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理解革命精神,激励向上力量读书札记的写作技法指导——《包身工》中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技法指导+单元作文+高考链接)作文训练摘要:《包身工》读书札记 《孔雀东南飞》读书札记一 教材写作任务《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二 写作点拨——读后感的写作技法指导 1. 读书札记的文体概念札记,就是读书笔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是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古称小木简为札,读书笔记随时条记于札,故称札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札记的内容丰富真实,形式简短灵活,是读书人积累材料,记录感受的重要形式。其优点是随时笔录,摘抄与点评结合,能保留材料和读者感受的真实性。缺点是由于篇幅所限,札记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较差。系列札记的整合往往能由感性而理性,由零散到集中,让读者从自由阅读进入相对专业的研究阶段。2. 读书札记示例:阅读《劝学》第 1-2 自然段,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读书札记。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必须终身学习——读《劝学》札记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它是王阳明所说“此心光明”的那盏灯,是一盏常会遭遇人生的罡风苦雨的灯;人善良的天性,又如那朱熹所题咏的常得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亩方塘;人善良的天性,更如禅宗北派领袖神秀所言的“菩提树”与“明镜台”。为了不让人的善良的明灯熄灭,人需要能力去守护;为了不让明净的心灵那半亩方塘浑浊,人需要去为心灵汲引清流;为了不让心身的明镜台惹上尘埃,人需要对它勤加拂拭。这种能力,这种勤勉,这种毅力,都需要人一辈子付出努力,这种努力的过程也正是人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人必须终身学习。人如果拥有广博的知识,骄人的能力,还有高尚的德行,他就是君子。就会如泰山,让人心生敬仰之情;就会如大江大海,让人心生归依之心。而这些知识、能力与美好的德行,都需要一辈子去获取去培养去砥砺,由此可见,人怎能不终身学习?3.札记常用的形式有(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4.学术论文类读书札记的写作四个步骤第一步 概括每一段段意。第二步 梳理论文的写作提纲。(还原作者本意)第三步 写出你对论文的评价意见。(写出好与不好的方面)第四步 所读论文的学术价值在哪?(对自己有什么启发?5. 文学类读书札记的写作示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写一则语言鉴赏札记飞了一程,则君临茫茫无际的黄土高原。纵目处,黄色的沙丘中,蜿蜒盘绕着一条细长细长的飘带,若隐若现,闪闪烁烁。又过了一程,就接着金光汇聚的黄河了。啊,黄河,你在人民的大地上恣肆流淌,纵情欢笑。你是文化,你是文明,你是风华,你是气概。你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而今,又鼓舞着亿万人民乘风破浪,激流勇进。长风一拂,万弩齐发啊!黄河,你奔出涌向二十一世纪的气势吧!你唱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赞歌吧!虽有险阻,虽有暗礁,然而,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理论,必定成为现实。长歌当啸,黄河,你这壮丽的航程,你这古典而又现代的风范,你这赫赫巍巍的民族精魂!(摘选自《黄河精魂》)【写作要点提示】示例一诗的韵律①末段语言表达呈现鲜明的如诗歌的韵律美,卒章显志,升华主题。②以排比短句传情达意,句式整饬,增强语势。③以宽式对偶句抒写礼赞,句式匀称,节奏和谐。④以四字短句穿插,错落有致,简洁明快。⑤多用整句(排比、对偶),整齐匀称,朗朗上口,有如诗的韵律。示例二灵动的修辞①末段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灵动,情感充沛,升华主题。②贴切比喻,状物逼真。把高空纵目所见的沙丘中的黄河比作细长的"飘带",化静为动。③生动拟人,真情洋溢。说黄河"恣肆流淌,纵情欢笑",突出黄河与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④排比铺陈,酣畅淋漓。用短句铺排,盛赞黄河之博大精深的内涵、催人奋进的精神。二 单元作文训练“《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写作提示: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这个特点蕴含在“报告”二字之中,它意味着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创作,即它必须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夏衍在回顾创作《包身工》的创作时,就说:“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另外,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要求报告文学具有一定时效性,虽然不必如新闻通讯那样快速,但也应与社会热点、社会现象保持一定的时间关联度。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文学性是报告文学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例如《包身工》中作者对包身工“芦柴棒”称呼的使用,以及对这个人物的集中描写,都体现了文学化的写人记事的笔法:再如《包身工》在叙述的关节处,常常直抒胸臆,将强烈的爱憎之情抒发出这也是一般的新闻报道中所没有的。例文示范:《包身工》中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包身工》读书札记《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本文在内容上选择的是真人真事的新闻材料,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其实,20 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 1936 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 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写成了《包身工》。”(《夏衍谈<包身工>》)从夏衍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真实性。他为揭露罪恶的包身工制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真实性还体现在文中多处使用具体数字。比如:41 段: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这里的数字,说明了芦柴棒收入极其微薄,控诉了带工老板的残酷压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本文是报告文学,文学的特点是要求艺术加工。就表达而言,必须用文学的表达方法,讲究形象性、抒情性,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形象性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文章通过对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包身工形象生动的塑造,写出了包身工地位的卑微低贱,表现了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我们可以从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可感知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比如,第六段开头的“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的凌乱特征突出了包身工们内心的惊恐无助。以短句加快节奏表现紧迫的速度,以语序的倒装突出她们的慌乱特征。“冲”字有力量、有速度,记录包身工们的真实生活。而“懒虫”的称谓,愈发显得她们境遇的凄惨。除此之外,文章对反面人物的塑造也很成功。比如:“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块把钱一天的工钱,嘿,别人给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这是带工老板到贫困的农村去游说包身工的话。从内容上、语气上可以感知带工老板的态度极其热情。然而,住的真的是洋房吗?吃的真的是鱼肉荤腥吗?劳逸结合,如此惬意吗?工资高吗?先把人哄骗到手再说。表现出了带工老板的狡诈。除了人物塑造上多种手法综合运用之外,作者还在语言上极下功夫。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第一段中“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里“蜂房般的格子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她们住处的狭小拥挤。“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将她们的活动比作生物的蠕动,写出了包身工们动物般生存的真实处境。再比如,“芦柴棒”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小女孩瘦弱的形象特征,表明了其受摧残、剥削之严重。以上这些是从细微处分析的。从宏观结构上看,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期间穿插了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的介绍,记叙、描写与议论说明相结合,每一部分都是如此安排的。学生习作样例三 高考链接阅读《孔雀东南飞》后,根据你的理解,写一则 800 左右的读书札记【例文展示】读《孔雀东南飞》札记 3 篇1.流泪的兰芝,是真实的兰芝刘兰芝无疑是敏感而自尊的,否则她不会自请遣归。刘兰芝无疑也是坚贞而刚烈的。焦仲卿“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的一句气头话,在兰芝却是“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誓言。而她最终“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那种为情而死的绝决无悔,又有多少须眉堪比?说兰芝是封建社会叛逆女性的代表,她当之无愧矣。然而,在我一次又一次地重读《孔雀东南飞》时,我眼前挥之不去的,却总还是兰芝的哭泣,兰芝的泪水。离开焦家时,兰芝哭了。当她向仲卿诉说心中的悲苦时,未必没有试探的意思;而当仲卿低着头从堂上回来,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时,兰芝明白,事情已完全没有挽救的可能了:“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兰芝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主动离开,——有尊严地离开!“十六诵诗书”的兰芝,不可能不明白“不迎而自归”是一种什么样的羞辱;如此聪慧敏感的兰芝,也不可能预见不到“中道还兄门”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而更让兰芝痛心的,她这一去,要离开是认定了要与她“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发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如此爱恋她珍重她的焦仲卿啊!在焦仲卿面前,兰芝不忍哭。她太了解自己的郎君了。她的哭,她的泪,只会让仲卿更加六神无主,徒然增加他内心的焦灼。在婆婆面前,兰芝不愿哭。既然婆婆对自己是“故嫌迟”,已经“久怀忿”,她的哭,她的泪,只会显示自己的软弱,只会换来婆婆的鄙视。但当兰芝面对天真可爱的小姑时,她的坚忍,她的矜持,顷刻间土崩互解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而且,这一哭,便不可收拾,“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兰芝的委屈,兰芝的悲苦,兰芝的无奈,都在这泪水中了!在太守家的迎亲队伍逼近时,倔强的兰芝又一次哭了。“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虽说“人事不可量”,但她毕竟才“还家十余日”啊。变故到得太快了,快得让人猝不及防。“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那铮铮誓言,犹在耳际,而迎亲的鼓乐,已然响起!曾经抱着一丝一线的期待,企图守护那一份情,主宰自己的爱,然而最终不得不听任摆布!痴情的仲卿拯救不了自己。慈爱的母亲庇护不了自己。纵然多情,纵然自尊,但在那种无形却强大的势力面前,兰芝又多么无助,无助,无助!此时此刻的兰芝,即使哭,也不敢放声,怕伤了母亲的心,怕扫了兄长的兴,只能“手巾掩口啼”。只有在含泪做好了嫁衣后,兰芝才有机会放声一哭:“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在沉沉暮色中,在阒无人声处,千年前兰芝的号啕大哭,直干云天!兰芝是刚烈的,但刚烈不是她的本性;兰芝是叛逆的,但叛逆不是她的真心;流泪的兰芝,才是更加真实的兰芝。2.焦仲卿之难中国的男性,似乎永远要而临同一个命题:假如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你先救哪一个?千年以前的焦仲卿,也没能例外。在《孔雀东南飞》所有人物中,也许只有焦仲卿活得最累,活得最难。他爱兰芝。“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为友。”他把娶得兰芝看做今生之幸,他指望着与兰芝厮守一生,白头偕老。要他抛弃兰芝,等于叫他抛弃生命。他孝顺母亲。作为“大家子”,“孝”是他自小接受的“必修课”。即使死,他牵挂的也是“令母在后单”。要焦仲卿迕逆母命,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妻子在他面前诉苦,说“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母亲在他面前槌床,说“此妇无礼节”“吾已失恩义”。焦仲卿该怎么办?而且,在重重家庭矛盾的纠缠中,焦仲卿也不可能将公务弃之不顾。作为一员府吏,“守节情不移”是“忠君”的基本要求。现在公务繁忙,后院起火,焦仲卿该怎么办?他只能选择委屈妻子。他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以此作为权宜之计,实属无奈。有人因此而谴责焦仲卿,说他懦弱,说他窝囊。我想到了陆游。陆游与唐琬也是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可是只因为陆母的干涉,他们最后选择了另行嫁娶。沈园血泪,让人叹惋。陆游是何等伟大的人物,在婚姻上都必须听从母命,对于焦仲卿这样一个小小的府吏,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呢?封建社会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男性在享受较高地位的同时,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爱情对于女性而言可以是她生命的全部,对于男性而言,却只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府吏得闻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向挂东南枝。”焦仲卿殉情前的“徘徊”,反映的是他内心的矛盾、痛苦、焦虑。在感情与责任面前,在地位、名誉、忠、孝、爱情面前,他必须权衡,取舍。焦仲卿的“徘徊”庭树下,不是懦弱的表现。当他徘徊之后最终选择“自挂东南枝时”,他对于爱情的忠诚,便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相对于中国二千年封建历史长河里的无数女子,刘兰芝是大幸的,因为她失去的是一段婚姻,得到的,却是焦仲卿付出的,一份永恒的真爱!3.母亲的悲哀焦仲卿、刘兰芝化鸟双飞,抛下的是两位悲哀的母亲。在《孔雀东南飞》里的两位母亲之中,焦母无疑是众矢之的。她专横独断,一意孤行,是她,棒打鸳鸯,将一对恩爱夫妻生生拆散!然而,焦母真的是一个青面獠牙的魔鬼,一个残酷无情的冷血动物吗?不。作为母亲,谁也不能否认她对仲卿的爱。她排斥兰芝,因为她为儿子找到了更好的配偶。为了儿子,她太求完美了。也曾有研究者指出,焦母排斥兰芝,是因为小两口“共事二三年”,却还不见生出一男半女。那么,焦母执意要儿子另娶他人,便是要对焦家的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负责了。可惜焦仲卿不领情,反而要以死抗争。“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焦母的苦衷,谁人理会?刘母是一位温柔敦厚的母亲,这是大家公认了的。比之焦母的“恶”,我们倍觉刘母之“慈”。县令遣媒来,她替女儿委婉回绝;太守来迎亲,她也只是小心告诫:“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丝毫没有逼迫。刘母是爱兰芝的,但她庇护不了女儿。兰芝“不迎而自归”时,她大惊失色。兰芝一句“儿实无罪过”,她便“大悲摧”。为什么?因为她完全认可这种秩序。在刘母看来,一个女子被夫家休弃,肯定是女子的过错;如果没有过错,也只能认命!在太守遣媒来求婚时,以刘母在家中的地位,她未尝不可以再次行使一票否决权。为什么没有吭声?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她是赞同刘兄的!再说,女大当嫁,也无经地义,让兰芝有一个好的归宿,何尝不是刘母的愿望呢?无论是焦母还是刘母,都是不乏母爱的。然而她们的爱,却将儿女逼上了死路。这是两位母亲莫大的悲哀!封 建 礼 教 之 杀 人 于 无 形 , 我 们 于 此 或 可 有 深 刻 感 受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