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魏晋南北朝、隋唐——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魏晋南北朝、隋唐——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含解析)

资源简介

(2)魏晋南北朝、隋唐
1.[2024年全国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2.[2024年辽宁高考真题]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该表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3.[2024届·黑龙江·模拟考试]有学者援引了钱穆先生关于“南北朝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新生的希望在北朝,不在南朝”的观点,并进一步阐释道:“南朝‘此等土族’重振皇权、重振官僚政治的动量,远不如北朝军功贵族之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北朝政权具备一定的变革优势 B.皇权扩张制约着治理效能增强
C.民族交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D.南北朝间的矛盾源于制度差异
4.[2024届·福建福州·模拟考试]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汉水中上游的南阳、襄阳、汉中等地,无论是移民还是土著,大多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聚居。这一时期聚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动乱的加剧 B.宗法传统的影响
C.农耕经济的需求 D.士族制度的兴盛
5.[2024届·河北邯郸·模拟考试]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 )
时间 朝代 门下省诸局
502-557 南梁 公车 太官 太医 骅骝厩
550-557 北齐 主衣 尚食 尚药 殿中 斋帅 领左右
581-604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药 殿内 城门 符玺
604-618 隋炀帝 符玺
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 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
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 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
6.[2024届·广东·模拟考试]唐朝初年大力奖赏军功,军功入仕成为这一时期的升迁捷径。当时的一些功臣武将还能够进入决策阶层,充任宰相,如李靖、李勤、侯君集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是统治秩序不稳定的体现 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隐患
C.与唐初政治军事环境相关 D.干扰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7.[2024届·湖南·模拟考试]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其长官为当地部落首领,仍保持原有称号和权力,允许世袭,自理内部事务,但由朝廷颁发印信,唐的政令、刑律也推及至这些地区。其版籍(户口册)一般不上报户部,个别上报户部的,赋役也较轻。唐代羁縻州的设置( )
A.适应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 B.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
C.阻碍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D.减轻了各地民众的赋役负担
8.[2024年浙江高考真题]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9.[2024年辽宁高考真题]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10.[2024届·海南·模拟考试]下图为某一朝代的都城长安建筑布局。该朝代( )
A.铁制农具开始投入使用 B.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C.中央直接管理西藏地区 D.基层治理实行邻保制度
11.[2024届·河北保定·模拟考试]唐代从县级的丞、尉及主簿中选任为监察御史的有几十人之多,如房琯于开元二十二年自虢州卢氏令拜监察御史。王丘“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有时,县令、丞、主簿一类的官员因政绩优异而被越级提拔,直接担任殿中侍御史职务。据此可知,唐朝( )
A.出现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C.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 D.监察权受到行政干预
12.[2024届·海南·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兴起茶马古道,北宋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史载:“(宋人与吐蕃)商人博易,甚有信而不受欺绍,商人有信则相与如至亲,借贷有所不吝,岁望其一来,不来则数数念之。”“乾道癸巳(1173年)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皆有礼仪。擎诵佛书,碧纸金银字相间。”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写道:“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 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
——摘编自张嘉琳、梁长平《茶马古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贡献与价值》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3.[2024年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二: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凌然一趋于正。”
——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禅让”表面看是新旧王朝以和平方式交接政权,但权臣仍是以武力夺取政权,只不过以“禅让”的方式给自己披上合法外衣,这符合士族阶层持续发展的利益,同时也减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确保了士族地位不受冲击,所以等于维护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故选C项;“禅让”本身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转移,虽然减少了社会动荡,但这并未保障原有政权的政治和平稳定,所以A项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符,排除A项;“禅让”前后都是血缘世袭传统,只是不属于同一家族的血缘世袭而已,所以“禅让”反复出现并未放弃血缘世袭传统,排除B项;魏晋“禅让”是“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基础上对逼迫原有皇帝退位或者让位,并不能体现儒学忠孝伦理,且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了冲击,所以并不是巩固儒学忠孝伦理,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母义”“肃穆”“德”“柔恭”“女节”“妇道”可知,墓志撰写者对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儒家知识分子对女性道德伦理的期许,共同塑造符合社会期许的女性道德形象:德、孝、贤、仪等。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地进行封建化改革,推广儒家文化,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以儒家道德伦理为主导的社会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得到强化,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的传承和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处于大分裂大割据时代,南方汉族政权中,皇权处于“弱势”地位,而门阀士族把控政权,随着门阀政治的日益腐朽,其难以完成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新生”任务;相对的,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中军功贵族力量强大,强者为王、崇尚军功的社会风尚有助于重振皇权,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材料将南朝皇权式微、难以重振官僚政治、实现统一与北朝的制度优势进行比对,凸显北朝在实现变革和完成统一任务中的优势,而非强调皇权扩张的不利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民族交融的价值,排除C项;北朝间的矛盾源于制度差异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无论是移民还是土著,大多以城邑、坞堡、城垒为中心聚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社会不安定,战争频繁,面对中原战乱和少数民族政权大量内徙一些地方豪强和乡村居民还纷纷修筑坞壁以自保,除了具有军事色彩和防御设施外,还具有纠合、聚集宗族、乡民进行生产、自治的功能,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与宗法传统影响关系不大,排除B项;封建社会下均为农耕经济,不是这一时期聚落形态变化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士族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梁门下省有公车、太官、太医、骅骝厩,北齐门下省有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隋文帝时门下省有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六局。从名称上可以发现,这些机构主要是具有服务皇帝衣、食、行、医药等生活起居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时期增设的符玺局掌管皇帝的印玺,与皇帝下发诏书相关,到了炀帝时期,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给皇帝生活服务的诸局,都被移出门下省,说明门下省日益从服务于皇帝生活起居转变为政务机构,这也为唐朝时期门下省演变为具有封驳审议权的政府机构做好了准备这表明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A项正确;门下省职能的变迁无法得出君主集权不断削弱,排除B项;门下省仅是中央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无法反映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排除C项;门下省职能的变迁无法得出行政效率逐渐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其长官为当地部落首领,仍保持原有称号和权力,允许世袭……但由朝廷颁发印信”可知,唐代对少数民族实行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适应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实际情况,A项正确;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逐渐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B项;羁縻州的设置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阻碍交流,排除C项;唐代羁縻州设置在边疆地区,无法减轻各地民众的赋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未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才大体接近西汉未的数字,表明西汉末年至唐朝初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经历了人口明显减少的时期。结合所学,西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州牧割据。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政局长期动荡,北方战乱不断,导致人口减少或增长缓慢,B项正确;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工具、技术继续发展,而非停滞不前,排除A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国家疆域基本稳定,北方人口因战乱南迁而非外迁,排除C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南北经济衰退”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授义绝’。”并结合所学可知,所谓帖文,又称帖经,主要考经文的记忆,及第是指科举考试考中。明经科考试,侧重考查识记背默的内容,这不利于对学问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机械默写使得学问逐渐走向僵化,故材料所述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A项正确;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非复兴儒学,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在阐述明经科考试的弊端,并没有提到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学教育和民间教育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东市、西市”和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都城长安,唐朝时期在基层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就开始投入使用,排除A项;南北分卷制度是明朝时期实行的,排除B项;元朝时期,中央直接管理西藏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从地方行政官中选拔监察御史,有利于选拔具有地方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体现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C项正确;唐朝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主要与节度使的设置有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监察官员的选拔,而非地方行政制度,不能体现加强地方控制,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监察官员的选拔,未提及行政干预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示例:自古以来汉藏地区就存在密切交流和往来。
汉藏地区关系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存在密切的交流和往来。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两位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各种物产和生产技术,带去了各类文化书籍,特别重要的是还带去了许多能工巧匠。这样就促进了吐蕃农业、手工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吐蕃地区的牛羊马匹和其他土特产也通过茶马古道不断输入内地,从而活跃了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北宋时期,汉地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汉地与藏区的联系。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并结合所学内容可得出论题:自古以来汉藏地区就存在密切交流和往来。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汉藏地区关系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存在密切的交流和往来。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两位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各种物产和生产技术,带去了各类文化书籍,特别重要的是还带去了许多能工巧匠。这样就促进了吐蕃农业、手工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吐蕃地区的牛羊马匹和其他土特产也通过茶马古道不断输入内地,从而活跃了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北宋时期,汉地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汉地与藏区的联系。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13.答案:(1)本意: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
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垄断高官。
(2)“逾于前代”之处: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誊录、糊名);③科举规模扩大(人数增加、数量增加);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①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③成为儒学主流;④吸收佛、道思想;⑤社会广泛传播。
解析:(1)本意:据材料“汉末丧乱,魏武始基,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得出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表现:据材料“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得出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成因: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主要是因为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
(2)“逾于前代”之处:据材料“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表现在: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③科举规模扩大;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非程朱学不试”体现程朱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原因可从程朱理学本身的特性、封建国家的支持、理学的广泛传播等方面分析。据材料“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得出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结合所学得出,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成为儒学主流,在社会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