是否通顺合理,上下衔接。(一)常见关联词语常用的关联词语大致可分为:并列、递进、选择、因果、承接、假设、条件和转折等八种。1.并列关系:就是句子中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各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相关的情况,或表示一件事的几个方面。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既……又……,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面……一面……例:①“我们既要刻苦学习,又要积极锻炼身体。”② “ 这 种 境 界 既 叫 人 惊 叹 , 又 叫 人 舒 服 。 ”2.递进关系:就是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等。例:①“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②“鲁迅先生不但珍惜自己的时间,而且珍惜别人的时间。”3.选择关系:就是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需要从中选择一件。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例:①“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②“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③ “ 雨 来 宁 可 牺 牲 自 己 , 也 不 泄 露 党 的 秘 密 。 ”4.因果关系:就是句子的前一部分表示原因或(结果),后一部分表示结果或(原因)。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例:①“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②“张思德的死之所以比泰山还重,是因为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5.承接关系:就是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先……再…… 、首先……然后……、先……然后……、接着……最后……、“先……再……最后……”等。例:①“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②“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先取出一支缝衣针,再烧红了,最后弯成鱼钩。”6.假设关系:就是句子前面一部分介绍一种假设情况,后面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要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哪怕……也……例:①“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②“即使你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能退缩。”7.条件关系:就是句子前面提出条件,后面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会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例:①“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② “ 无 论 刮 风 下 雨 , 我 们 都 坚 持 按 时 上 学 。 ”8.转折关系:就是前一个分句说了一个意思,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来,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的意思,和前一个分句完全相反或相对。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还……例:①“虽然小红考了一百分,但是她没有骄傲。”② “ 尽 管 这 件 事 很 难 完 成 , 但 他 还 是 做 到 了 。 ”二、方法点拨1.一般方法初读句子,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选择关联词语,填入句子。再读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意是否正确。2.两个注意点(1)搭配要得当使用一组关联词语是要前后呼应,要“成双配对”,不能交叉使用,这样才能是句意畅通、明确。(2)运用要合理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不要生搬硬套。根据句子表达的需要,正确的选择关联词语。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因为一根极细的电线,所以它也能灵巧地避开。B.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就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C.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就还可以看到蟋蟀从里面不断抛出泥土来。D.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答案】A【详解】考查关联词。A.“一根极细的电线”与“它也能灵巧地避开。”是假设关系,应使用“即使……也……”。故选 A。2.下面是我在一次演讲中用到的句子,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是哪一组?( )A.(无论)刮风还是下雨,聪聪(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早读。B.(虽然)聪聪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C.他(不仅)懂得关心他人,(而且)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D.(如果)你想夺得比赛冠军,(就)得掌握方法刻苦训练。【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掌握。B.“学习非常认真”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两个分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该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句子就修改为:因为聪聪学习非常认真,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故选 B。3.下列关联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B.梅兰芳(虽然)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是)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C.(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就)拒绝了。【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搭配。A.“因为……也”搭配不当,分句是假设关系,应改为“即使……也……”。C.“无论……就……”条件关系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无论……都……”。故选 B。4.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果实味道甘甜,不仅小猴子喜欢吃,大象也喜欢吃。B.真正的强者在困难面前不是畏缩不前,而是知难而进。C.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善于关心别人,但是会得到别人的尊重。D.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掌握。C.两个分句间是假设关系,应该用“如果……就……”相连。故选 C。5.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作者不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所以下雨的时候他就很着急。B.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C.科学如果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就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D.即使一根很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C.结合句意分析可知,句中“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 是递进关系,应使用合适递进关系关联词“不仅……也……”。而“如果……就……”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故此题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改为:科学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也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故选 C。6.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A.母亲只有不太相信这粒豌豆长得极好,才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B.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C.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D.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A.“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而“母亲不太相信这粒豌豆长得极好”和“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是因果关系,所以关联词语运用不恰当。应改为:母亲因为不太相信这粒豌豆长得极好,所以才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故选 A。7.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它远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漂亮,但我极高兴地接受了它。B.因为当时我还很小,所以几乎被鹅拖倒了。C.只要没有老师的教导,我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D.即使我转学了,到别的学校去读书,也不会忘记我的启蒙老师。【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掌握。C.“老师的教导”与“取得今天的成绩”为假设关系,应用“如果……就”。故选 C。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B.普罗米修斯如果不能动弹,就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C.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D.母亲虽然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掌握。B.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应用“既……也……”连接。故选 B。9.下面的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蟋蟀们的住址虽然排水优良,但是要有阳光。B.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C.因为普罗米修斯偷取天火,造福人类,所以人类很感激他。D.如果下雨了,蝴蝶就一定会藏到一个秘密的家里。【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A.句中“排水优良”和“要有阳光”是递进关系,故应选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如“不仅……而且……”,即:蟋蟀的住宅不仅要排水优良,而且要有温和的阳光。故选 A。10.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现在有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我们不能奢侈浪费。B.我(不是)没有认真学习,(而是)这次考试时没有仔细看题。C.(要是)能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感到知足,你(就)会感到幸福。D.(即使)有人告诉我蝴蝶的家在哪里,我(也)不着急了。【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的掌握。A、B、C正确。D.分句间是假设关系,可以用“如果……就……”相连。故选 D。二、填空题11.读句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即使……也…… 因为……所以…… 不仅……还……(1)蝙蝠( )能在夜里安全飞行,( )能在黑暗中捕捉飞蛾和蚊子。(2)( )是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3)(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中,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答案】 不仅 还 即使 也 因为 所以【详解】考查关联词的使用。(1)“能在夜里安全飞行”与“能在黑暗中捕捉飞蛾和蚊子。”表示递进关系,使用不仅……还……(2)“是一根极细的电线”与“它能灵巧地避开。”是假设关系,使用即使……也……(3)“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中,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与“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是因果关系,使用因为……所以……12.选词填空,我拿手。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如果……就……(1)( )天火被雨神熄灭了,( )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2)( )收集到五色石头,( )可以补天。(3)( )女娲补好了天上的窟窿,( )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答案】 虽然 但是 如果 就 因为 所以【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1)“天火被雨神熄灭了”和“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前后句为转折关系,所以选择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2)“收集到五色石头”和“可以补天”前后句为假设关系。所以选择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如果……就……”。(3)“女娲补好了天上的窟窿”和“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前后句为因果关系,所以选择表示因果的关联词“因为……所以……”。1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就是……就…… 即使……也……(1)爬山虎的茎叶密集,( )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 )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2)( )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你( )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3)( )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进行了仔细、连续的观察,( )才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形象。(4)这件事情( )不是你干的,你( )脱不了干系。【答案】 不但 而且 要是 就 因为 所以 即使 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1)“以遮挡强烈的阳光”与“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两个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但……而且……”相连。(2)“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与“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两个分句间是条件关系,可以用“要是……就……”相连。(3)“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进行了仔细、连续的观察”与“才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形象”两个分句间是因果关系,可以用“因为……所以……”相连。(4)“不是你干的”与“脱不了干系”两个分句间是假设关系,可以用“即使……也……”相连。14.在下列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张老师( )没有担任我们的班主任,( )却关心着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2)( )做什么事情,我们( )应当一丝不苟。(3)我们的教室( )宽敞,( )明亮。(4)他( )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答案】 虽然 但是 无论 都 既 又 不但 而且【详解】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掌握运用情况。常见的关联词语有表示并列关系(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表示递进关系(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表示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表示因果关系(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表示假设关系的(如果……就……、即使……也……),条件关系(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答案为:虽然 但是 无论 都 既 又 不但 而且。15.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1.( )有骤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2.( )感到疲劳,蟋蟀( )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3.( )蟋蟀的工具是那样柔弱,(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4.蟋蟀的屋子内部( )没什么布置,( )墙壁很光滑。【答案】 即使 也 如果 就 因为 所以 虽然 但是【详解】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掌握运用情况。常见的关联词语有表示并列关系(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表示递进关系(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表示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表示因果关系(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表示假设关系的(如果……就……、即使……也……),条件关系(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答案为:即使 也 如果 就 因为 所以 虽然但是。16.在下列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张老师( )没有担任我们的班主任,( )却关心着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2)( )做什么事情,我们( )应当一丝不苟。(3)我们的教室( )宽敞,( )明亮。(4)他( )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答案】 虽然 但是 无论 都 既 又 不但 而且【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没有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和“关心着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之间是转折关系,可以填入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做什么事情”和“应当一丝不苟”之间是条件关系,可以填入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无论……都……”。“宽敞”和“明亮”之间是并列关系,可以填入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善于发现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以填入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而且……”。17.用合适的关联词填空。(1)病已深入蔡桓侯的骨髓,( )扁鹊不逃往秦国,( )治不了他的病。(2)扁鹊告诉蔡桓侯,( )不及时治病,病情( )会越来越重。(3)( )纪昌勤学苦练,( )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4)( )纪昌已经练得不错了,( )飞卫还觉得不行。【答案】 即使 也 如果 就 因为 所以 虽然/尽管 但是/但【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1)句子“扁鹊不逃往秦国”是提出了一个假设条件,“治不了他的病”说明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两个句子形成了假设关系,用“即使……也……”关联。(2)句子“不及时治病”是提出了一个假设条件,“病情会越来越严重”说明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两个句子形成了假设关系,用“如果……就……”关联。(3)句子“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是在“纪昌勤学苦练”这个情况下产生的结果,两个句子形成了因果关系,用“因为……所以……”关联。(4)句子“纪昌已经练得不错了”与“飞卫还觉得不行”所表达的意思相对,形成了转折关系,用“虽然(或尽管)……但是(或但)……”关联。18.读句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1)爬山虎的叶子( )没有重叠起来,( )不留一点儿空隙。(2)( )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劲,你( )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3)( )爬山虎的脚上长着像吸盘一样的圆盘,( )它才能牢牢地巴住墙。【答案】 即使 也 如果 就 因为 以【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1)“没有重叠起来”和“留一点儿空隙”语意上是转折关系,用“即使……也……”(2)“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劲”假设,“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是假设的结果,用“如果……就……”。(3)“爬山虎的脚上长着像吸盘一样的圆盘”是“它才能牢牢地巴住墙”的原因,用“因为……所以……”。19.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1)( )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 )请求他饶恕你。(2)他( )不能动弹,( )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3)( )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 )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答案】 如果 就 既 也 因为 所以【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1)“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请求他饶恕你”之间存在假设关系。“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是假设的条件,“我请求他饶恕你”是达成假设条件下会发生的事情。根据语境,合适的关联词有:如果……就……、倘若……就、要是……那么、要是……就……。(2)“他不能动弹”“不能睡觉”之间存在并列关系。“不能动弹”“不能睡觉”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根据语境,合适的关联词有:既……又……、既……也……。(3)“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是原因,“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是结果。根据语境,合适的关联词有:因为……所以……。20.填关联词语。(1)( )签订演出合同,( )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2)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 )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 )愁没钱花?”(3)( )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4)他( )卖房度日,( )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答案】 只要 就 只要 还 无论 都 宁可 也【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选择关联词的时候,需要先判断前后句子的关系。常见关联关系有: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1)句子“签订演出合同”提出了一个条件,句子“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是在前句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两句之间是条件关系,用“只要……就……”来关联。(2)句子“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提出了一个条件,句子“愁没钱花?”是在前句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两句之间是条件关系,用“只要……还……”来关联。(3)句子“条件多么优厚”和“梅兰芳拒绝了”是条件关系。前句提出一个条件,后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用“无论……都……”来关联。(4)“卖房度日”和“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两个分句所说的事情不能同时并存,而是要从中选择一项,形成了选择关系,用“宁可……也……”关联。三、现代文阅读★★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燕子翩翩入云端①燕子善飞,妇孺(r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 120千米,堪称是鸟类大家族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 高明)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间来个 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 飞翔)几分钟。②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呢?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持 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食猎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 )蹲坐在巢沿上,( )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③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钞钟可以(振动 摆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 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2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22.在文中的括号内应该填入的关联词是( )A.不但……而且…… B.不是……而是…… C.不是……就是……2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写在括号里。①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形容事情很清楚明显,已是人所共知。( )②迅速地冲向高空。( )24.燕子自身的弱点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燕子战胜了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文中画“——”的句子回答了“ ”这一问题【答案】21.划去:高明 飞翔 支持 摆动22.B23.妇孺皆知 直冲云天24.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飞行中吞食猎物 飞行中饮水 飞行中喂孩子25.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解析】21.本题考查的选词填空。高超:好得超过一般,技术上没有缺陷或粗糙之处;高明:高超、出色;根据文章第①段“飞行特技”可知,这里应选“高超”,划去“高明”。滑翔:指物体不依靠动力,只利用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行;飞翔:回旋而飞;根据文章第①段“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可知,燕子此时是在空中“滑翔”,应划去“飞翔”。支持:支撑、撑住;支撑:顶住压力使不倒塌;根据文章第②段“瘦小的脚”“燕子的身躯”可知,这里应选“支撑”,划去“支持”。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并经过其平衡位置所作的往复运动;摆动:来回摇动;根据文章第③段“两只翅膀既窄又长”可知,这里应选“振动”,划去“摆动”。22.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需要填入关联词的句子在文章第②段。“蹲坐在巢沿上”和“扑楞着翅膀”之间是并列关系,因此应该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链接。“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不是……就是……”表示选择关系。因此这里应填“不是……而是……”。故选 B。23.本题考查的是信息提取。(1)根据“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可知,这个词语是“妇孺皆知”,在文中第①段指燕子善飞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2)根据“冲向高空”可知,这个词语是“直冲云天”,在文中第①段指燕子飞行时垂直地冲向高空。24.本题考查的是找句子和文章内容概括、联系文章第②段“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呢”可知,燕子自身的弱点是“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根据第②段句子“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食猎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可知,燕子学会了在飞行中吞食食物,在飞行中饮水,在飞行中喂孩子等本领。25.本题考查的是找句子。画横线句子在文章中的第③段。联系第③段“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可知,划线句子回答的问题是“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用脑想用心记①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hú)囵(lún)吞枣。他读了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很快就忘记了,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②后来,有一天,他遇到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以后,给了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每次只读五十字,重复读上多遍,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③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 )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 )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他的读书效果当然不会好的。④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劝告,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有几个要点,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26.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A.不但……而且…… B.因为……所以…… C.虽然……但是……27.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对应的成语。A.不加咀嚼地把枣儿整个吞下,比喻学习时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B.一天一月地积累起来,形容长时间积累。( )28.朱熹告诉陈正之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多选)A.读书不能图快。B.句子可以反复多读几遍。C.读书要用脑子想,用心记。29.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留下什么印象?(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0.你最喜欢读的书是哪一本?简单写一写喜欢的理由吧!【答案】26.A27.囫囵吞枣 日积月累28.ABC29.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30.《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本书主要是讲唐僧受唐王委托,观音指点,前去西方印度拜佛求经,在路上一共收了三个智勇双全的徒弟,一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太吸引我了。【解析】26.本题考查关联词。“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根据句子内容:草率地读书,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也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这两句话的意思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应该选择“不但……而且……”。故选 A。27.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由第①段中“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可知,他看书看得特别快,不分析,不理解。囫囵:整个儿。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由第④段中“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可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积:积累。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28.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第②段中朱熹的忠告为: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每次只读五十字,重复读上多遍,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分析可知:读书不要只图快;读的时候要重复读上多遍;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故选 ABC。2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根据第①段中“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了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很快就忘记了,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可知陈正之一开始读书没留下什么印象是因为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没有用脑子想、用心记。30.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作答本题时,首先可以选择好自己喜欢的书籍,再写出自己喜欢的书籍的理由。如:《水浒传》讲述了北宋末年梁山聚义的故事。108好汉聚集在梁山泊,按照北宋朝廷皇帝的眼光看,他们依山傍水,自成气候,然后作乱一方,甚至威胁朝廷,是典型的犯上作乱。我特别喜欢其中的故事情节,读了之后让我觉得他们太重义气了。(三)课外阅读。巧嘴王老师王老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就分到我们学校来教我们班的数学了。王老师课上得很轻松。我们听王老师的课,再难懂的知识,只要他一点拨,我们总能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我们把自己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考试中所获得的成绩,全部归功于王老师的“伶牙俐齿”。在课下,我们说起王老师来,总是称他为“巧嘴王老师”。一天,上数学课时,王老师说:“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两个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我们都笑了。王老师问:“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后面的话可用什么标点符号来表示?”在我们兴趣盎然之时,王老师引出了“循环小数”的名称,使我们觉得,学循环小数就同听故事一样。在讲“混循环小数”的定义时,王老师指着“1.63838……”说:“( )这个循环小数不是从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开始循环的,此处的‘6’不参加循环是‘混’进去的,( )我们把这一类小数叫‘混循环小数’……”一个“混”字,把我们的学习热情点燃了。在后面练习找混循环小数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去找有没有“混”进去的数,兴奋极了。王老师的巧嘴不仅在课堂上发挥大作用,在课后也处处叫人拍手称绝。四年级的一次课后,我们班的艾华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溅到了王老师的白衬衣上,艾华吓得低下头,等待着王老师的批评。同学们都呆住了。王老师看了看我们,笑着说:“艾华呀,你是怎么搞的嘛,早知今天你要甩给我墨水,为什么不通知我穿黑衣服来呢?”同学们听了,发出一阵惊喜的笑声……王老师就凭着这样一张“巧嘴”,让我们一听上数学课就觉得兴奋,一看到他走进教室就觉得他是那样的可亲可敬。31.本文主要人物是 ,他的特点是 ;为了突出这个特点,小作者举了两个事例,简单概括为:一是 ;二是 。32.文中括号里应填的关联词是(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C.不仅……也…… D.与其……不如……3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 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4.从短文对王老师的描述,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一位 的老师。3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章具体写了三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B.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只从课堂上这一个角度进行选材,充分说明人物特点。C.王老师课上得轻松,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D.本文叙述方式别具一格,讲故事的形式显得与众不同。【答案】31.王老师 巧嘴 王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解“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王老师在课后巧言化解被溅墨水的尴尬32.A 33.过渡 34.可亲可敬 35.D【解析】3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介绍清楚谁,在哪里,做了什么。阅读内容能知道,文章中的人物是王老师,地点是在课堂上,写出了王老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引出“循环小数”,并用生动的语言解释混循环小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外艾华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溅到了王老师的白衬衣上,王老师巧言化解被溅墨水的尴尬。32.此题是对关联词的考查。解答时要先理解需要填写关联词的分句之间的关系,再进行选择填空。“这个循环小数不是从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开始循环的,此处的‘6’不参加循环是‘混’进去的”和“我们把这一类小数叫‘混循环小数’”之间表示因果关系,故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33.此题考查对过渡句的辨析能力。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过渡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一般在作文里出现。“王老师的巧嘴不仅在课堂上发挥大作用,在课后也处处叫人拍手称绝。”出现在两个内容的接驳处之中,是一个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句子“王老师的巧嘴不仅在课堂上发挥大作用,在课后也处处叫人拍手称绝”和文段中对王老师的描写可知,文中的王老师是一个幽默风趣,教学有法的人。“一看到他走进教室就觉得他是那样的可亲可敬。”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有理有据即可。35.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文中通过两件事说明了王老师的特点,选项 A错误。在描写王老师时,从“课堂上”和“课后”进行选材,不只一个角度,选项 B错误。从文中“我们把自己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考试中所获得的成绩,全部归功于王老师的'伶牙俐齿’。”可知学生的成绩很好,选项 C错误。文章的叙述方式别具一格,讲故事的形式显得与众不同。选项 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