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继维新运动后近代中国志士在内忧外患下对救亡图存道路的继续探索,也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本课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个子目,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经过、中华民国的建立等基本史实,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学习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对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后续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这为本课讲述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其评价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此外,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初中有所提升,但在史料研读和历史解释方面依旧较为欠缺,需要教师通过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多元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释能力。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阅读教材及史料,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学会运用阶级分析和社会发展理论解释辛亥革命的产生,并运用历史合力论解释辛亥革命的结局。 时空观念:研读《全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布图》《辛亥革命形势图》,从时空角度了解辛亥革命的的形势与经过。 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和《临时约法》条目,归纳《临时约法》的原则和性质;阅读多源史料, 概述并比较前人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形成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历史解释:例举史实,解释说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依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孙中山、秋瑾等革命党人的相关史实,学习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英勇奋斗的精神,知道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五、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图示教学法。 学法:神入理解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习法、图示记忆法。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师资源:多媒体PPT(展示教学内容)、话筒(扩大教师音量)和黑板(书写板书)。 学生资源:教材、学生自评表(课后用于学生的课堂评价)和学习用具(学生笔记记录)。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1.导入新课 【PPT展示】 (图一) (图二) 【讲授】历史其实从未走远,因为人类会以多种方式去铭记历史,而这是过去历史的音韵在当代的回响。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大家知道它们是什么建筑吗?图一为湖北武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图二为广东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它们均是辛亥革命那段已逝的历史在当下实体的凝聚。大家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大都来自于初中所学、影视作品和课外读物,但这些是较为浅层的知识。为何辛亥革命纪念馆会出现在两个地点呢?辛亥革命发生背后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辛亥革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辛亥革命那段艰辛又辉煌的历史。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活动一】识读图片,回答建筑名称。 3分钟2.展开新课 一、革命方兴:谁与之争锋 1.辛亥革命定义阐释 【提问】辛亥革命纪念馆建址与辛亥革命发生地密切关联,那为何在武昌和广州均有辛亥革命纪念馆呢? 【PPT展示】 【讲授】这其实与辛亥革命的定义有关。从PPT中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的定义包含狭义和广义两部分。以狭义来说,辛亥革命发生地为湖北武昌;以广义来说,广州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发生地区。本课教材所指的“辛亥革命”是狭义上的辛亥革命,而更广义上的革命被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顾名思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下面老师所讲的“辛亥革命”与教材一致。 辛亥革命爆发原因 【过渡】在了解辛亥革命“是什么”后,我们还要知道“为什么”,即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PPT展示】 【要求】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第一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补充完整老师提供的时间轴,需注意:时间轴上方为资产阶级革命举措,时间轴下方为清政府改革举措。 【PPT展示】 【讲授】这是老师整理的补充完整的时间轴。从时间轴中可以看出,武昌起义爆发前,存在资产阶级和清政府两种势力争锋相逐的局面。前者意图通过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者意在通过改革,维护封建统治。其中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①清末新政指1901年至1911年清政府为维护统治而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中,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②预备立宪指1906年至1911年间清政府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预备立宪大会、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等。③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由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策划的在广州举行的起义,起义失败,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④皇族内阁中阁员十三人,满族九人,皇族七人,军政大权均被皇室和贵族掌握,故又称“亲贵内阁”。 【提问】依据时间轴和老师所述,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革命党人,面对清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挽救危机的改革措施,你会选择妥协还是继续革命?为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A:我选择妥协,因为清政府是当时的正统,并且已经在采取措施挽救危机了,与革命党人目的一致。 学生B:我选择革命,因为清政府内部已经危机重重了,需要推翻建立新政权。 【讲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历史的学习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政府与革命派采取的措施均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这一点是相同的,且前者拥有统治的合法性,而后者的存在是非法的。清政府披着改革的外衣,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反动统治,而腐朽的清政府已经走到穷途末路,革命已是必然。而似孙中山、邹容、秋瑾等革命志士,在选择的革命道路中奉献一切,乃至生命,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要求】为何老师说清政府已经是穷途末路,革命已是必然呢?请同学们阅读五则材料和教材,联系之前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PPT展示】 【讲授】对历史事件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组织的角度出发,或从事件为什么要发生与为什么能发生,即必要性与可能性入手。在前面我们学到,近代中国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西方列强的入侵,一是中国国民反抗入侵与救亡图存的运动。下图是《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图》。 【PPT展示】 可见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均失败了,材料一表明,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新政立宪运动中清政府反动的本质暴露无遗,唯有资产阶级革命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机,革命的爆发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二表明,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新式人才和军事力量。材料三中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虽然存在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土地革命纲领不彻底的时代与阶级局限性,但其无疑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材料三表明,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带有偶然性。材料四表明,辛亥革命前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这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下面是老师制作的“辛亥革命爆发原因思维导图”。同学们可以依据此加强知识建构与记忆。 【PPT展示】 其中,革命根源和经验教训是为什么要进行辛亥革命,而其他因素是为什么能进行辛亥革命。 二、武昌首义:历史的巨变 【过渡】一系列的历史因素最终导致了辛亥首义——武昌起义的爆发,随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 【讲授】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武汉兵力虚空,革命党人组织新军趁机发动起义,各省趁机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境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PPT展示】 【提问】从《辛亥革命形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方黄色区域属于清政府控制的势力范围,南方粉色区域属革命党人控制的范围,已然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试想:假如你是双方中的一方,你会选择继续战争,还是和谈? 【学生回答】学生A:我会选择和谈。因为当时的革命已经给双方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继续斗争对双方不利。 学生B:我选择战争。因为革命党人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全国,而清政府控制领土大量丧失,双方都不甘心。 【讲授】同学们的考量都有道理,在当时,清政府和革命党人内部均有和谈与继续战争的内部分歧,双方互不让步。而在这时,掌握军队力量的袁世凯成为了双方的中间人,他迫使清帝退位,并顺利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过渡】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中华民国政体形制。 【PPT展示】 【要求】从图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民主”“共和”这两个特征。那么这在《临时约法》的条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概括《临时约法》的原则与性质。 【PPT展示】 【讲授】从材料标红处,我们可以看出,《临时约法》有责任内阁、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和自由平等的原则。老师对它们的具体关系做了如下梳理: 【PPT展示】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PPT展示】 【提问】为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会是如此结局?为何其政权没有落入革命党人手中,反而被代表封建军阀势力的袁世凯窃取?请同学们阅读两则材料,运用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论解释辛亥革命的结果。 【讲授】根据材料一,历史合力理论即历史结果是由多种力量共同作用而导致,往往在意料之外。材料二表明,在辛亥革命前后,存在着三种势力:革命派、立宪派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1)在革命派方面:①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之前连续发动了十次起义;②与改良派论战,在一定范围内宣传了民主革命的思想;③武昌革命党首义并建立了军政府;④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2)在北洋集团方面,①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是清政府内部的实力派;②与革命军达成停战协议,实现和议;③1912年2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逼迫清帝退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④袁世凯赞成共和。(3)在立宪派方面,①保路运动客观上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制造了有利条件;②辛亥革命时立宪派人士以地方士绅、实力派的身份,转而附和革命,宣布各省“独立”,摆脱了清朝中央政府的节制。 由此可见,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历史的走向和进程却不取决于任何个人或集团的意志,一定阶段历史的结局总是各种社会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辛亥革命的结局只有这样解释,才是公允且符合实际的。在革命派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力量角逐过程中,后者占上风,因此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三、辛亥回顾:辉煌与遗憾 【过渡】在完成对历史事件大致经过的学习后,必然要对其进行评价或借鉴,如此,才实现了历史学习的终极价值。 1.辛亥革命的性质 【讲授】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呢?这里涉及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首先,我们应当确定历史事件的性质或地位。其次,以一分为二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客观、辩证看待历史事件。 【PPT展示】 【要求】教材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有这样的描述,“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请同学们例举相关具体史实,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讲授】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有三个判断标准:领导阶级、革命动力或目的、代表的利益。从上述所学可知,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从辛亥革命的史实看,其领导阶级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兴知识分子;从教材对辛亥革命性质的描述和史实中,我们可知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反帝反封建,既进行救亡图存,又进行种族斗争;从其节制资本的措施中可以看出,其代表的不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民族的利益。 2.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渡】在理解了辛亥革命的性质后,我们需要对辛亥革命的意义作全面的评判。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三则材料,从他人对辛亥革意义的不同看法中,你觉得他们的看法哪些是中肯还是偏颇的?各小组展开合作探究,并派代表回答。 【PPT展示】 【讲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这事实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研究领域的传统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看法与解答。材料一极尽叙述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而材料二三呈现的是较为消极的评价。如若从单则材料看,这些评价是有失偏颇的,这便启发我们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老师做了如下的总结: 【PPT展示】 【讲授】同学们可以利用这张图进行知识的记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辛亥革命110年纪念大会》上所说:“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无疑是客观、全面和中肯的。 【活动二】思考武昌和广州两地与辛亥革命的关联。 【活动三】自学教材,补充时间轴。 【活动四】结合时间轴和背景史实,带入历史,思考选择。 【活动五】研读材料、图表,回顾已学,思考辛亥革命爆发原因。 【活动六】读图并结合背景史实,带入历史,分析选择。 【活动七】研读材料,概述《临时约法》的原则和特征。 【活动八】阅读材料,学习历史合力理论,并将其用于分析辛亥革命的结局。 【活动九】阅读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 【活动十】阅读材料,提炼观点,小组合作进行评析,派代表阐述观点。 30分钟3.巩固新知 【PPT展示】 1.革命觉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条船,皇帝是个舵工, 官府是船上的水手, 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一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 另用一拨人,才是硬道理。°这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 【讲授】将百姓比作东家,皇帝、官府比作舵工水手,百姓有更换皇帝和官府的巨大权力,这突出了百姓的权力与地位,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理念,故选B。 【PPT展示】 2.《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讲授】注意题干中的信息“《民报》创刊号”及黄帝像中的相关文字“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宣传三民主义的重要载体。民族主义的含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的主要目的即宣传排满革命,故选B。 【PPT展示】 3.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三权分立原则架构政体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联邦制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讲授】联系史实进行分析,在A项中,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三权分立原则架构政体,这一说法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在B项中,革命成功后建立了共和制,而非联邦制;在C项中,中国并未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在D项中,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的说法过于绝对,袁世凯就没有。故选A。 【活动十一】完成三道选择题,并校对答案,分析自身所学知识薄弱处。 7分钟4.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定义、爆发原因、革命过程和历史评价等内容,重点掌握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这些系统知识使我们深化了对辛亥革命的认知。 孙中山先生有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均失败了,辛亥革命也具有不彻底性,近代中国究竟应该何去何从?革命之路道阻且长,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的。可见,历史是复杂的,但其同样也是曲折前行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近代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又遭遇了什么重大挫折?仁人志士对救亡图存的道路又有何新的探索?这些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活动十二】跟随老师厘清整节课的内容。 2分钟八、板书设计九、课后作业与资源推荐【PPT展示】 1.课后作业(二选一) 作业一: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条款,说明其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200字左右) 作业二:查找相关资料,谈谈孙中山走上反清革命道路的原因。 2.书籍(选读) 吴玉章:《辛亥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美]林百克:《孙逸仙传记》,徐植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影视资源 电视剧《走向共和》、电影《辛亥革命》、纪录片《辛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