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回归历史现场,观史学家情怀写作实践回到历史现场素材积累名言名句1.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龚自珍2.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赵鑫珊3.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4.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克罗齐5.历史有三种不同的任务,我们可以称为科学的、想象的或推测的和文学的。——乔治·屈维廉6.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 ——梁启超7.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 ——陈衡哲8.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9.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宋]曾巩10.读史可以明智。——[英]弗兰西斯·培根11.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克罗齐12.历史是生活的教师。——[意大利]克罗齐13.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或者把目前这个时刻安放到生成演变中去。——[法]雷蒙·阿隆14.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苏联]列宁15.比起大自然来,历史对人类的感情更严酷,更残暴。大自然要求人们仅仅满足于天赋的本能,而历史却要强制人的理智。——[苏联]高尔基精彩语段01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诚哉斯言,高中生虽然学业紧张,升学压力大,但如能利用节假日及空闲时间,读点优秀历史作品,既是一种积极的调节,又可增长知识,获得智慧与启迪。历史的魅力是通过解剖事件发生的连续性,从而进一步挖掘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环境,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包括我们自己)的现在,更好地开创未来。好的史书总是能成一家之言,若能汲取学界公认的历史正典,再博采百家之言,将有助于我们养成大气而灵动的阅读素养。不偏激、不死板,金声玉振,海纳百川。愿每位同学都能在史书中自由徜徉,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02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03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和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04《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生命里,还要活在五千年的历史里,活在无尽的未来中,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渺。05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少年姜夔在目睹江淮一带地方生产凋敝、风物荒凉,曾发出“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的慨叹。在这首诗里,作者将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淡淡的惆怅。前两句欲抑先扬,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相比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滋味。怀古伤今之情迂回曲折。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其中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心境契合,景物的渲染与感慨抒发得相得益彰。06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07藐视历史先人之徒往往忽视前人在应对人生风雨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力量。回顾历史的斑斓长卷,我们为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自娱自得深感惊艳,也懂得了千年后梁实秋赞美“风来则洞若凉亭”之“雅舍”可爱有个性的处之泰然。与其说此二人皆是借文字之力慰安生活清贫之酸,不如说正是因为他们真切地热爱着生活,才能够点亮文字表情达意的高光。吾辈青年,当知人生前进之途的“清贫”和险阻在所难免,何不学习前人不以物喜或悲的精神底气,且把剑直指时代惊涛。08著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说:“一个国家必须首先有所记忆,才可以有所忘却。”作为共同记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蕴藏着走向未来的答案。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多少年风雨沧桑,河山巨变,我们的祖国早已摆脱了屈辱和苦难,黄皮肤的民族,终于在屈辱中站了起来,挺直了腰板,高抬起头颅。我们走出了硝烟的战场,迈入了歌舞升平的和平时代。再谈血泪史,不是宣扬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铭记的,不只是民族的悲怆,更是不要忘记落后就挨打的历史教训,国盛则民强,国弱则民孱。告慰逝者,更警醒国人,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不可阻挡。人物事例01 岳飞:精忠报国,万古流芳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02 庄宗亡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最终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放在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安定时,庄宗变得荒淫无度,混在伶人中间,不问国事,最后导致身死国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自然的道理。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持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在逆境中这种心态可以使人毫不气馁,在重重困难中,迎接光明的到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隐忍多年,当马夫,做仆役,忍辱负重,打败了吴国。明代李自成势如破竹,打进了北京城,当上了皇帝。创业难,守业更难。越王勾践成功后失败了,李白成成功之后失败了。骄傲轻敌使他们失去了昔日的锐气,沉湎于歌舞升平,太平盛世,岂能不败。与此相反,顺境中进取,警钟长鸣的.正面事例也有很多。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镜,使唐朝达到了“贞观之治”的顶峰,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也证明了这一点。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锐气,积极进取,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03.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旦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04.曹雪芹戏谑权贵清末着名文学家曹雪芹晚年生活很清苦,但他却从不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据说有个都统老爷过生日,下帖子摊派送儿。曹雪芹请人挑上两坛清水,自己拿着一副对联画轴送去。正当都统老爷喝着清水,心里犯嘀咕的时候,曹雪芹把对联圭了过来,上联是“朋友之交”,下联是“淡淡如水”,把这位都统老爷戏谑得尴尬难言。在清贫的生活中,能做到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保持自己节操的人,是值得人们尊重的。05.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06 智永与退笔冢: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智永是南北朝时代陈朝永欣寺的和尚,名叫法极,别号智永禅师,浙江会稽县人。本姓王,是东晋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的书法,以羲之、献之父子为宗师,笔力纵横,能综合各种书体的特色,尤其擅长草书。他建了一栋楼房,每天专心在楼上习字,曾立誓: “学不成,决不下楼。”后来果然苦学有成,成了著名的大书法家。当时远近人士,慕名求书的很多,每天络绎不绝地从大门进进出出,连门槛儿都给踏穿了。智永把写秃的笔头,放在大竹筐里,前后30多年,日积月累,居然装满了五大篓秃笔,后来他还特别把这些秃笔埋起来,取名“退笔冢”,并且写了文章记叙缘由。可以想象他学习书法的毅力和专心。《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奋发写作,在铜镇尺上刻了一副对联式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后来终于成了中国著名的小说家。“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勤奋是人的一种进取精神,凡勤奋的人不管天分高低,身处逆境或/顷境,都有一股自强不息的劲头。唐代颜真卿有一段话:“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识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代文学家郭沫若说:“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奋是成正比例的。”07 郑板桥教子:培养自立,教子有方清朝乾隆进士,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对其管教甚严。据说他在病,危时偏让儿子亲手做馒头给他吃,儿子不会做,就命他请教厨师。待馒头做好时,他已咽气。他给儿子留下这样一张字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的教子方法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家长应当首先教孩子学会生活。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小皇帝”,总怕孩子受“委屈”,就连削铅笔、装书包、穿衣服、整理床铺等事情都统统包下来,以致孩子上幼儿园了,家长还要喂饭。更有些年轻的家长,或因工作忙,或因怕伤神,图省事,将孩子推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管。老人对孙辈的溺爱比父母更甚。这样的爱,名为爱,实是害。据说在一些招聘现场出现了怪现象:家长到处寻摊位询问就业岗位,而孩子却无所谓,在旁或坐着或聊天,对寻找岗位的洽谈根本不感兴趣。一些青年人靠父母养着,整天看球、旅游、上网,倒也并不乏味。这种状况,不禁使人想起了清朝的八旗子弟。清朝后期时,原八旗的王公贵族,因四海“承平”日久,没有战事,加上过分溺爱子女,为子女营造了享乐的环境,因而,八旗的王公贵族子弟大都不肯读书或学习骑射,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从而一代不如一代,成为无一专长本领、只会吃喝08 毛遂自荐:宣传自己,张扬个性毛遂,战国末期大梁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三年未得展露锋芒。时值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愿往。”平原君遂生轻视之意:“贤主处于世间,恰似尖锥处于襄中,其锋芒亦现,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却未曾听左右提起过。” 毛遂并无怯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贤士处世当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须有表现机会,君子以贤达仁义、礼贤下士闻名于世,然君子若无赵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显其贤达乎 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锋芒是因无处于囊中的机会,否则,早已脱颖而出,不单单是只露锋芒的问题了。”平原君对毛遂之对答深感奇异,且事紧急,便同意毛遂同行。毛遂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有这样一则寓言:笼子里关着两只鸡,一只爱叫,另一只不爱叫。不爱叫的母鸡即使下了蛋也不叫,而爱叫的母鸡不下蛋也叫。主人往往认为蛋是爱叫的母鸡下的,因而爱叫的母鸡也就常常得到主人的奖赏———把好食。实际上不爱叫的母鸡下的蛋多,但因为它不爱叫,主人判断错误,不但得不到好的食物,反而常遭主人呵斥。“谦虚谨慎”和“沉默是金”曾经是传统的美德,而现在人们更欣赏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式的“个性张扬”。一个人有时沉默寡言会埋没自己的聪明才智,“酒香也怕巷子深”,应该 “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张扬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风采,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作文素材《历史人物作文素材》。作为领导人、决策者,应该以积极的措施发挥员工的聪明和智慧,应该慧眼识真才。对于那些虽沉默寡言埋头苦干者要给予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有充分的信心敢于善于展现自己的个性。美文阅读1.经典品读历史这面镜子王兆贵东汉荀悦提出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到了唐太宗那里,这三鉴又有了新发展,所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自此而后,把历史看作镜子,几乎成了我们读史的常识。实际上,中国人重视历史的程度,是远超其他民族的。把历史看作镜子,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与我们看待历史的态度有关。通俗一点说,是因为历史对我们有用。一部人类发展史,其中确实有我们值得遵循的规律和值得借鉴的经验。作为先人经验教训的总汇,历史就像镜子一样,可以鉴往知来,观古明今。其中,经验可以用来参照效仿,不必再耗尝试的精力;教训能够用来规避风险,不必再犯过去的错误。把历史看作镜子,从而知荣辱、端品行、明是非、看得失、论成败的做法,凸显出中国人读史的功利性。历史具有两面性。譬如,在宋史中,打败仗、丢土地、赔银两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读过之后,满眼尽是屈辱和悲愤,最伤民族自尊。但正是在这样一个积弱不振的朝代,市井发达,文化繁荣,老百姓的生活相当平静和富庶,诗化的人文生态更是令人神往。一部宋史,如同《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可以说是忧患与闲适并存,衰微与辉煌同在,面对这样的历史画卷,我们又该如何去反思,如何去借鉴呢?至于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功过是非集于一身,也不是随便拿来就能臧否,就能喻今的。不是所有史实都能用来作镜子的。在浩繁的历史卷牒中,常常是真相与伪诈、精华与糟粕、真理与谬误混杂在一起。对于普通读史者来说,不可能披沙拣金,一一地去辨识考证。过多的经验,有取用不竭的好处,也有不知所从的抵牾。弄得不好,就会陷入迷宫,左右为难,甚至掉进陷阱,上当受骗。这情形,有点儿像服用滋补药品一样,在汲取营养的同时,还要警惕其毒副作用。作为经验教训的历史,即便是经过前人的去芜存菁,那也是通过文字语言的化约和结晶才传到我们手中的,要感同身受地加以体认和转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何况在鉴往知来、观古明今之间,还有一个由此及彼的逻辑通道,这个通道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逾越的,只有通过缜密的思维和推理,才能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通俗一点说,拿过去的钥匙解现在的锁、开未来的门,不是不可为,而是不易为。清代吴若华在《新磨古镜》中吟道:“阅古兴亡疑有眼,辨人好丑总有声。玉台妆罢时时拂,莫使浮尘又暗生。”这首诗作,借“妆罢时拂镜”劝诫世人不要让浮尘遮蔽了自己视线的用意是好的,但无论修史、治史还是教史、读史,完全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就恐非所宜了。在博大精深的历史遗产面前,学以致用,引以为鉴,这只是读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意义。在不经意中享受乐趣,在无意识中颐养身心,未必不是一种优雅的读史态度。赏析 历史既有“真相”“精华”“真理”的一面,又有“伪诈”“糟粕”“谬误”的一面。但历史又是一面镜子,里面有我们值得遵循的规律和值得借鉴的经验。作为先人经验教训的总汇,历史就像镜子一样,可以鉴往知来,观古明今。借鉴历史,可以让我们少费精力,规避风险。2.新鲜时文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新华社北京 1月 10日电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习总书记强调:“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就在于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我们有无比充分的理由和无比厚实的底气。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甘于奉献,才开创了震古烁今、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所在,也是长期执政、一往无前的历史自信所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我们才能更好地锚定历史方位和奋斗目标,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走在光明的人间正道上,赢得未来。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在杜绝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个问题上,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立场特别坚定、斗争特别坚决,理直气壮、积极主动弘扬党史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之气。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人民以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领悟历史真谛,汲取历史智慧,顺应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进而掌握历史主动,解决时代课题,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必将不辱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劈波斩浪、一往无前,不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创新的历史、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赏析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我们中华民族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将来会以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佳作精析以史为鉴,奋斗向前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曾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的确,历史是民族发展的记录者,也必将用她不竭的余温点亮我们未来的路。我们应以史为鉴,不断奋斗,让历史的光辉永泽未来。以史为鉴,敢于拼搏。孙中山先生写道:“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日。”不断奋斗,不竭拼搏,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是社会的主旋律。从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并领导辛亥革命到毛主席建立新中国,从晚清状元张謇的实业救国到如今创业者们的不懈努力,拼搏精神都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见证了一代代奋斗者们的筚路蓝缕之功,更警醒我们要时刻不忘拼搏。各行各业,拼搏精神始终催人奋进。嫦娥系列航天人员始终坚守一线,用无数个日日夜夜换来了成功……历史告诉未来,拼搏精神是奔向远方的“源动力”。以史为鉴,敢于创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回顾历史,晚清闭关锁国走封建的老路子,最终走向落后与衰微;新中国进行“土地革命”,改革开放激发了人民无限的生产活力;“一国两制”的提出,带来了和平与繁荣。这说明,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只会让社会停滞不前;只有敢于创新方能推动时代进步。如今网络政务服务,精准扶贫等用创新的思维给人民带来福祉。去年,中国申请创新专利件数跃居世界第一,创新产业充满活力。历史告诉未来,创新精神是砥砺向前的“指南针”。以史为鉴,敢于开放。百余年前,仁人志士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开放之路;同时,民主科学的精神传入中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极大地变革了国人的思想。百余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被证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一步。开放发展才是越走越宽的正道。前不久,美国大肆挥舞关税“大棒”,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但终究还是回到谈判桌前。开放合作是国际主流,同样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巨大支点。开放表现在我们个人,应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历史告诉未来,开放精神是走向富强的“快车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的标语仍历历在目。如今,战争不在,和平正好。我们享有幸福生活,但必须铭记历史,直面未来,直面挑战。未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将更加富强。历史告诉未来,我们应携手拼搏、创新、开放,共同奔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点评 文章开篇以名言引入提出“历史”这一话题,第二段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以史为鉴,不断奋斗,让历史的光辉永泽未来”。接下来的“以史为鉴,敢于拼搏”“以史为鉴,敢于创新”“以史为鉴,敢于开放”三个分论点使文章层次清晰,素材运用更是得心应手,使文章内容丰富。结尾段发出呼吁,憧憬美好未来,充分论证了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