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选择题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房玄龄2.如表所示,反映的史实是( )起止时间 755年至763年叛军指挥官 安禄山、史思明等结果 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影响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A.安史之乱 B.八王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3.“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 D.五代十国4.“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这一典故说的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5.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A.提高了武将的地位和权力B.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C.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D.造就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6.唐太宗时期,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她是( )A.太平公主 B.金城公主 C.王昭君 D.文成公主7.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①司母戊鼎 ②曲辕犁 ③筒车 ④地动仪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8.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9.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A.释迦牟尼 B.鉴真 C.玄奘 D.陆羽10.“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运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渊之盟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金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11.“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此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 )A.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C.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D.火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12.《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A.净化官场风气 B.强化封建皇权C.监视官员百姓 D.控制国家兵权13.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崇祯)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 )A.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全城 B.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C.吴三桂引清入关攻入北京 D.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沈阳14.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力的象征,是世界奇迹之一。明代万里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B.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C.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D.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15.为了加强对右图①处所代表区域的有效管辖,清政府在此设立了( )A.按察使司 B.西域都护 C.宣政院 D.伊犁将军16.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控制军队 B.强化皇权C.钳制思想 D.改革科举17.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政府( )A.废除行中书省 B.实行八股取士C.设立锦衣卫 D.设立军机处18.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19.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这部“巨著”是( )A.《伤寒杂病论》 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20.《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是(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汤显祖21、写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豪迈诗句的明朝著名爱国将领是( )A.郑和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康熙22.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开始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我国也开始了反侵略斗争。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郑和下西洋 B.设置驻藏大臣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23.以下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时对某目内容的整理,该目的标题应该是( )A.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B.清朝巩固西北边疆C.清朝对台湾的治理D.清朝对全国的统治24.历史上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是A.《尼布楚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25.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时代,面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闭关锁国 D.对外开放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开皇十七年(597年),“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1)材料一说明隋文帝时期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京杭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但唯独京杭大运河至今仍然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2)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请说明大运河的开凿与材料一的关系。材料三 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人才,提倡节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开元年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3)材料三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盛世景象的表现有哪些?(4)唐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27.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这是谁给荷兰总督揆一的招降书?(2)他为什么说台湾一直属于中国?试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3)1684年,清政府为加强台湾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隶属哪个省?它的设置有何意义? 28.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材料二 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重大举措。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明高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材料四 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汤因比《历史研究》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套制度的“僵死的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1)宋代科学技术得到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其发明者是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何时完成南移的?材料二 这些货币用同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2)材料二所描绘的是北宋时发行的纸币,它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在我国什么地区出现?(3)随着纸币的出现,宋代经济异常繁荣,人们的生活随之也发生新变化,请举一例宋代都市生活的新变化。答案1-5BADAA 6DDDCD 11-15ABBAD 16-20BBCCB 21-25CCAAC26、(1)社会经济繁荣。(意思相近即可)(2)隋炀帝;隋文帝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大运河的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意思相近即可)(3)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任意选两点即可)(4)统治者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农业生产;要戒奢从简,倡导节俭等。(围绕共同的原因任意写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7、(1)郑成功。(2)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天的台湾)、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今台湾);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台湾府,福建省。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8、(1)进士科的创立。自主报名,择优录取。(2)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设立殿试和武举;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和统治阶级的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起到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任答一位即可)(4)八股文。禁锢了人民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29、(1)毕昇;南宋。(2)“交子”;四川。(3)瓦子和勾栏的出现;或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出现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