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积聚心灵的财富,积累写作的素材丰富的心灵素材积累名言名句有关心灵世界的名人名言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战国思想家孟子2.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唐朝诗人白居易3.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4.心灵反映生活,面貌反映心灵。——法国作家巴尔扎克5.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6.在这世界上,除了人类心灵的崇高的精神表现以外,一切都是渺小而没有趣味的。——俄国作家契诃夫7.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德国诗人海涅有关“文化交流”的名人名言1.不论来自西方或者东方,它属于人类,任何人都有权受它的影响,从它得到益处。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互相影响,互相受益,总会有些改变。即使来个文化大竞赛,也不要害怕“你化我,我化你”的危险。——巴金2.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是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明都需要从其他文明汲取养分、择善而从。不同国家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不仅能够有力推动自身文化的传承创新,还能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宝库,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注入源头活水。——刘延东3.坚持本土文化描述的独立电影,才能够提供一些文化的差异性。我越来越觉得,只有在差异中人类才能找到情感的沟通和位置的平衡。——贾樟柯4.文化要融合,必须要从让大家互相碰撞开始,你要了解差异前,先要发现差异,然后才能决定哪个是正确的方向,大家看到对的方向后,才能认真执行下去。——杨元庆5.对待爱情的方式在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人给丈夫下药投毒,有人则通过给毛茸茸的小动物注射药剂,观察它们的反应来获得启示。——[美]梅根·莱斯洛琦精彩语段01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世界,另一个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主观世界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人们对情感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丰富内心世界的行动,都影响着主观世界的形成。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必须先转化为内在体验,然后才能成为幸福。从这个角度来看,拥有不同内心世界的人感觉不同,即使他们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内心世界越丰富,能感受到的幸福也就越多。02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美国诗人狄金森用他的诗句告诉我们:当你拥有过幸福的体验,任何一点苦难都会变得格外明显强烈。人为什么会麻木 因为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一种单一的情绪中,所以安于这种生活而没有任何跌宕的感受,但一旦某个人的感情被触动,他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前所未有的东西,就再也没办法忍受那固有的“黑暗”了。03文化,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04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05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06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07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情感如佳期如迷梦,如朦胧的目光一样虚幻地笼罩在你的思绪中,虽然美,但是纵使你有洞明一切的雪亮智慧的双眼也难在情感的月光下一任目光驰骋鸟瞰。而理性,则是明艳的阳光,它慷慨地洒向宇宙空间,哪怕是枝叶繁生的丛林,哪怕是污浊游荡的大海,哪怕是遥远的孤独的星球,都可以让你一睹宇宙的本色。阳光下的美是真实的。08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悠游而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而为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已把他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09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10本真人生不是一种逃避,本真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是一种让人欣慰的人生。高僧悟禅是“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后,砍柴,挑水”。悟禅是一种对自己信念的追求,高僧在大彻大悟后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人?所以才有了“万事皆缘,随遇而安,知足则仙,善用则生”等一些净化了思想灵魂后的禅道。人物事例1.有关“丰富心灵”的名人事迹富有情趣和爱心的丰子恺 丰子恺的漫画常以儿童的心态,以生活为主,画的大多数是他的子女。他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人。孩子搬凳子“办小人家”,或者脱下自己的小鞋连同妹妹的新鞋穿在凳子的四只脚上,或者扮作新郎新娘,或者拿着两把蒲扇凑在胯下当自行车骑,这些对丰子恺来说都是极好的材料。 有一次,为了放生一只鸡,丰子恺专程从家乡浙江桐乡赶到杭州去。路途遥远,但丰子恺又不忍心把鸡捆绑好后提着,只好撩起自己的长袍,把鸡放在里面包着。在车站候车时,丰子恺竟被疑心是小偷。为了最后“侦破”此案,那名便衣侦探竟然一路跟踪丰子恺到了杭州。等车到达杭州之后,便衣侦探看到车站上迎接丰子恺的一大群人,又看到了丰子恺从自己的长袍里拿出来的鸡,才知道自己判断错误,上前道歉。幽谷兰香远——2022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邓小岚1943 年,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阜平县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 3 年,从此与马兰村结下不解之缘。2004 年退休后,邓小岚开始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为孩子们修建校舍,义务教孩子们学音乐,18 年风雨无阻,用歌声改变了马兰,改变了村里孩子们的人生。邓小岚先后培养200 多名学生,他们当中许多上了高中、读了大学,有 10 余人学习艺术专业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由邓小岚组建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 44 个孩子,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惊艳全世界。然而,就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一个月后,2022 年 3 月 21 日,邓小岚因突发脑血栓经医治无效离世。4 月 8 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对邓小岚的颁奖辞为: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 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 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 山花烂漫,杨柳依依, 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 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2.有关“文化交流”的名人事迹(1)张骞(约前 164—前 114),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建元二年(前 139),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2)玄奘(602—664),唐代著名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三年(公元 629 年,一说元年)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五万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并与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天竺。玄奘归来后,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 110 个国家及传闻的 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编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玄奘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他及其弟子翻译典籍 75 部(1 335 卷)。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3)鉴真(688—763),唐代僧人。天宝元年(742),与弟子祥彦、思托等东渡日本。先后五次航行受挫,年逾六十,双目失明,但矢志不悔。后与比丘法进、昙静、优婆塞潘仙童等随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第六次航行成功。次年,于奈良东大寺建坛,天皇授为传灯法师。为圣武天上皇、光明皇太后、孝谦天皇等四百余人受戒,开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天平宝字三年(759)创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为日本律宗创始者。东渡时,带去大批佛教典籍、佛像、法物,并将中国建筑、雕塑、医学、书法等介绍到日本。卒于唐招提寺。弟子为其所制夹纻坐像,至今供奉寺中开山堂,定为日本国宝。(4)郑和(1371?—1433?),明代航海家、外交家。1405 年至 1424 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30 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 1433 年卒于古里国。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就是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外,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马可·波罗(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商人。他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这些经历,被他写在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中。这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记载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等,尤其详细地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它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书中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从而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美文阅读1.经典佳作积聚心灵的财富周国平 人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你的心灵状态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世界的面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他看到的世界也必定是贫乏的,如果他只关心物质和利益,他在世界上也就只能看到物质和利益。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才可能发现和欣赏世界的丰富的美。同样去巴黎,有的人只知道逛那些奢侈品商店,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艺术之都展出的无数伟大艺术品等于不存在,卢浮宫、罗丹博物馆等于不存在。所以,心灵状态不同的人,实际上也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 丰富的心灵是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也不会太寂寞。本来每个人都可以有这个源泉的,可惜的是有些人从来不去关照自己的心灵,任其荒芜,使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枯竭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丰富呢 当然,可以有各种途径,比如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到有文化积淀和特色的地方去游历,欣赏艺术作品等。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说两个比较有普遍性的和比较容易采用的途径,一是阅读好书,二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们要积聚心灵的财富,财富从哪里来 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一个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们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阅读就是把这些财富占为己有的过程。另一个就是你自己的经历,应该通过某种方式把你的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你的内在的心灵财富,我觉得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一个人最宝贵、最可靠的财富是什么 就是你的经历,以及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真正说来,金钱是最不可靠的财富,无忠诚可言,它无名无姓,今天在你这里,明天会到别人那里去,后天又可能回到你这里。物质的东西都是这样,可以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唯有你的经历,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是仅仅属于你的,如果你珍惜,谁也夺不走,可是,如果你自己不珍惜的话,丢了就到哪里都找不回来了。怎么珍惜 写日记是一个好办法。一个养成了写日记习惯的人,他是用心在生活,他会留心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经历,他不但在用肉体的眼睛看,他的灵魂的眼睛也是睁开着的,因此他是生活得更加积极、更加投入的。我一直建议,凡是会写字的人都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重要的不是留下文字,而是通过这个方式经常和自己的灵魂交谈,把这变成一种日课。如果只是自己坐在那里想,不写下来,这个交谈就难以经常化,难以坚持。 人在世上生活,常常要和他人交谈,但不能缺少两种最重要的交谈,一个是和活在书籍中的伟大灵魂交谈,一个是和自己的灵魂交谈。换句话说,人不能缺少两个最重要的朋友,一个是好书,一个是自己。朋友遍天下,但是没有这两个朋友,不爱读书,害怕独处,这种人活得很热闹也很空虚。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读人文经典只是学者的事情,写作只是作家的事情,这是天大的误会。本真意义上的阅读和写作都是非职业的,属于每一个重视心灵生活的人,只要你想过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觉得这两样都是缺不了的,你就不由自主地要读好书,就不由自主地要拿起笔来写你的感受。这是没有专业之分的,不管你是理工科还是文科,都应该是这样的,都一定是这样的。(摘自《思维与智慧》)守护文化多样性邹广文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的特征,主要指人类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丰富多样,如文化内容上的差异、文化地域上的特色等。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拥有魅力的前提,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一个国家,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才真正富有意义。然而,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常常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于弱势文化采取了“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由此导致的文化冲突就在所难免,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用“挑战与应战”来指称这种文化互动模式。今天,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常在“文化普遍性”与“文化个性”之间纠结。在人类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那么,如何致力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呢?首先,要注意把握文化个性同普遍性、民族性之间的合理张力。人类的现代化实践推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但不可能完全取消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本土性,因为人类需要结构的差异性和理想欲求的丰富性,只能由文化的多样性来表达和满足。文化的恒常价值常常是渗透于文化多样性之中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文化多样性来抵抗、纠正、平衡单一的资本与市场逻辑,不能让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物质的增长取代文化的进步、精神的富有。唯其如此,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才可能真正实现。其次,在今天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需要培养宽容精神。宽容性原则是文化一体化时代不同文化间理解与沟通的基本准则,它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不抱偏见的心态来看待与自己相异的文化。尤其是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唯有宽容,才有文化的繁荣与人类的进步。那种把他者文化视为异端,只将本位文化定于一尊的时代必将终结,人类未来将在宽容的心态下体认各种文化的生动性内涵。再次,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来理解“他者”文化。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我们提倡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就意味着承认“他者”文化的合理性、存在价值,通过平等对话来借鉴、吸收有益于自己文化的因素,实现自身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我们坚持各国间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中国作为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国家,意味着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积极推动和谐世界的建构。(摘自《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赏析 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大问题。当今,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我们该如何致力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呢?本文中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守护文化多样性的举措,最后回归到我们中国在推动文化多样性中肩负的责任。2.学生佳作植根本土,走向世界亲爱的各国朋友:大家好!很荣幸能作为本次文化之旅的东道主国家中的一员来欢迎你们!我也更幸运地同我们小组成员展开了深入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在魅力中国之旅结束之际,我谨代表本小组谈谈我们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新体验和新思考。古希腊谚语中说到:树长得再高也离不开它的根。其实我们这次文化之旅中的收获也浸满了本民族文化的气息。就像我们小组中的欧文同学,他在敦煌看到了西域佛教雕塑和中原汉族文明的多样性,其实植根于欧洲大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冲突美传统;我们来自民族熔炉“新大陆”的珍妮同学在故宫中寻找时间上的文化厚度和空间上的文化交互感,也来源于美洲文明多彩而灵动的生态历程;我们来自非洲的西塞同学忘不了华夏朋友带给他人际交往的新奇体验,更是离不开非洲人渴望消除文明隔阂、实现平等对话的现实考量。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难免让我们拥有本民族文化的定势思维和视角,令我们在同一次旅途中拥有截然不同的新体验。可是既然我们所来之路已定,何不顺势而为,在文化交流中先发掘本民族文化语境所需?以我为先,为我所用,让本民族文化“更新”,才能以局部带动整体,让个性改变共性,助推世界文化生态圈的创造性转变。当然,我们进行文化交流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内向的封闭式反馈,我们进行文明互鉴是随着全球普适性的文化价值,在这次文化之旅中,我们见证了多民族多种族多地域的文化冲突美,让文化交流脱离了低级的并列式学习,不仅仅是“道并行而不相悖”,更是争奇斗艳式锋芒较量,让文化交流更有交互的时代性,在游览名山大川和古迹古庙后,我们给文化交流赋予了纵向的历史底蕴和横向的开放姿态。如同绘画之国日本的动漫风靡世界,电影工厂的美国队长穿梭宇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在找准自己的历史定位,将以更国际化的风度拥抱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在这场同龄人的盛会中感受到了文化发展共同体的曙光,我们用更贴近的心灵距离描绘出一片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蓝海……“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只有坚持外向而普适的文化价值取向,才能使世界文明姹紫嫣红。中国文人杨慎在《廿一曲弹词》中写下“琵琶一曲世千年”,意大利友人加勒为中国作诗中有道:“我遇见一位老人,他的话里有茶艺气功和飞檐走壁;我遇见一位年轻人,他总谈起灯光高楼和高科技。”从自身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现实需要出发,在文化交流中冲突、纵深、互鉴,以实现协同大美的世界性文化发展,这是我们在旅途中的思考。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欢迎再次到中国来!你们永远的朋友:文佳点评 这篇发言稿,格局开阔,视野遍及中外,笔力雄健,目光聚焦当下,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文章开篇入题简明提出发言稿的主题,贴合写作情境,关照写作对象。行文中深刻展现了对文化交流发展的体验和思考,有“我”的个性,也具“我们”的共性。最后两段,将中国诗人杨慎与意大利友人加勒的诗句并举,结合“魅力中国”的游学内容,重述观点:以文化交流而实现文化发展。并以此收束全文,流畅有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