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暑期突破 专题 17 小古文专题阅读一、提问方式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高频考点)2.解释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高频考点)3.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翻译下面的句子;5.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高频考点)二、知识梳理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而且蕴含丰富。为了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小学高年级学习文言文,是一个入门学习,应引起重视。小学学习文言文,《教学大纲》要求做到:1、多读以培养语感;2、字、词理解侧重于实词用法;3、粗通文意,领悟思想感情,但不要求深和透;4、诵读浅显的文言文,并进行背诵。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浓缩着我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精华,在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中,汉语的特点体现得最明显。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初识文言文方法指津1、学习文言文要加强诵读粗读时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补,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删,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留,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换,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注释研读法,指的是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学习文言文,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2)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4.划分句子节奏(1)读懂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2)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3)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①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②其庵③(ān)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乃;于是。②名:命名。③庵:草屋。1.下列朗读断句不合理的一句是( )(填序号)A.贫无/纸可书B.以蕉叶/供挥洒C.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D.书之/再三,盘板/皆穿。2.与文中“盘板皆穿”表达的意思一样的成语是( )(填序号)A.省吃俭用B.百步穿杨C.水滴石穿3.你认为怀素是一个怎样的人?(至少写两点)【答案】1.A 2.C3.怀素是一个热爱书法、具有勤学苦练精神的人。【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A.“贫无纸可书”的意思是: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应该为:贫/无纸可书;B.“以蕉叶供挥洒”意思是: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故为:以蕉叶/供挥洒;C.“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意思是:没有地方写了,于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故为: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D.“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意思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故为: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故选 A。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和理解能力。“盘板皆穿”的意思是盘和方板都被写穿了。A.省吃俭用:形容生活简朴,吃用节俭。B.百步穿杨:形容枪法或箭法非常高明。C.水滴石穿: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故选 C。3.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的理解能力。可以根据人物的行为、语言和相关事件来评价其性格、品质等。例如:根据文中“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可知怀素是一个勤学苦练,有恒心、有毅力并且坚持不懈的人。【点睛】参考译文: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没有地方写了,于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4.下面哪句停顿是错误的?将错误答案序号填在横线里A.诸儿/竞走取之B.诸小儿/游C.戎不/动5.判断。正确打“√”,错误的打“×”。①“人问之”和“取之”中的“之”意思相同。 ( )②“唯戎不动”这里“不动”是指王戎没有去取李,但是他一直在动脑筋。 ( )③“此必苦李”从“必”能够体会到王戎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6.结合提示,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①因为树长在道旁,所以经过树边的人②因为人们喜欢吃李子,所以看见树上这么多的李子,就会③但是这棵李树现在还有这么多李子,那很有可能是因为【答案】4.C5.× √ √6.都会去摘李子 被人们摘完 是苦李子【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C.戎不动:王戎没有动。根据句意进行停顿,即:戎/不动。故选 C。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即内容理解。①人问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之:指王戎。取之:摘李子。之:指李子。故“人问之”和“取之”中的“之”意思不相同。说法错误。②唯戎不动:只有王戎没有动。指王戎没有去摘李子,但是他一直在动脑筋,他在思考“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故说法正确。③此必苦李:这一定是苦李子。“必”指必定、必然,由此能够体会到王戎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说法正确。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文章内容“诸儿竞走取之”“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进行作答即可。①李子树长在道旁,所以经过树边的人都会去摘李子。②因为人们喜欢吃李子,所以看见树上长了这么多的李子,就会被路过的人们摘完。③但是这棵李子树现在还有这么多李子,那很有可能是因为是苦李子。【点睛】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精卫填海①炎帝②之少女③,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④而不返,故⑤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北海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③少女:小女儿。④溺:溺水,淹没。⑤故:因此。⑥堙:填塞。7.这个故事选自《 》,故事中的精卫是 的化身。8.精卫鸟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9.在文中用“_____”画出描写精卫填海原因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精卫填海过程的句子。10.你认为精卫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11.请再写出两个中国神话故事的名字。【答案】7.山海经 北山经 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溺水身亡后8.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9.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0.精卫鸟具有英勇顽强、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11.《嫦娥奔月》《羿射九日》【解析】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根据“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北海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可知,《精卫填海》的故事选自《山海经·北海经》;故事中的精卫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8.本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根据“本文选自《山海经 北海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可知,精卫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精卫填海的原因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意思是女娃到东海游玩,在海里溺水而未能回来;用“_____”画出;精卫填海的过程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意思是(它)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用“ ”画出。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古文“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知精卫是因为溺水而死,便衔来木头和石子想要填平东海,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不畏艰苦、奋斗不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11.本题考查神话故事积累。中国神话故事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点睛】参考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四、同学们还拓展阅读了其他名人故事,请你也来读一读,完成练习。文彦博灌水取球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中①,群儿谋②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③浮出。——《邵氏见闻录》[注释]①穴:洞;②谋:出主意,想办法;③遂:于是,就。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文彦博少时:年幼,幼小B.群儿谋取之:文彦博C.彦博以盆取水:用,拿13.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1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做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B.遇到事情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C.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积极动脑思考。15.乐乐读完故事以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彦博能够想到灌水取球这样的好办法呢?于是乐乐上网查阅了资料,得知文彦博自小勤学好问、博学多识,是北宋第一贤相。正如王充所言:“智能之士, , 。”我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我的问题是【答案】12.B13.文彦博用盆装来水,灌入树洞中,皮球慢慢浮了出来。14.C15.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文彦博想到了“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的办法,这个办法好在哪里。【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B.群儿谋取之:孩子们都在想办法把球取出来。之:指球。故选 B。13.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翻译。以:用。穴:洞。遂:于是,就。故“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译为:文彦博用盆装来水,灌入树洞中,皮球慢慢浮了出来。14.本题主要考查情感主旨。短文写了文彦博与朋友踢球时,球被踢进了树洞里,孩子们尝试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摸不到底,文彦博想出办法后,叫朋友们提来几桶水往树洞里灌,树洞里就灌满了水,球也浮上来了。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积极动脑思考。故选 C。15.考查名言警句、开放探究。“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是王充的名言,意思: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说明学习是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必由之路。书写时注意“成”“问”的正确写法。结合短文可知,球掉入树洞,其他孩子都没办法把球取出,文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取出了球,从“球遂浮出”中,可知利用的是球在水中的浮力。故我的问题是文彦博能取到球的原因是?【点睛】参考译文: 文彦博小时候,和一群小孩子一起踢球。球忽然掉进了树洞中。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把球取出,树洞太深了,取不出。文彦博用盆子装水,把水倒进树洞里,球就浮出来了。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燧(suì)人钻木取火燧明国①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②。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③鸮(xiāo),以口啄树,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注释:①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屈盘万顷:屈盘起来,占地面积一万顷。③若:像。1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知道B.至于其国:到达C.息此树下:休息D.圣人感焉:感谢17.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用“_____”画出来。18.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神奇的想象?为什么?19.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燧人是什么样的人?【答案】16.D17.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灿然火出。18.“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让我感受到了神奇的想象,因为我知道正常的树木都是怕火的,并且我见过最大的树木只有二三十米那么高,文中的燧木不仅是火树,而且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19.我认为燧人是一个聪明、善于观察的人。【解析】1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D.有误。圣人感焉: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感:感悟。故选 D。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圣人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即“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灿然火出”。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让自己感受到了神奇的想象的部分,并说明理由即可。示例:“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让我感受到了神奇的想象,因为地球上的地方都有白日黑夜,没有白日黑夜的地方是怎样生活的呢,是什么样子的呢。19.本题考查形象分析。燧人看到鸟啄树木发出灿然的火光的现象,想到了钻木取火,由此可见燧人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点睛】参考译文: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燧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黑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像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燧人。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破瓮救友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20.司马光特别爱听什么?( )A.破瓮救友的故事 B.《左氏春秋》C.饥渴寒暑的故事 D.持石击瓮的故事2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退为家人讲: 即了其大指: 群儿戏于庭:22.从本文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20.B21.回家 大意 庭院22.司马光是一个热爱学习、乐于助人,遇到问题沉着冷静,做事爱动脑筋的人。【解析】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闻讲《左氏春秋》,爱之”可知,司马光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故选 B。2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退为家人讲: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退:放学之后回家。即了其大指: 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大指:主要意思或大意,本文指《左氏春秋》的主要意思。群儿戏于庭: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庭:庭院。2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通读全文可知,司马光年仅七岁,却能在听到讲解《左氏春秋》后,理解并记住其主要内容,这显示了他的好学和勤奋。当他看到伙伴掉入瓮中,其他孩子都吓得逃走时,他能够迅速思考并采取行动,用石头打破瓮,救出了伙伴,这体现了他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和勇敢。【点睛】参考译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画蛇添足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祠”。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2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引酒且饮之(拿;举) B.数人饮之不足(够)C.我能为之足(的) D.终亡其酒(丢失)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25.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23.C24.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25.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解析】23.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C.我能为之足:我能够为它添上脚。之:代词,它。故选 C。24.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首先理解句子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字词的意思连起来,写出句子的意思。在这个句子中,“固”的意思是本来,原来,“子”对人的尊称,“安能”怎能。因此,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25.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哲理感悟。文章最后一句“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的意思是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由此可知,做任何事情节外生枝,反而会把事情搞砸。【点睛】参考译文: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一个人最先完成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夸父逐日夸父①与日逐走,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⑤。——选自《山海经》注释:①夸父:传说中善跑的巨人。②入日:走进太阳光轮里。③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④大泽:神话里的大湖。⑤邓林:桃林。26.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 欲得饮2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未至,道渴而死。28.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中,你感受到神话故事具有 的特点。这个故事让你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精神。29.有人说夸父为了逐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值得。你认同吗?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说明理由。30.夸父逐日是经典的中国神话故事。本学期,你在课外还读了哪些神话故事?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神话,并简要写出喜欢的原因。我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是 ,我喜欢它的原因是【答案】26.赛跑 想要27.还没到大湖,夸父就在半路渴死了。28.充满神奇的想象 勇于探索、锲而不舍29.我认为值得。因为夸父对太阳永不停歇的追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未知的世界的毅力和实现梦想的恒心。夸父逐日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人为梦想而努力拼搏。30.《神农尝百草》 因为神农一心为老百姓着想,他发明了五谷农业,还尝百草,写出了《本草经》,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他的身上,我懂得了要为民造福的道理。【解析】2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夸父与日逐走:意思是夸父与太阳竞跑。“逐走”的意思是“竞跑、赛跑”。欲得饮:意思是想要喝水。“欲”的意思是“想要”。2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解答此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深刻理解短文内容,进行合理地翻译。未至,道渴而死。意思是:夸父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知,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感受到神话故事具有想象大胆、神奇的特点。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29.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解答本题,可结合文段内容来回答。本文写了夸父为了逐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认为值得,夸父的行为教导我们要坚强,他的坚毅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0.本题考查课外阅读积累。解答本题,需结合平日的神话故事阅读积累,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神话,并简要写出喜欢的原因。例:我最喜欢《女娲补天》,因为女娲非常善良、勇于奉献,她创造了人类,使大地拥有了勃勃生机。【点睛】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叶公好龙(节选)叶公子高①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②,施③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④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注释】①叶公子高: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的县令,字子高,楚国贵族。②牖(yǒu):窗户。③施(yì):延伸。④还(xuán):掉转。31.叶公好龙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 ”在文中划出句子。32.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配一幅插图,下列图片最合适的是33.叶公是真的好龙吗?请写出理由(可选用文中语句)。【答案】3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32.B33.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我是从“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这句话中知道的。【解析】31.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结合开篇第一句“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的“钩”指的是衣服上的带钩。“写”是画的意思。凿,通“爵”,指的是古代饮酒的器具。“屋室雕文”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句子意思是: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屋子内外都画着龙,雕刻着龙。这句话具体写出了叶公子喜欢龙的具体表现。故“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可以看出来叶公喜欢龙。3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结合文章画线句子“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可知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A.图片上一个人在前面跑,一条龙在后面追,和句意不符;B.图上龙的头在窗户外,龙的尾巴在屋子里,和句意相符;C.图上龙的身体在窗户边,和句意不相符;D.图上龙伸出了一个头在窗户边,和句意不相符;故选 B。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可知,叶公见了真龙后,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所以他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点睛】参考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所,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茫然无措。十、推荐会后,奇奇推荐大家阅读有关王戎的课外文言故事,请你阅读并完成各题。王戎观虎佚名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①,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②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避易颠仆③,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恐色。(选文有删改)【注】①断虎爪牙:把老虎关在笼子里。②承间:趁机。③避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④湛然:安详沉静的样子。34.新考法·学习方法解释下表中加点字的意思。方法 加点字 方法提示 加点字释义字词迁移法 攀栏而吼 攀岩 (1)结合“纵百姓观之”可知此处的“看”是重复语境推断法 亦往看 (2)的动作查阅字典法 了无恐色 ①害怕,畏惧;②恐怕,担心;③恐吓,威吓 (3) (填序号)35.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声震地,观者无不避易颠仆。36.梳理故事情节,用原文内容填空,并总结人物的特点。(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虎承间攀栏而吼 (1)观者:(2)王戎: (3)人物特点:【答案】34.攀爬 也 ①35.它的吼声震动大地,围观的人没有不惊慌逃躲、摔倒伏地的。36.无不避易颠仆 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沉着冷静【解析】34.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攀栏而吼”意思:攀住栅栏大吼。运用字词迁移法,“攀”意思是攀爬。“亦往看”意思:也去看了。运用语境推断法,结合“纵百姓观之”可知此处的“看”是重复的动作,“亦”意思是也。“了无恐色”意思:一点也不害怕。运用查阅字典法,“恐”意思是害怕,畏惧。35.本题主要考查翻译句子。重点词:“其”意思是它的,“震地”意思是震天动地,“无不”意思是没有不,“颠仆”意思是摔倒伏地。“其声震地,观者无不避易颠仆。”整句意思: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惊慌逃躲,摔倒伏地。36.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从“其声震地,观者无不避易颠仆。”可知,当虎承间攀栏而吼,百姓无不辟易颠仆;从“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可知,王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由此可见,王戎是个冷静沉着的人。【点睛】参考译文:魏明帝在宣武场上把老虎关在笼子里,任凭百姓观看。王荣当时七岁,也去看了。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惊慌逃躲,摔倒伏地。王戎却非常镇定,一动也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