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二、题解“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三、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第一段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⑤于至善⑥。1.文本注释大学之道①: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亲民4:亲近爱抚民众。明②):动词,彰明。止⑤:到、至。明德③:美好的德行。至善⑥: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参考译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而后能得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钰媄 锖吊ヘ锅癩罽螟榷鱿齷淅缶觴儥百嵬堽蔪捍颅⑦矣。1.文本注释知止①: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定②:(志向)坚定不移。静③:心不妄动。安④:性情安和。虑⑤:思虑精详。得⑥:处事合宜。道⑦: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2.参考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安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利,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术,每件事都有终结和开端,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第二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1.文本注释齐其家①: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②: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③:获得知识。格物4):推究事物的原理。2.参考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为本④。1.文本注释知至①: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庶人②:指平民百姓。壹是③:一概,一律。本④:本源、根本。2.参考译文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内心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3.丰旨点晴《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已以安百姓”,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题。三纲「止于至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明明德亲民格物→致知→齐家→治国→修身→诚意→正心→平天下4.文言梳理(1)古今异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义:两种含义。①博学;②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2)特殊句式①在止于至善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即“在于至善止”)(状语后置句,即“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小结《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当我们了解了修心的道理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自己和他人明心见性达到一种极致的程度,实现“止于至善”的理念呢?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说,要实现止于至善的理念,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必须修身,而要达到修身的前提,我们需要正其心,而要达到正其心的关键就是要诚其意。这里的心正与我们通常所讲的心正是有差别的,一般人认为心正是说这个人很正直、刚直不阿。大学、中庸提到的心正包含了内心正直,但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广。心正指的是内心安详、中正,外部表现为睿智和融通,如果仅仅用刚直不阿等来形容心正就偏颇了,因为刚直不阿的人在内心上仍然有很多地方是大学、中庸所说的不正的情形,或者通俗地说他们内心还有很多的冲突,所以外部表现为执着、孤傲、刚烈等。刚直不阿的人常常因为不得志而内心痛苦,其中的一些人会选择逃避现实而隐居,这是不适应现实社会的表现;心正的圣人也可能会去隐居,但是他们内心并不痛苦,对他们来说隐居是对时局的正确判断而做出的明智之举。刚直不阿的人隐居以后一般是不会出山的,因为心不正的原因,过去痛苦不堪的感受并没有消失;而得道的圣人一般在时局变化后会出山的,因为心正所以内心没有痛苦,而且“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责任让圣人不请自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