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敕勒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并正确书写《敕勒歌》中的生字。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词及其用法。(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 通过图文结合,理解诗歌描绘的草原风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北国草原的壮丽景色,激发对自然美景的欣赏。2. 体会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正确朗读并背诵《敕勒歌》。2.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二)难点1. 体会并表达诗歌中对家乡的深厚情感。2. 理解“天似穹庐”等比喻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三、教学准备1. 草原风光图片或视频。2. 《敕勒歌》课文文本。3. 生字卡片和生词解释。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多媒体示草原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辽阔与美丽。(2)引导学生观察草原上牛羊成群的景象,激发他们对草原生活的好奇心。2. 背景介绍,铺垫基础(1)简要介绍《敕勒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2)讲述敕勒族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3. 新词新句,初步接触(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敕勒川”、“穹庐”等,让学生尝试读出并理解其意义。(2)通过图片或实物,帮助学生形象记忆这些新词,如用毡帐的图片解释“穹庐”。4. 朗读尝试,感受韵律(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敕勒歌》,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鼓励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尝试自己朗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示范教师首先以饱满的情感朗读《敕勒歌》,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发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比如“敕勒”(chìlè)和“穹庐”(qiónglú)。2. 逐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从“敕勒川,阴山下”开始,解释“敕勒川”是敕勒族人生活的地方,位于阴山脚下,让学生想象那片广阔的草原。接着,解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毡帐,让学生感受天空如同毡帐一样覆盖着大地的壮观景象。在“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风吹草动时牛羊若隐若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生动描绘。3. 情感体验与想象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草原生活的向往。可以设置情境,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敕勒族的牧民,站在草原上,感受风吹草低,牛羊成群的景象。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心中的草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课堂互动1. 探究生字词义(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若干生字生词,如“敕勒川”、“穹庐”、“苍苍”等。每组学生需讨论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课外知识进行联想,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2)互动问答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挑选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例如,询问“敕勒川”指的是哪里,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敕勒族人生活的地方,教师随后补充说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认识。2. 诗歌情境模拟(1)角色扮演学生根据《敕勒歌》的内容,分配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例如,扮演敕勒族人,描述他们的生活场景,或是扮演草原上的牛羊,表达它们在草原上的自由生活。(2)情境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对话,如模拟敕勒族人之间的对话,或是敕勒族人与草原上动物的互动。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同时锻炼语言表达和想象力。(3)情感体验(四)深入理解1. 探索比喻的内涵(1)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与草原的关系。(2)提问:“天似穹庐”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3)教师总结:“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一个巨大的帐篷,覆盖了整个草原,形象地表达了天空的广阔和草原的无边。2. 分析“笼盖四野”的意象(1)引导学生思考“四野”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草原的四个方向。(2)讨论“笼盖”一词如何增强了草原的辽阔感。(3)教师点拨:“笼盖四野”用来形容天空不仅覆盖了头顶,还延伸到了四周,加强了草原的宽广和天空的低垂。3. 体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动画面(1)播放草原风声和牛羊叫声的音频,让学生闭眼感受。(2)提问:“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3)教师点评:这句话通过风动草低的细节,巧妙地展现了牛羊的存在,表现了草原的生机与活力。4. 角色扮演理解诗意(1)分组让学生扮演敕勒人,用现代语言描述他们对家乡草原的感受。(2)每组分享自己的描述,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反馈。(3)教师总结: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5. 情感共鸣与家乡情感的培养(1)讨论学生自己家乡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美好。(2)让学生尝试用《敕勒歌》中的比喻手法描述自己的家乡。(3)教师强调:通过诗歌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欣赏自然美景,也学会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情。(五)朗读训练1. 朗读技巧指导(1)强调诗歌节奏: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古诗的韵律特点,让学生了解《敕勒歌》的朗读节奏,如“敕勒川,阴山下。”每句的停顿和重音。(2)示范朗读: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注意语音的起伏和语速的控制。(3)纠正发音: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可能出现的发音错误,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并强调生字的正确读音。2. 分角色朗读实践(1)角色分配: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牧民、牛羊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朗读,增加趣味性。(2)情境模拟:教师可以创设草原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3)互动评议:每组朗读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议,教师给予总结和指导,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3. 朗读成果展示(1)小组展示:各小组准备一段时间后,进行朗读展示,展示时可以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使朗读更加生动。(2)个人挑战: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朗读挑战,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3)评选最佳: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评选出最佳朗读者,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六)背诵与表演1. 背诵古诗的技巧与方法(1)理解诗意,把握节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敕勒歌》的诗意,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每一句的抑扬顿挫,从而更好地把握背诵的节奏。(2)分段记忆,逐步串联将诗歌分为几个部分,鼓励学生先分别记忆每个部分,然后逐步将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记忆链条。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整首诗的结构。2. 创设情境,激发表演兴趣(1)模拟草原环境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或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草原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背诵古诗,更有助于他们体会诗中的意境。(2)角色扮演,增强体验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扮演敕勒族的牧民,或者草原上的牛羊。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增加背诵的趣味性。(3)小组合作,共同创作学生可以分组合作,每组选择诗歌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比如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七)课堂小结1. 诗歌内容回顾我们来回顾一下《敕勒歌》的主要内容。这首诗描绘了敕勒川的壮美景色,阴山下,天空如同穹庐一般覆盖着广阔的草原。诗中用“天苍苍,野茫茫”来表达天空的辽阔和草原的无边,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生动地描绘了草原上牛羊成群的景象。通过这些画面,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北国草原的壮丽,还能体会到敕勒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2. 艺术特色分析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敕勒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用词朴素却能深刻地表达情感。诗中的比喻“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非常形象,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天空像一个大帐篷一样覆盖着大地。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表达了敕勒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3. 情感体验分享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大家在朗读和学习这首诗时的情感体验。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在朗读时,你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诗人对草原美景的赞美之情?希望大家能够分享自己的感受,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心得。4. 课堂互动总结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课堂互动。在今天的学习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大家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将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延续到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同时,老师也会根据今天的互动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大家学习。(八)布置作业1. 背诵《敕勒歌》。2. 收集关于草原的图片或资料,准备下节课分享。五、板书设计《敕勒歌》生字:川、阴、穹、笼、苍、茫、见生词:敕勒川、穹庐、四野、牛羊六、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1. 学生是否能够流利朗读并背诵《敕勒歌》。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二)教学方法1. 反思教学互动的有效性。2. 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七、作业设计1. 背诵《敕勒歌》并准备下节课的表演。2. 收集草原相关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