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知识速记第六单元知识速记清单1.课文回顾2.熟记成语青出于蓝:蓝色从蓼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来用“青出于蓝”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跬步千里: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一暴(pù)十寒: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暴,同“曝”,晒。积土成山:比喻积累少能变多,聚集小能变成大。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生长在大麻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事物的性质可以随环境而改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尊师重道: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为人师表: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师表,榜样、表率。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言之无物: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量体裁衣:按照身材剪裁衣裳,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无的放矢:没有箭靶乱射箭,比喻言语、行动没有明确目标或不切合实际。面目可憎:形容相貌丑陋或神情卑劣,令人厌恶。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人民遭殃。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津津有味:感到很有滋味,很有趣味。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是贬义词。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已臻佳境:已经到达了美好的境界。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3. 文言实词虚词积累1.通假字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例句义①木直中绳, 以为轮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君子生非异也答案 ①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②“有”同“又”,复、再;“暴”同“曝”,晒 ③同“智”,见识 ④同“性”,天性2.古今异义词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古义:①劝 劝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古义:②金 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黄金古义:③跪 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古义:君子博学而日④博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省乎己今义:学问广博精深古义:⑤爪牙 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坏人的党羽古义:非蛇鳝之穴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寄托可寄托者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答案 ①劝勉,鼓励 ②金属制的刀斧等 ③蟹腿 ④广泛地学习 ⑤爪子和牙齿 ⑥托身,藏身3.多义实词释义项(或用词语 例句法)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 ⑤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答案 ①动词,借助 ②动词,借、借给 ③动词,假装 ④形容词,强健的、强大的 ⑤形容词,有力的、坚硬的 ⑥有余,略多4.词类活用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名词活用 活用为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活用为动词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④其曲中规形容词活 活用为名词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用活用为动词 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使动用法 ⑦ 使之然也数词活用 活用为动词 ⑧用心一也答案 ①每天 ②向上/向下 ③游泳 ④弯曲度 ⑤善行 ⑥变直/变锋利 ⑦使……弯曲 ⑧专一5.重点虚词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①青,取之于蓝于 ②而寒于水③善假于物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⑤而青于蓝⑥吾尝跂而望矣⑦风雨兴焉焉⑧圣心备焉无以 ⑨无以至千里答案 ①介词,从 ②介词,比 ③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 ④连词,并且,表递进关系 ⑤连词,但是,表转折关系 ⑥连词,表修饰关系 ⑦兼词,于此 ⑧助词,可不译 ⑨固定虚词,没有用来……的,无从6.特殊句式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判断句置句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 ①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于蓝青” ②正常语序为“于水寒” ③“……者,……也”表判断 ④“……者,……也”表判断 ⑤以“之”为标志,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师说1.通假字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例句义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答案 ①同“授”,传授 ②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词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学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而 吾从而师之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今之众人,其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众人圣人也亦远矣 今义:大家;许多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吾④小学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未见其明也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不必 师不必贤于弟子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古文 年十七,好古文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答案 ①求学的人 ②两个词,跟随并且 ③一般人 ④小的方面学习 ⑤不一定 ⑥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3.多义实词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答案 ①动词,传授 ②动词,流传 ③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名词,疑惑 ⑤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名词活用 活用为动词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活用 活用为名词③小学而大遗意动用法 ④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⑤而耻学于师答案 ①低于 ②圣人/愚人 ③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④以……为师 ⑤以……为耻5.重点虚词释义项(或用词语 例句法)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其皆出于此乎⑥其可怪也欤⑦择师而教之⑧郯子之徒⑨句读之不知⑩士大夫之族之 古之圣人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答案 ①人称代词,他 ②代词,相当于“之”,指童子 ③人称代词,他们 ④人称代词,他(他们)的 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⑦人称代词,指“子” ⑧指示代词,那些 ⑨宾语前置标志 ⑩指示代词,这,这些 结构助词,的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人称代词,他 指示代词,这些6.特殊句式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判断句也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宾语前置句解状语后置句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答案 ①“……也”表判断 ②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③正常语序为“于弟子贤”4. 情境默写。1.劝学1.《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荀子 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5.《荀子·劝学》中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7.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荀子·劝学》中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师说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熟记本单元相关的重点文学及文化常识一、文学常识1.文学常识荀子: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必须依靠后天的学习来矫正。他在《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学习,就是“化性起伪”的过程。古文运动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八股文八股,指八股文,是 15世纪到 19世纪中国封建王朝考试制度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章的每一段落都要死守固定的格式,连字数都有限制,考生只能按照题目的字数敷衍成文,所以,实际上它是一种没有内容、专讲形式的文字游戏。(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称“八股文”,也称“八比”)八股文起于宋末,兴盛于明代,衰亡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变法维新派首领康有为上书要求废八股,同年光绪皇帝遂宣布乡、会试“一律改试策论”。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式废除八股,禁锢文人头脑达五百余年的八股文终于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章。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称之为“党八股”。杂 文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特点: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随 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的限制。文化常识词语 解释特指________________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君子 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古代称跨出一脚为“____________”,跨出两脚为跬步“____________”。答案 有学问、有修养 跬 步词语 解释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__________,一句话中句读间短暂的停顿为________。①《师说》中的“六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艺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②指______________六种学问和技能。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__________的著经传作。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等为巫医业,也为人治病。答案 句 读 《诗》《书》《礼》《乐》《易》《春秋》 礼、乐、射、御、书、数 解释经书 祝祷 占卜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引用论证证论点。“引用论证”(引证法)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道理论证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将正反两个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对比论证目的。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比喻论证为浅显。论证结构基本框架 引论(引出论点或论题)、本论(论证观点)、结论(归纳总结)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包括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理证明三个步立论骤。立论方式证明对方观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包括辨析错误——展开批驳驳论——确立论点三个步骤。总分 分为三类:总-分、分-总、总-分-总。式 效果: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并列 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式 效果:丰富全面,条理清晰第一类(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结构特点 决问题;层进第二类(内容):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个人-集体-社会-国家,局部-式整体,具体-抽象等等。效果:层次清晰,论证严密,科学严谨对照 把对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多面进行比照。式 效果:点明差异,突出强调一 名言警句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2.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4.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5.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6.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7.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8.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9.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10.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伏尔泰11.我们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 ——《雷锋日记》12.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华罗庚13.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 ——李大钊14.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青年人要努力学习》二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故事1.王阳明的心学读书法则现代人读书是为了什么?大部分人为了考试或升职,还有人为了消遣娱乐,也有人为了求知,为了做学问。然而,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幼年读私塾时,曾问老师:“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老师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却认为人生的终极价值应是读书做圣贤。他提出的读书做圣贤,可以说超越了上面任何一个目的。王阳明读书讲究四点:背诵经典、以无心之心读书、养不动心、发明本心。这四点对应了读书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背诵阶段,这一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一定要背诵经典,将重要的经典默记于心;第二阶段是用心揣摩,争取将看到的内容全部理解;第三阶段是自得于心,“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这句话就是说:学习贵在内心的体验,若是所学有违于自己的内心,即便是孔子的学说,也不敢认为是正确的,更何况那些不及孔子的人的学说呢。读书的目的是丰盈自己的精神与内心。如果我们读书后,不能发现内心、明辨是非、懂得道理,那么我们将无法丰盈精神与内心,更不用说提高自己了。2.邹韬奋现代著名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读书时总是先浏览一遍;对其中比较喜欢的,便在题目上标上记号,再看第二遍;非常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反复地看。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底层最大,是广泛浏览的,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邹韬奋把这种读书方法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宝塔式读书法是在阅读时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在读的过程中选优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费时间。3.毛姆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4.西汉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应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最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5.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十分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先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一天晚上,匡衡都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之后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6.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侯宝林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晨着太雪,一连 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二部 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7.为读书锯一床腿半尺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闻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8.与命运抗争的轮椅青年人工智能博士——李麟青。1987年生的李麟青年仅一岁时被确诊为脑瘫,辗转多家医院,病情却不见好转,不仅无法站立和行走,双手也只有三根手指能比较正常的运动。 可喜的是,他的智力没有受到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拼命咬牙坚持着艰难的求学之路。身体的障碍给他带来了诸多困难,普通小孩儿很容易做到的事儿,对他来说却要费好大的劲儿。他的手不如正常人灵活,书写上也有一些障碍,全靠一遍遍反复练习才写好字。因不能行走,他由妈妈抱着上学,同学抱着去厕所,老是背着去考场。就这样,他克服重重困难,不懈求学 20载,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苏州大学博士,并顺利毕业,成为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残障学生。 特殊的人生经历让李麟青成为一个坚韧而柔软的人,不仅与帮助过他的人心怀感恩,也常由己及人,对许多残障人士充满同理心。就读博士期间,他认为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与父母,同学一道,先后游历了 20多个国家。旅行中,他发现国内的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尽管建设了很多,但残障人士的出行仍是一个苦难问题,很多残疾人不敢出门,要扫平障碍,改变这一切,李麟青暗下决心。 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的他开始创业研发无障碍地图。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苏州市全景模式的无障碍地图问世。这一成果极大地方便了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出行。从受人帮助到帮助他人,用自己所学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李博士做到了。毕业时,李麟青总结自己的过往说:“如果被命运偷袭,最好的反击就是逆袭。”素材应用点拨: 李麟青跨越重重困难,积极求学的经历,非常适合逆境,自立自强,刻苦学习,开拓创新,为梦想而奋斗等主题的作文。 而毕业后创业为残疾人开发无障碍地图的事迹,则十分贴合家国情怀,青年担当奉献,小我与大我等主题,我们可以因主题的不同选择应用素材的角度。9.黄国平——从山沟穷小子到网红博士,实现成功逆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凭借论文致谢走红网络。 在文中,他回顾了自己从小山沟一路苦读直到走进中科院的故事,笔触真诚感人,经历尤其励志,坦言自己许多次因现实的压力快扛不下去了,却咬紧牙关坚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的信念。这份感人的致谢文也受到了黄国平母校的点赞。“ 继承前人业,开辟新征途”“求实向上”都是母校对他的高度评价。六月,黄国平因回母校演讲分享人生感悟而在此刷屏。演讲中,他首先强调年轻人要为了目标义无反顾坚持做命运的博弈者,哪怕在狂风暴雨中跌跌撞撞也要前行。 对于不少年轻人走出校园,迈出社会而产生的迷茫和焦虑,黄博士提出了做人应守中恕之道,常怀感恩之心,面对苦难,应忠于自己的内心,宽恕世间的不如意,不要把他人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尽力多给别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人生这场关于自己的路上认真修行。只有认真活一次,奉献精彩的人生演出,才对得住这一生。素材应用点拨:“遇百折而不挠,遇万难而不屈”,可以说是黄国平博士的人生写照。黄博士早年经历的生活之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走过这一路的坎坷后,他却难得地保持着对世界与生命的热爱与坦然。 他的故事适用于逆境自强,人生价值,执着,坚定,拼搏,坦然面对等作文主题。三 素材运用示例话题 1:热爱阅读1.可用素材①黑塞的阅读②马克思的阅读③王佐良的阅读2.运用实例一杯香茗,一抹阳光,或在房间案头,或在图书馆里,闲暇时,彷徨时,求索时……只要你愿意,阅读就可以陪伴在你的身边,丰富你,激励你,悦你心灵,助你成长。这大概就是那么多大家痴迷于阅读的原因吧。黑塞在祖父的藏书里读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后,慢慢走上了文学之路;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完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后,写就《资本论》;从“公书林”到包德林图书馆,王佐良靠着阅读走过最灰暗的岁月,也成为一代翻译大家。阅读,就是拥有这样巨大的能量,快快放下你手中的游戏,停止你无聊的抱怨,捧起一本好书吧,不必在图书馆,不必是午后,无论何时,不拘何处,让它填充你荒芜的心灵,为你装点出多彩的人生。话题 2: 坚持己见1.可用素材①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韩愈《幽兰操》②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尼采③韩愈招收后学,倡导古文运动。2.运用实例“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人活于世,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当然也就不必逼迫自己去迎合所有人,只要自己是正确的,众议汹涌,于我何伤。当然,有时坚持己见是有风险的,就像韩愈,在人人以从师为耻的时代抗颜为师,在骈文大行其道时,力倡古文,需要怎样的勇气?所以就连苏轼这样的大才也要忍不住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坚持己见是不容易的,但正如尼采所说: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你愿意自己人生的主宰者,还是愿为他人的附庸呢?话题 3: 灵活与僵化1.可用素材① 八股取士②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③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2.运用实例现实的世界千变万化,我们从中探求规律,积累经验,以求能应对种种问题,但我们过度相信这些所谓的经验,思维更不能僵化,要根据实际做灵活变通。俗语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将经验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果射箭不看靶子,弹琴不管听众,自顾自地做起来,结果恐怕是要白忙一场。比如明代的八股取士,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怎么想,一律一个框框一个调,仿佛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一般,这样的文章哪还有什么生气,哪还有什么思想?这样的制度哪里还能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人才?话题 4:专注1.可用素材① 孔子学琴于师襄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③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④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2.片段运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中,我们需要一种专注的精神,否则不但难有所成,还可能形成拖拉散漫的坏毛病。就比如读书吧,有的人东翻翻西看看,似乎什么也看了,又似乎什么收获都没有,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专注让人受益良多,蚯蚓因为专注,所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而我们一旦有了专注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不畏惧,有了专注的精神,再高的山,也敢于挑战。孔子学琴于师襄,即使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仍专注地探寻曲中的境界,直到真正体会了它的内涵。孔子能成为后人仰望的先贤,“其皆出于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