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八中2023—2024学年度(下)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 史 试 题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5分)1.D 2.C 3.B 4.C 5.D6.B 7.A 8.C 9.D 10.B11.C 12.A 13.C 14.C 15.B二、综合题(55分)16.(24分)(1)表现:自古形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较早利用习惯法保护环境,颁布目前发现最早的《森林法》;建筑设计中重视对树木的保护。(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影响:保护自然环境,防治风沙侵蚀;影响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房屋布局,改善居住条件;为后世环境保护法律提供借鉴;(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2)危害:大量森林资源被砍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满足了英国殖民者者的需求,助长其加深对印度的侵略。(2点4分)(3)不利因素:地处美国中西部地区,本身自然环境恶劣;工业革命后,对大平原过度开发;《宅地法》颁布后,大量移民涌入,环境压力增大;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治理措施有限;经济危机的冲击,大量农场破产。(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4)优势: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利于调动力量支持防沙治沙;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供政策支持;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17.(12分)示例:观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明的突破时期。(2分)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之中。一方面,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贵族等级体系趋于瓦解,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济世的各种方案,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争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这推动了学术思想与文化教育的繁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4分)“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突破的重要标志。诸子百家间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其中,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成为西汉以后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构成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学说则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家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促进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与中央集权制的萌芽与建立。(4分)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为后世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对当时及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转型,起了巨大的奠基与推动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1分)(整体表达1分)18.(19分)(1)目的: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君主统治。不利影响:造成邻里关系紧张,激化社会矛盾。(每点2分,共6分)(2)主要内容:制定自治法律;设立四级自治机构;进行民主选举。(每点1分,共3分)失败原因:面临日本局部侵华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国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统一,军阀割据,政令难以统一。(每点2分,任答2点4分)(3)意义: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乡镇政权的民主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为其他国家基层治理提供借鉴。(每点2分,共6分)西南大学附中 2023-2024 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溪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在四川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对其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有大量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锛、石镰、骨镞、石镞、牙制鱼钩、石网坠等。这说明大溪文化( )A.反映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B.是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起源C.农耕技术受河姆渡文化影响 D.农业生产与采集渔猎并存2.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比较丰富。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 )A.定居农业开始出现 B.通过战争掠夺财富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3.据研究表明,甲骨文卜辞中出现的“何”“大”等原本是殷人之外的族邦。殷商建立后,商王则让他们加入朝廷中职务重要的占卜官——贞人的行列。这表明殷商王朝( )A.国家机构日臻完善 B.利用祭祀来统合族群C.原始民主传统尚存 D.官僚政治渐趋于成熟4.《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 )A.田地买卖自由 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国有制度 D.铁犁牛耕出现5.周代,许多日常冠礼(男子成丁礼)、婚丧礼、宗族成员的盟誓等,均在宗庙进行,宗庙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亡父宗庙牌位)庙”,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由此可见,周代宗法制( )A.维护了社会的长期稳定 B.树立起天子的绝对权威C.确定了贵族的生活准则 D.形成了严格的家族秩序高二历史 第 1 页(共 6 页){#{QQABDYAEggCgAIJAAAgCQQX6CkAQkBGACQgOgEAAoAAAgBNABAA=}#}6.鲁文公四年(前 623 年),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聘问,文公为他赋《湛露》,宁武子不辞谢也不赋诗作答,反而对文公曰:“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对着太阳,南面而治),诸侯用命(效劳听命)也。”这反映出当时( )A.外交礼仪受国家实力影响 B.礼乐观念仍具一定影响力C.士阶层文化素养普遍较高 D.治国理念愈加注重务实性7.春秋时期的大国,大多崛起于边地(如下表)。这说明( )晋国 “晋居深山之中,戎狄与之邻,狄之民实环之”“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楚国 “抚有蛮夷,奄征四海,以属诸夏”秦国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并国二十,遂霸西戎”A.民族交融推动了疆土拓展 B.政治危机冲击了分封制度C.王室衰微导致了诸侯争霸 D.华夏认同巩固了统一格局8.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说明他们都主张( )A.倡导恢复西周的社会秩序 B.推崇节俭与反对奢侈浪费C.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9.春秋战国时期,“土”和“壤”的概念开始形成,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土地私有制度普遍确立C.粮食生产开始受到国家重视 D.精耕细作观念得到发展10.战国时期的李悝认为“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商鞅认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这些主张( )A.旨在抑制奢靡的社会风气 B.有利于新兴生产方式发展C.着眼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阻碍了家庭手工业的成长11.1902 年以前“每届江南乡试,应试人数总在二万数千”,而据《中外日报》1902 年的报道,“本届江南文闱,应试人数甚少。三场完毕者,不过一万四千余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学堂选官制确立C.清末新政的实施 D.科举制度的废除高二历史 第 2 页(共 6 页){#{QQABDYAEggCgAIJAAAgCQQX6CkAQkBGACQgOgEAAoAAAgBNABAA=}#}12.1949年 6月,毛泽东指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这一主张( )A.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营造国际氛围 B.指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施C.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D.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13.古埃及“那尔迈调色板”上的画面中人物的大小比例十分明确,尤其是正面上部一栏那尔迈巡视被斩首的敌人的画面中,那尔迈形象最为高大,和代表“荷鲁斯追随者”的旗帜一样高,其次是那尔迈身前和身后的两位侍者或者官员,大约是那尔迈身高的一半,再次是走在巡视队伍前面的四个掌旗者。这反映古代埃及( )A.王权从属于神权 B.社会发展领先世界C.政治等级较明显 D.祭祀仪式较为复杂14.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不仅强迫被占领国降低或者取消关税,而且还在被占领国的学校中强制推行法语。同时在征服意大利的时候,不仅消除了一切封建权利的遗迹,而且还剥夺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杂税的权力,并在其他被占领地区推广。这体现出拿破仑战争( )A.促进了近代外交体制的确立 B.扫清了欧洲的封建势力C.具有侵略和革命的双重性质 D.推动西欧宗教改革发展15.1974 年,美国颁布贸易法,允许总统与他国签订贸易协定,以协调、降低或消除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同时又授予总统对他国贸易行使报复的权力,规定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而反对他国在双边贸易中的不公正行为。该贸易法的制定基于( )A.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增强 B.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C.自由放任政策弊端显现 D.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高二历史 第 3 页(共 6 页){#{QQABDYAEggCgAIJAAAgCQQX6CkAQkBGACQgOgEAAoAAAgBNABA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共 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 分)材料一 在干旱缺水黄沙漫漫的西部新疆,森林的分布尤为稀少,森林资源非常宝贵。……生活在沙漠之中的维吾尔族先民们在农耕以及生活中,自古就形成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预防水土流失的意识,也是较早以习惯法保护自然环境的民族。从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中出土的文书可知,其严禁一切破坏树木的行为。继而后来在楼兰古地出土的公元 3 世纪的法规中规定:“不论是谁都不能随意砍伐树木”;“连根砍树,不管是谁罚马一匹”;“在树木生长期,砍伐树木大枝则罚牦牛一头”。这项法则堪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森林法》。尼雅遗址后恢复的建筑布局中,房屋外多有用篱笆墙封闭的院落,这也体现了其居民在生活居住中注重对树木的保护。在现今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民也会在院内外种植各种树木。这既可防风沙侵蚀、还可防家畜外出走失,在夏日还可纳凉降暑,并美化居住环境。——摘编自齐慧《古代新疆少数民族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研究》材料二 1857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失败对印度森林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席卷印度全境的起义使英国殖民者意识到需要通过铁路的延伸扩展对印度偏远地区的控制。1864 年,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成立了森林局,以保证在印度修建铁路的各个英国公司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木材供应。原先茂密的森林,在大量供应枕木和火车燃料之后,很多地方变得光秃秃的。所有铁路沿线曾经有森林的地方,现在都呈现出一片宽宽的砍伐地带,沿线土地和野生动物失去了应有的保护。——摘编自宋云伟《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对印度森林的管理开发状况研究(1858—1947)材料三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 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 19 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 1930 年代。经济凋敞,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 1930 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摘编自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 8.6%。1949 年 10 月,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成立,负责全国林业经营和林政工作,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林业工作。1950 年,在首届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与利用”的基本方针。1956 年,中共中央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大跃进”运动结束后,发展科学技术,开展木材综合利用、提高木材利用效率成为工作重点。这一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禁止烧山及滥伐、滥垦,开展大规模造林,“造林后林权归造林者所有”。至 1966 年,全国已经成长起来的新造幼林超 2 亿亩。——摘编自任铃《1949—1966 年我国林业建设的实践探索》高二历史 第 4 页(共 6 页){#{QQABDYAEggCgAIJAAAgCQQX6CkAQkBGACQgOgEAAoAAAgBNABAA=}#}(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吾尔先民们重视树木保护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8 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的危害。(4 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19 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大平原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利因素。(6 分)(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优势。(6 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 中华文明发生突破的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突破,从思想层面看,表现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路向,其价值观念也如基因一样不断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重构着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形态。与思想突破互为因果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被战国群雄以制度变革的方式保存下来,再经由秦朝的整齐划一成为历代制度的渊薮。——摘编自李磊《编户齐民制与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高二历史 第 5 页(共 6 页){#{QQABDYAEggCgAIJAAAgCQQX6CkAQkBGACQgOgEAAoAAAgBNABAA=}#}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 分)材料一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什伍连坐”本身是一种兼具户籍管理效用和牵连追索功能的一种制度,人人皆入什伍,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控制,国家可以借此实现对基层控制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传统的氏族势力的影响。——摘编自曹灿阳、方占勇《秦国连坐制度的因革与损益》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县自治列为训政时期的重要工作。此后政府制定了大量关于县自治的法规、制度等。根据 1929 年的《县组织法》规定,将县以下分为四级:区、乡(镇)、间、部,各级长官由各级公民选举产生。并计划 1930 年内依照县组织法完成县组织;1932年底以前调查户口、清丈土地完毕;1933 年底各地完全建立自治机关;1934 年底以前完成县自治。而河北省 1934年才开始调查户口,其他省直到抗战爆发还不知省内人口几何。1935年,国民党承认推行县自治的失败。——摘编自王兆刚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材料三 1958年之后,逐渐建立起以“政社合一”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又是农村经济单位,还是基层军事组织,负责管理公社内的生产建设、财政、粮食、贸易、民政、文教卫生、治安、民兵和调解民事纠纷等一切公共事务。1982 年宪法确立了“乡政村治”模式,改公社为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农村基层政权,乡以下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实行村民自治。同时,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基层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社群组织等在乡村治理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角色,由此,中国乡村社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1978—1988 年)。——摘编自吕云涛《新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 60 年的回顾与展望》等(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实施连坐制的目的并分析其不利影响。(6 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运动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7 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新中国乡村治理模式调整的意义。(6 分)高二历史 第 6 页(共 6 页){#{QQABDYAEggCgAIJAAAgCQQX6CkAQkBGACQgOgEAAoAAAgBN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下期末+历史.pdf 高二下期末历史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