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2025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经典例题集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2025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经典例题集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1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2025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粹例题详析集【配套新教材】
课标要求
1.学生需要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包括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2.学生需要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这包括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和途径,并能够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提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3.学生需要了解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包括分析区域间经济联系和合作的方式,探讨如何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4.学生需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具体的区域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学生需要具备对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色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特点,学生能够认识到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综合思维。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在区域发展的分析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得出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3.地理实践力。学生需要具备在地理实践中观察、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实地考察、调研等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地协调观。在面对区域发展问题时,学生需要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寻求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路径。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拥有多样化的气候和地形。该地区传统民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气候条件。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是云南的传统民居,即由三间两层组成的建筑单元和一堵照壁围成的建筑空间,中间围成一个大天井,并在庭院中种上各式各样的植物。这一民居展现了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建筑特色。完成下面小题。
1.该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中“照壁”在古代社会的主要功能是( )
A.防风保温 B.保护隐私 C.结构支撑 D.装饰美化
2.在该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的布局中,对云南多雨气候适应性的设计最可能是( )
A.宽敞的庭院 B.密闭的房间 C.低矮的屋顶 D.宽大的屋檐
3.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推测该传统民居在材料选择上主要考虑的是( )
A.易于加工 B.美观大方 C.防腐耐用 D.成本低廉
1.答案:B
解析:“三坊一照壁”中的“照壁”位于庭院入口处,可以阻挡外部视线,避免外人直视庭院或室内,防止住户的隐私泄露,保障庭院内住户生活的私密性,B正确;照壁与相邻的房屋还有一段距离,且照壁并不封闭,防风阻热的效果差,A错误;照壁与相邻的房屋并不直接相连,不能起到支撑的作用,C错误;“照壁”的主要功能与装饰美化无关,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宽大的屋檐是“三坊一照壁”对多雨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部分,可以有效防止雨水直接溅入房屋内部,同时也为居住者在雨天提供了一定的户外活动空间,D正确;宽敞的庭院、密闭的房间、低矮的屋顶的设计与云南多雨的气候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3.答案:C
解析:在云南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传统民居在材料选择上主要考虑的是防腐耐用。由于高湿度环境会对建筑材料产生较大的腐蚀风险,选择能够抵抗湿度和腐蚀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C正确;房屋建筑首要考虑因素是经久耐用,所以在建筑材料选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至于易于加工、美观大方、成本低廉的重要性均不如经久耐用重要,ABD错误。故选C。
近年来,我国部分特大城市把新城规划建设作为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新域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如图示意2021年北京、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分布统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根据材料信息甄别,与上海川比,北京各新城( )
A.规划建设的面积较小 B.对中心城区就业依赖较强
C.就业人口的数量较少 D.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为落后
5.上海市发展五个新城的主要目的( )
A.推动新城的经济发展 B.留出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
C.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D.疏解中心城区的城市职能
6.为提升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应侧重( )
A.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 B.改善新城人居环境
C.根据高新城的行政等级 D.发展新城优势产业
4.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上海相比,北京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中心城区占比较高,说明北京各新城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高,B正确。规划建设的面积、就业人口的数量、与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为落后无信息呈现,ACD错误。故选B。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我国部分特大城市把新城规划建设作为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新域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上海地域面积有限,上海市发展五个新城的主要目的疏解中心城区的城市职能,D正确;推动新城的经济发展留出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新城建设的主要目的,ABC错误;故选D。
6.答案:D
解析:经济活力是城市辐射作用的原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因此提升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需要培育新城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促进经济发展,D正确。人口分布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不是主要方向,A错误。改善新城人居环境,对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影响较小,B错误。一般而言,不能随意提高新城行政等级,C错误。故选D。
飞地经济是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行政地区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陕西省安康市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因此全境91.9%的地区被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与城镇化开发。近年来,面对迫切发展需求,他们创新思路,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释放出了生态红利。下表为安康高新区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飞出地 飞入地
分布 强限制开发区如:宁陕、紫阳、镇坪、岚皋、白河等 重点开发地区如汉滨区、恒口、高新区
职责 落实建设用地诉求指标 落实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特色资源供给 招商引资 落实园区建设用地报批、征迁及规划制定落实吸引企业入驻园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工生产管理园区涉及的教育、民政、劳务等社会事务
利益分配 前5年在飞地园区的固定投资、重点项目、工业增值等考核指标全部计入飞出地;五年后按7(飞出地);3(飞入地)比例分享发展成果。 仅在飞入地进驻五年后按7(飞出地):3(飞入地)比例分享发展成果。
7.根据以上材料,推测促使上述地区成为飞出地的最主要原因( )
A.生物资源丰富 B.水资源丰富
C.产业发展空间受限 D.基础设施不足
8.飞地园区发展初期,吸引各县区企业进驻的主要原因有( )
①项目资源众多
②土地空间充足
③政策优惠力度大
④产业协作条件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关于飞地经济模式释放了生态红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减少了对飞出地特色资源的开发,进而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减少了飞出地过度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环境破坏,进而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
③企业规模得以扩大,有利于加大对特色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④利益共享使重点生态功能地区的发展诉求得以承载和释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飞出地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被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与城镇化开发,导致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同时生物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应作为飞出地的优势,AB错误,C正确;飞出地被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与城镇化开发,才导致基础设施相对较不足,故基础设施不足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故选C。
8.答案:C
解析:飞地园区发展初期,园区入驻企业较少,土地空间充足,②正确;吸引企业入驻园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较多,力度较大,③正确;新的工业园区,企业入驻少,项目资源较少,基础较薄弱,产业协作条件较差,①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飞地经济模式在飞入地发展工业,减少了对飞出地特色资源的开发,进而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①正确;减少了飞出地过度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环境破坏,进而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②正确;飞出地在飞入地发展工业,延续之前的开发模式,且在飞出地限制开发,故不会加大对特色资源的开发,③错误;飞地经济模式,飞出地与飞入地利益共享使重点生态功能地区的发展诉求得以承载和释放,促进两地的发展,实现双赢,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优化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在其北部和西部山区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下图为京津冀区域简图。
(1)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一些传统产业逐步移出北京市区,简述河北曹妃甸工业区承接北京重化工企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2)结合材料,分析京津冀北部和西部山区成为该区域生态屏障的原因。
(3)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能给河北带来的有利影响。
10.答案:(1)土地广阔,地价低廉;交通条件好,有便捷的陆上运输和海上运输;远离市区,减少对城市的污染和影响,也便于污染物的综合处理;国家政策扶持等。
(2)山地位于京津冀的西北侧,植被覆盖率较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山脉海拔较高,能阻挡风沙,保护农田和城市;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给本区带来较多降水;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3)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增加就业机会;加强与京津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1)北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市区土地资源紧张,而曹妃甸工业区位于沿海郊区地带,是新规划的工业区,土地面积广阔且地价低廉;曹妃甸位于沿海,且周边有铁路经过,海陆运输便利;由于曹妃甸远离城市,能够减少工业发展对于城市的污染和影响;该地区的区域定位为工业区,周边人口和城市分布较少,有利于对污染进行综合集中处理;目前国家正在规划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该地承接北京重化工企业,将会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2)根据材料可知,京津冀地区西侧的太行山、北侧的燕山山脉植被覆盖率较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能够为京津冀地区的河流提供水源补给;由于太行山和燕山海拔较高,能够阻挡西北季风带来的风沙,能够减轻风沙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农田和城市的影响;太行山为南北走向,而燕山为东西走向,能够阻挡东南季风携带的水汽,使京津冀地区形成较多地形雨;太行山和燕山山区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成为众多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3)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带动河北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河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缩短河北产业升级的时间;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河北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技术扩散,同时为京津地区提供资源、劳动力等,因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强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