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生物的变异与进化——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一、单选题1.[2024年广东高考真题]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用M、m分别表示突变前后的EDAR基因,研究发现,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m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m不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C.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D.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2.[2024年甘肃高考真题]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B.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3.[2024年甘肃高考真题]癌症的发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遗传或表观遗传的变化,最终导致细胞不可控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表明基因突变可导致癌变B.在肾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C.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N-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D.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表明基因重组可导致癌变4.[2024年安徽高考真题]下图是甲与其他四种生物β-珠蛋白前40个氨基酸的序列比对结果,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该位点上的氨基酸与甲的相同,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B.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C.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D.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5.[2024年河北高考真题]地中海沿岸某陆地区域为控制蚊子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C.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D.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6.[2024年湖北高考真题]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B.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7.[2024年湖北高考真题]研究发现,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芦鹀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在芦鹀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B.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D.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鹀种群存在生殖隔离8.[2024届·河北·二模]关于生物体变异或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变异一定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造成B.染色体变异一定会导致细胞内基因数量的改变C.基因工程一定会使转基因生物获得可遗传变异D.自然选择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和新物种形成9.[2024届·湖北·模拟考试]绿色开花植物主要存在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两种传粉方式,且大部分以异花传粉为主。从进化的角度,有人提出了与自花传粉相比,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下列相关叙述不支持该观点的是( )A.自花传粉会增加隐性基因被表达出来的机会,连续自交后代生活力减弱B.自花传粉植物在不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均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异花传粉的花粉主要依靠风力或昆虫传播,可以更好的扩大物种分布范围D.异花传粉的出现,可产生更多的基因重组类型,后代生活力、适应性更强10.[2024届·甘肃·模拟考试]热带雨林中某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以植物甲的叶片为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植物甲产生的某种毒素抵制了该昆虫的取食,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避免自身受到伤害,二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和植物甲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现象B.该昆虫的捕食不利于植物甲的适应性进化C.植物甲产生的毒素对昆虫造成了选择压力D.非生物因素会影响该昆虫和植物甲的进化1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蜂兰花释放信息素,吸引雄长脚蜂与其“交配”,以提高授粉效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蜂兰花的适应性是定向突变的结果B.蜂兰花通过信息传递促进自身种群的繁衍C.蜂兰花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突变与基因重组D.自然选择导致与释放信息素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12.[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有时会造成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的碎片化,原先的大种群被分散成若干很少联系甚至不联系的小种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种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因为自然选择而不断降低,直至为零B.碎片化初期小种群间基因频率可能相差大,但不是自然选择造成的C.碎片化后的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近亲交配增多而容易衰退D.碎片化后的各小种群间基因交流减少,基因库的差异不断扩大13.[2024年安徽高考真题]甲是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水稻,但不抗稻瘟病(rr),乙品种水稻抗稻瘟病(RR)。育种工作者欲将甲培育成抗稻瘟病并保留自身优良性状的纯合新品种,设计了下列育种方案,合理的是( )①将甲与乙杂交,再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②将甲与乙杂交,F1与甲回交,选F2中的抗稻瘟病植株与甲再次回交,依次重复多代;再将选取的抗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③将甲与乙杂交,取F1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为二倍体,从中选取抗稻瘟病植株④向甲转入抗稻瘟病基因,筛选转入成功的抗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2024届·广东·模拟考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二、多选题15.[2024年河北高考真题]单基因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是P基因突变所致。图中所示为某患者及其父母同源染色体上P基因的相关序列检测结果(每个基因序列仅列出一条链,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患者的父亲、母亲分别具有①、②突变位点,但均未患病。患者弟弟具有①和②突变位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未突变P基因的位点①碱基对为A-TB.①和②位点的突变均会导致P基因功能的改变C.患者同源染色体的①和②位点间发生交换,可使其产生正常配合D.不考虑其他变异,患者弟弟体细胞的①和②突变位点不会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根据题意,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导致M突变为m,因此m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B、根据题意,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因此无法判断m是否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B不符合题意;C、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根据题意,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因此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D、根据题意,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末次盛冰期后气温逐渐升高,m基因频率升高,M基因频率降低,因此推测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上升,D不符合题意。故选C。2.答案:A解析:A、花期隔离只是会导致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但不一定导致出现了生殖隔离,花期隔离不能说明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A错误;B、花期隔离使得2个种群间不能进行交配,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B正确;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都能导致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交配,都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故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D正确。故选A。3.答案:D解析:A、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可能是由于碱基的替换造成的属于基因突变,表明基因突变可导致癌变,A正确;B、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B正确;C、原癌基因N-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重复,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C正确;D、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D错误。故选D。4.答案:D解析: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可推测不同物种的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A正确;B、不同生物的β-珠蛋白某些位点上的氨基酸相同,可推测这些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B正确;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通过比对氨基酸序列等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C正确;D、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数可反映生物的亲缘关系,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1个,而乙和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3个,故甲与乙的亲缘关系并非最远,D错误。故选D。5.答案:B解析:A、据图可知,在区域A中,Est基因频率逐渐下降,说明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错误;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与邻近区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的,B正确;C、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杀虫剂的浓度不同,所以杀虫剂对蚊子的选择作用不同,即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不同,C错误;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所以区域A中的蚊子中Est基因频率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快速形成新物种,D错误。故选B。6.答案:B解析:遗传规律的应用由于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雌性中ZhW个体占1/10,ZHW个体占9/10,见下表1/10Zh 9/10ZH1/20Zh 1/200ZhZh 9/200ZHZh9/20ZH 9/200ZHZh 81/200ZHZH1/2W 1/20ZhW 9/20ZHW该种群患病个体为ZhZh和ZhW,所占比例为5.5%,A错误;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与雌性个体中ZhW的基因型频率相同,都是10%,B正确;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5种,C错误;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H基因频率增加,D错误。7.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协同进化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因此,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特征,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说明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也有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空气、水以及其他介质均可以传播信息;还需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一信息受体。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C正确。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虽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但这三个种群仍属于同一物种,因此这三个芦鹀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8.答案:C解析:A项,生物体的变异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造成的,如环境引起的变异,故A项错误;B项,染色体变异不一定会导致细胞内基因数量的改变,如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故B项错误;C项,基因工程一定会使转基因生物获得可遗传变异,故C项正确;D项,自然选择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C。9.答案:B解析:A支持。杂合子自花传粉完成自交,发生性状分离,隐性纯合性状表达。易出现近亲衰退B不支持。无论是自花传粉还是异花传粉都是适应环境的表现,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具有相对性C支持。风媒或虫媒有利于扩大分布范围,增加种群空间分布D支持。异花传粉的出现,可产生更多的基因重组类型,后代生活力、适应性更强10.答案:B解析:A、该昆虫和植物甲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现象,A正确;B、该昆虫的捕食有利于植物甲的适应性进化,B错误;C、植物甲产生的毒素对昆虫造成了选择压力,C正确;D、非生物因素会影响该昆虫和植物甲的进化,D正确。故选B。11.答案:A解析: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错误。B.蜂兰花通过信息传递提高授粉效率,促进自身种群的繁衍,故B正确。C.蜂兰花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突变与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故C正确。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导致与释放信息素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故D正确。12.答案:A解析:A、通常种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因为自然选择而不断降低,但不会为零,A错误;B、碎片化初期小种群间基因频率可能相差大,但不是自然选择造成的,B正确;C、碎片化后的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近亲交配增多而容易衰退,C正确;D、碎片化后的各小种群间基因交流减少,基因库的差异不断扩大,D正确。13.答案:C解析:①甲是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水稻,但不抗稻瘟病(rr),乙品种水稻抗稻瘟病(RR),两者杂交,子代为优良性状的杂合子,以及抗稻瘟病(Rr),若让其不断自交,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则得到的子代为抗稻瘟病植株,但其他性状不一定是优良性状的纯合子,①错误;②将甲与乙杂交,F1与甲回交,F2中的抗稻瘟病植株与甲再次回交,依次重复多代,可得到其他许多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水稻,但抗稻瘟病植株可能为纯合子或杂合子,再将选取的抗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可得到抗稻瘟病并保留自身优良性状的纯合新品种,②正确;③将甲与乙杂交,取F1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为纯合二倍体,从中选取抗稻瘟病且其他许多优良性状的纯合植物,为所需新品种,只选取抗稻瘟病植株,不能保证其他性状优良纯合,③错误;④甲是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水稻,向甲转入抗稻瘟病基因,则抗稻瘟病性状相当于杂合,对转入成功的抗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可获得所需新品种,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答案:B解析:A、地理隔离形成能阻断种群的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A错误;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D、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错误。故选B。15.答案:CD解析:基因突变与人类遗传病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多囊肾病是P基因突变所致,对比正常基因与P基因突变位点可知,未突变P基因的位点①碱基对为C-G,A错误;患者的父亲、母亲分别具有①、②突变位点,但均未患病,说明仅①位点或②位点突变不会导致P基因功能的改变,B错误;患者的两个致病基因,一个来自母亲的含有位点②突变的P基因,另一个来自父亲的含有位点①突变的P基因,若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②位点之间发生交换,可使其产生正常配子,C正确;不考虑其他变异,患者弟弟具有①和②突变位点,推测其一条染色体来自父亲,一条染色体来自母亲,其体细胞的①和②突变位点不会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