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先秦、秦汉1.[2024届·河北邯郸·模拟考试]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C14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该遗址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刻符龟甲、猪骨等动物遗骸、骨笛、稻作遗存等。对上述考古发现,解读正确的是( )A.该地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C.古人具有一定的精神生活追求 D.原始农耕和畜牧开始出现2.[2024届·河北唐山·模拟考试]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卯榫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其特点是在木构件上采用凹凸连接方式加固物件,体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下列最有可能较早大量运用卯榫结构的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殷墟遗址 D.二里头遗址3.[2024年·浙江高考真题]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4.[2024届·广东·模拟考试]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陕西临潼姜寨一期遗址出土石斧150件、石铲127件、骨铲122件。石斧体形厚重,石铲通体磨光,二者刃部锋利。姜寨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石刀、陶刀、磨盘等。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 )A.农业成为食物的主要来源 B.农业手工业完成分工C.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D.进入了农耕定居时代5.[2024届·河北保定·模拟考试]有学者指出:夏的都城有崇、安邑等13处,商的都城自契至汤有亳、蕃等7处,汤以后五迁,西周早期都城曾有邰、豳等5处。这些都城或相继建立或同时建立,最后均可能同时并存。早期国家的都城同时并存( )A.源于重建社会秩序 B.受同源共祖观念影响C.利于加强王权辐射 D.说明国君权威增强6.[2024届·黑龙江·模拟考试]如表所示为西周时期农官系统的部分情况。这一系统( )农官 职能司徒 负责农事的高级政务官,管理从事劳作的农业生产者司空 掌工程,农田的规划与整治是其职责所在农正 管理籍田生产,直接指挥和督促农夫劳动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D.推动了官僚体制的完善7.[2024年·浙江高考真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2024届·海南·模拟考试]下表为不同史料有关孔子思想主张的史料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史料 史料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鲁哀公曾就救火一事向孔子请教,孔子对曰:“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并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A.韩非以法家形象塑造孔子 B.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C.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 D.史书记载带有主观倾向9.[2024年·全国高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10.[2024年·浙江高考真题]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11.[2024届·重庆·模拟考试]下面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部分)表格。其中搭配正确的是( )选项 思想家 基本观点A 孟子 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B 老子 主张“兼委”“非攻”“尚贤”C 荀子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D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A.A B.B C.C D.D12.[2024春·高一·江西宜春·月考校考]关中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图对关中地区位置标注准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3.[2024年·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14.[2024届·河北邯郸·模拟考试]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15.[2024届·重庆·模拟考试]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16.[2024届·山东泰安·模拟考试]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这一史学编撰的变化反映出(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C.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17.[2024届·广东·模拟考试]有学者对《汉书》《后汉书》中所载监察官员“司隶校尉”一职进行统计,西汉时司隶校尉往往由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县令、太守等转任而来,至东汉则主要由尚书令或尚书转任而为司隶校尉。这一变化表明( )A.中央监察体系不断完善 B.监察服务于皇权的趋势增强C.西汉地方治理效能提高 D.中朝成为中央政府行政中枢18.[2024届·河北唐山·模拟考试]学者对居延汉简28户家庭研究后发现,未见一家有两口壮丁或两兄弟都已婚而仍在同一户的情况。这与商鞅变法确立的“二男分异”政策基本一致。这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A.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C.宗法制度影响家庭结构 D.小农经济体制逐渐确立19.[2024届·重庆·模拟考试]汉代有妻冠夫姓、妻从夫姓的习惯,姓氏成为官方管控编户民的手段,户籍和官方文书中姓氏的登记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做法旨在( )A.贯彻法家治国策略 B.建立起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C.弱化传统宗法观念 D.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控制20.[2024届·福建福州·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传世文献记载中,湖北随州是周朝时期随国的国都。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该地发现了13座曾侯(国君)的墓葬,因此有学者提出“曾国即随国”的观点。以下为相关证据:组别 序号 史料出处 相关信息第一组 ① 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编钟的铭文 先祖南宫适因功受封南土,在曾地建邦。② 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铜缶的铭文 楚王将女儿芈加嫁至随国。第二组 ③ 曾侯璵墓编钟的铭文 曾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的封国。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在吴破楚入郢之战后楚昭王逃奔曾国。④ 《左传·定公四年》 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从两组证据中选择其中一组,对“曾国即随国”的观点加以论证,并说明该组证据优于另一组的理由。21.[2024年广东高考真题]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典、老一般由乡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材料二:……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乡保一般按自己意愿行事,他们处于国家和社会的交汇处具有两面性。——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材料三:……历代乡里制度,无论怎样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问题:(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面性”。(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22.[2024春·高二·湖南永州·月考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可知,贾湖遗址出土了刻符龟甲、猪骨等动物遗骸、骨笛、稻作遗存等,其中刻符龟甲、骨笛说明古人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开始有了一定的精神生活追求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贾湖遗址是否具备了国家形态,排除A项;贾湖遗址位于黄河下游,材料也未提及该遗址发现粟,因此无法得出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排除B项;原始农耕和畜牧开始出现是距今一万年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卯榫结构”可知,该遗址的时间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在时间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且大量应用榫卯结构体现了木式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在时间上符合,且河姆渡遗址的建筑主要为干栏式建筑,属于木式建筑,符合体系,B项正确;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位于黄河流域,其建筑多采用地穴式,排除A项;殷墟遗址属于商代的文化,不符合材料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文化,在时间上谕材料新石器时代早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B。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项正确;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铁器,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4.答案:D5.答案:C解析:都城是国家的政治行政中心,君王的政令从都城发出,都城有中央政府的官员,驻扎军队,能够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管理控制,多个都城同时并存利于加强王权辐射,比如西周营建洛邑,加强对新征服的东方领土的控制,C项正确;早期国家的都城同时并存,目的是维护而非“重建”社会秩序,排除A项;同源共祖观念一般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早期国家时期,国君权威尚不能达到后世封建君主的程度,高度中央集权尚不能实现,因此才需要多个都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农官系统中的部分官员对农业负有组织和直接管理的职能,这反映出并田制下的国有管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政府直接管理农业的模式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农业生产,C项正确;西周时期小农经济尚未产生,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正式确立的,排除B项;官僚体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D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该主张由荀子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论语》和《韩非子》分别站在儒家和法家的立场上记载孔子,前者强调孔子的德治思想,后者“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则指出了孔子的主张的不足,两者都带有主观倾向,D项正确;由“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可知,韩非子指出了孔子主张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以法家形象塑造孔子,排除A项;第一则史料体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第二则史料则部分地体现了孔子的法治思想,但两者孰轻孰重不得而知,因此不能得出“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韩非子对孔子的主张进行了批判,不是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C解析:道家的老子在政治上对春秋时期的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可见道家并不主张延揽人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儒家强调教育,可见对人才的重视,而且儒家强调积极进取,希望能够选贤与能,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墨家强调“尚贤”,重视人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法家强调社会变革,对有才能的人重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材料所述法国某考察团记载的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A项正确;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排除D项。故选:A。1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主张崇尚逍遥自由,D项正确;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是阴阳家,而孟子是儒家代表,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委”“非攻”“尚贤”,排除B项;荀子儒家代表,而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是法家,排除C项。故选D项。1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地,地图上的①就是该地区,A项正确;②为河套地区,排除B项;③为华北地区,排除C项;④为江淮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可知,秦朝时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员不能实行苛刻的徭役抢夺百姓春夏农时,这说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视农业生产,延续秦国耕战国策,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比较合理,不实行苛刻的徭役,排除C项;秦朝尚法,非崇儒,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又文帝因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无力征讨匈奴,通过和亲等方式减少匈奴的威胁,因此,文帝引用汉高祖的话“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这体现了文帝时期“无为而治”的边疆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经济繁盛,国力强大,希望通过对匈奴战争的方式实现国家大一统,因此武帝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说明因经济发展推动治国理念的转变,A项正确;材料所阐述的是汉朝边疆政策的变化,与地方治理体系和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无关,排除BC项: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材料并未涉及汉朝的民族管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的信息,可知刺史原来奉诏察州,到西汉中期后除了监察权外有了对政务干预的权力,体现了刺史职权有所异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仅体现了刺史职权的变化,不能表明该制度走向完善,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刺史地位高低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刺史职权的变化,不能体现其监察范围大小,C项错误。16.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班固的做法强化了对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项羽、陈胜的地位,这是儒学正统观念强化在史学的体现,C项正确;“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与材料“项羽降为传”相矛盾,排除A项;“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史书体裁进行的变革,而是时代变迁,史书编撰也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7.答案:B18.答案:A19.答案:D解析:汉代姓氏成为官方管控编户民的手段,户籍和官方文书中姓氏的登记具有法律效力,这样有助于加强政府对民众的管控,进而强化社会控制,D项正确。汉代并非法家治国,排除A项;B项错在“完整”,排除B项;“妻冠夫姓、妻从夫姓”体现了宗法观念,因此C项的“弱化”错误,排除C项。20.答案:选择:第一组论证:出土于曾侯夫妇合葬墓的编钟铭文和铜缶铭文可相互印证。芈加嫁到了随国,而在出土的墓葬中,她是曾侯的夫人,由此推断出曾国和随国是同一个国家。理由:第一组证据是出自同一考古现场的实物证据,且可相互印证;第二组证据均记述了楚昭王亡命他国的史实,但出亡地的名称记述不一,仅可推断出亡地可能异名同国。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根据第二组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结合,判定第二组更加科学准确。根据材料“曾侯与墓编钟的铭文中曾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的封国,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在吴破楚入郢之战后楚昭王逃奔曾国。”可验证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证实,曾国的历史。根据材料“《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可得出相同的历史史实,故可得出论证,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建立了严格礼乐制度。1978年以来,湖北地区考古发现了大量体现周代礼乐制度的编钟等礼器。其中曾侯与墓编钟的铭文记载,曾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的封国。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在吴破楚入郢之战后楚昭王逃奔曾国。根据史籍《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互相印证的证据链,由此证明此地也称随国。无论是曾国的称呼还是随国的称呼都来自可信度较高的考古实物证据,据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古代曾、随为同一诸侯国的不同称谓。21.答案:(1)变化:乡里兼具行政和宗法职能。原因:国家统一,郡县制的全面推广,政府重视基层管理;宗法血缘观念遗存。(2)两面性:一方面乡保要维护地方社会利益甚至滥用权力维护私利,另一方面要完成政府交付的职责。(3)依靠宗族治理,皇权不下县;注重民众自我管理和监督;儒家思想渗透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政府重视基层建设,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国到秦朝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里典(里正)、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典、老一般由乡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结合所学可知,乡里兼具行政和宗法职能。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国家统一,郡县制的全面推广,政府重视基层管理;宗法血缘观念遗存。(2)根据材料“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乡保一般按自己意愿行事”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乡保要维护地方社会利益甚至滥用权力维护私利,另一方面要完成政府交付的职责。(3)根据材料一“典、老一般由乡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可知,依靠宗族治理,皇权不下县;根据材料二“乡保一般按自己意愿行事,他们处于国家和社会的交汇处具有两面性。”可知注重民众自我管理和监督;根据材料三“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可知儒家思想渗透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根据所学可知,政府重视基层建设,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22.答案:(1)史料价值:史料一、史料二均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史料一出自西汉史学家之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二出自北齐史学家之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合理推断:史料一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到达了大宛国、大夏国,但他出使的目的没有实现。史料二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夏国,了解到佛教的存在。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2)特点:中央派遣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羁縻政策);继承与发展;因地制宜;历代重视,有效治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等。影响: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与内地联系;推动了西北地区开发;促进民族交融等。解析:(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史记·张骞出使西域》”、“《魏书·释老志》”可分析出史料一、史料二均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史料一出自西汉史学家之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二出自北齐史学家之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合理推断:根据材料“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可分析出史料一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到达了大宛国、大夏国,但他出使的目的没有实现。根据材料“始闻有浮屠”可分析出史料二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夏国,了解到佛教的存在。结合所学可知,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2)特点:根据材料“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可分析出中央派遣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羁縻政策);根据材料“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的没有实现。构行使管辖权”可分析出继承与发展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可分析出历代重视,有效治理;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等。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根据材料“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可分析出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可分析出加强了与内地联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了西北地区开发;结合民族交融可分析出促进民族交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