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2025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粹例题详析集【配套新教材】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在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的潜力,认识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2.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在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开发利用条件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策略。3.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认识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协调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中,学生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提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4.地理实践力: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具备行动能力和品质,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实地考察、调研等活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在决定建设三峡工程之前,专家曾对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过研究:阿斯旺大坝在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益。结合“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首要目标是为下游供水B.三峡工程阻断了长江航运C.阿斯旺工程建设后,尼罗河三角洲发育速度加快D.阿斯旺工程建设后,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2.年径流量比较,三峡工程所在河段远高于阿斯旺工程所在河段的原因是( )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汇处,河流落差大B.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C.阿斯旺工程上游人口稠密,取水量较大D.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3.田纳西河流域最适合布局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导向型 B.廉价劳动力导向型C.技术导向型 D.动力(能源)导向型1.答案:D解析:洪灾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众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A错误;三峡工程建设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有利于长江航运,B错误;阿斯旺工程建设后,拦水拦沙,海岸侵蚀加剧,尼罗河三角洲萎缩,C错误;阿斯旺工程建设后,下游泥沙淤积减少,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D正确。故选D。2.答案:D解析:河流水量的多少取决于补给类型、流域面积等方面。河流落差大小与流量无关,A错误;三峡工程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年径流量大,B错误;阿斯旺工程上游流经东非高原,人口稀少,C错误;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年径流量小,D正确。故选D。3.答案:D解析:田纳西河流域降水多,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流域内实行了水能的梯级开发,能提供充足、廉价的电力,最适合布局电力消耗量大的动力导向型工业,D正确。田纳西河的市场、技术与美国大城市相比,没有优势,劳动力价格不如发展中国家有优势,ABC错误。故选D。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其发展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①环境污染②资源枯竭③水源短缺④就业困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5.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正确的是( )A.工业停产,全力发展种植业B.禁止开采自然资源,寻找绿色替代能源C.招商引资,进一步推动资源开发D.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6.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B.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D.需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4.答案:C解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的开发及其相关产业的前期发展,一般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污染;资源枯竭后相关工业减产甚至倒闭,就业机会减少,造成当地就业困难;水源是否短缺不能确定,排除③。故选C。5.答案:D解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多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企业,因而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是其未来发展方向,D正确。工业停产,全力发展种植业会导致经济倒退,降低生活水平,不利于经济可持续,排除A。禁止开采自然资源不现实,可以适当开采,排除B。进一步推动资源开发会加剧破坏,排除C。故选D。6.答案:D解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如果产业调整比较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GDP未必一定会下降,排除A。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关键是看其新的经济增长依靠什么产业,有的可以依靠高效现代农业,如辽宁阜新,第一产业就可能上升;有的依靠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可能上升,有的依靠发展各类制造业,第二产业可能上升,排除B。如果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好,打造新的优势产业,人口不一定流向其他城市和郊区,甚至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排除C。已有资源面临枯竭,城市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D正确。故选D。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城市群,同时也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完成下面小题。7.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 )A.矿产资源 B.城市面积 C.交通条件 D.地理位置8.下列关于“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轴”是指京沪铁路B.“两翼”中的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C.“三极”是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D.“多点”指发挥三大城市群地级市支撑作用9.长江黄金水道是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依托,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水量大,水位变化小 B.上游资源丰富C.宜宾以下可通航 D.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7.答案:D解析:上海矿产资源短缺,A错误;上海城市面积与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其他大城市的差异不大,且作为城市群中的一级城市,主要影响因素应是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等,而不是城市面积,B错误;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附近,可联系南北,同时上海又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经济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级中心城市,C错误,D正确。故选D。8.答案:C解析:“一轴”指的是长江黄金水道,A错误;“两翼”分别指的是南翼沪(上海)瑞(云南瑞丽)和北翼沪(上海)蓉(成都)南北两大运输通道,B错误;“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C正确:“多点”指的是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而不是城市群中的地级市,D错误。故选C。9.答案:D解析: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宜宾以下可通航,有利于长江航运,但该特点属于自然条件,而不是社会经济条件,AC错误;长江上游资源丰富,依托长江航运可促进上游资源开发,但资源条件属于自然条件,且开发上游资源对于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作用不大,B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依托长江航运水道,可辐射上游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D正确。故选D。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喀什噶尔河流域土地利用率较高,主要种植小麦、棉花、果树等作物,但流域内土壤盐渍化现象十分突出。新疆某大学研究团队对该流域某研究区1970~2019年土壤盐渍化的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下图示意喀什噶尔河研究区域位置及2017年该研究区土壤盐渍化分布。下表示意1970~2019年该研究区不同类型土壤盐渍化面积、比例统计。盐渍化类型 面积(104km2) 比例(%)1970年 2000年 2010年 2017年 2019年 1970年 2000年 2010年 2017年 2019年轻度盐渍化 2.05 1.15 1.23 1.11 1.15 63 35 38 34 35中度盐渍化 0.29 0.09 0.5 0.99 0.98 9 3 15 30 30重度盐渍化 0.31 0.57 1.04 0.47 0.54 9 17 32 15 16极重度盐渍化 0.62 1.47 0.51 0.7 0.6 19 45 15 21 19(1)描述该研究区土壤极重度盐渍化时空分布特征。(2)分析该研究区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原因。(3)请对流域内土壤盐渍化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10.答案:(1)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喀什噶尔河研究区域东北部时间分布:呈波动变化,1970—2000年上升,2000—2010年下降,2010—2017年上升,2017—2019年下降。(2)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灌溉用水量大。(3)改进灌溉技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完善排灌设施。解析:(1)空间分布特征:读图可知,土壤极重盐渍化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东北部地区。时间分布特征:据表可知,该时间段内土壤极重盐渍化呈波动变化,1970—2000年上升,2000年达到最高,2000—2010年下降,2010—2017年上升,2017—2019年下降。(2)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来回答: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自然原因是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随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富集。(3)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引入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进行灌溉,减少大水漫灌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升高;对于已经发生盐碱化的区域,可采用生物改良措施,培育和种植耐旱,耐盐碱作物;完善排灌系统,修建退水通道,如开挖沟渠,将地表或土层中的高盐度余水排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