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暑期七升八作业: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1.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湖中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B.人走近穿衣镜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像变大C.能看清黑板上的粉笔字,是由于发生了漫反射D.阳光透过树丛在地面形成亮斑,是折射现象2. 医生用听诊器是因为( )A.听诊器能将心脏搏动和呼吸的声音增强,帮助诊断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音色发生变化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3. 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涉及到的光学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A.空中的明月是光源 B.杯中的人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地上的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月光能照射到人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4. 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B.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D.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5. 某居民在自己临街的住房窗户上安装双层真空玻璃,其目的是( )A.防止光污染 B.隔热效果好 C.抗震性能好 D.防止噪声污染6. 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B.上衣、裙子都呈红色C.上衣呈白色,裙子呈蓝色 D.上衣、裙子都呈黑色7.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商场中,经过挑选.自己感到满意的衣服.回家后却发现衣服的色彩发生了变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衣服染料的质量有问题。 B.商场和家中环境湿度不同。C.商场和家中的环境温度不同 D.商场和家中的照明用的光源不同。8. 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 )A.将延后 B.将提前 C.不变 D.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9. 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A.是凸透镜,焦距为20cm 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C.是凹透镜,焦距为20cm 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10.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11.绘制图形是科学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下列图形绘制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像 B.光的反射C.凹透镜折射 D.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12.一束光线斜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上,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20°,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恰好垂直,则入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是( )A.20°、20° B.20°、70° C.70°、20° D.70°、70°13.以平面镜MO和NO为两个侧面的一个黑盒子里有一个点光源S,黑盒子的另一侧面EN上开有一个小孔P,如图所示.一位观察者在盒外沿与EN平行的方向走过时,通过P孔能几次被S所发出的光照射到( )A.1次 B.2次 C.3次 D.4次14.如图,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向左移动2f,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A.一直变小 B.先变大后变小C.一直变大 D.先变小后变大 二、填空题15.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 镜,对太阳光有 作用,容易引发火灾。16.成语“杯弓蛇影”和“如影随形”中的“影”与我们所学的光学知识有关,前者是由_______形成的,后者是由_______形成的。17.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漂浮着一个正方体的木块,水面以下的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以上的部分要大一些,这是因为烧杯和水起到了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的放大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________视眼镜用的就是这种透镜(选填“近”或“远”)。18.七年级李刚同学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不清黑板,正常看书看得清”。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告诉他已患上了某种屈光不正的疾病,并给他画了一幅图(如图所示)来说明情况。请回答:(1)正常人的眼睛眺望远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_________(填“薄”或“厚”),晶状体会受____________的调节,使像落在视网膜上。(2)若要使他能在正常情况下看清黑板,你认为应使用____________来矫正(填“凹透镜” 或“凸透镜”)。此类眼镜可以对光线起___________作用。(3)李刚去眼镜店配眼镜,商家采用了如图方法给她检查视力,请根据图中的数据找出正确选项__________A.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1mB.视力表的像距离李刚4.6mC.李刚距离她的像5mD.李刚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2.1m19.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2)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________(选填“大”或“小”)(3)当把物体放到距凸透镜8cm处时,光屏上_________得到一个清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三、实验探究题20.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4)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A.凸透镜 B.凹透镜(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________。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2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① ;② 。四、综合题22.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睛,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张老师的眼睛属于__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睛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远视。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____(填“A”或“B”)区看远处同学,再也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23.如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1)你认为本实验小明应选择较__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2)在玻璃板前面放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关系。(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4)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前5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A与B的间距为________cm。24.一束光线AO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1)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OB;(2)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OC的大致方向。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C D D A D A B C题号 11 12 13 14答案 C C D A二、填空题15.凸透 会聚16.(1).光的反射 (2).光的直线传播17. 凸 虚 远18.(1)薄 睫状肌(2)凹透镜 发散(3)B19.(1)_____10___(2)___大________(3)______不能__________三、实验探究题20.(1)10 (2)同一高度 (3)照相机 (4)B (5)放大 (6)D21.① 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② 判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四、综合题22.远视眼 A23.(1).薄(2).大小(3).不能(4).1624.解:图中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故入射角为90°-30°=6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为60°。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完成光路,如下图所示: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AGE第 2 页,共 5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