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认知闭合圈”导写及范文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认知闭合圈”导写及范文展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认知闭合圈”导写及范文展
作文原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如果你多次在网上浏览某类材料,大数据就会不断精准推送同类内容,贴心、便捷。
人们通常喜欢跟与自己认知相似的人交往,相似带来熟悉,带来安全感,所谓“志同道合”“趣味相投”,舒服、自在。
但也有人认为,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认知的闭合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命题意图和材料解读
该命题聚焦“认知闭合”问题,不回避当下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审视时代问题和自身的成长,既立足于考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又引导考生去审视自身与他人以及时代的关系,思维含量十足。
命题材料有三段话,考生在审题时需要进行审慎分析,第一段文字说的是网络大数据精准推送让人感觉贴心和便捷,第二段说的是人们喜欢与认知相似的人交往,这会让人舒服和自在,两段材料放在一起,从生活现象与人际交往两个角度揭示当今时代生活便捷、令人自在的一面。但第三段引出他人观点以及“认知闭合”这一核心概念,与前两段形成反差,启发考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去审视和反思当今时代的另一面,这给命题增加了思辨色彩,也给考生留足了思辨的空间。
考生需要描述这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便捷,以及所谓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带给人的舒适感、确定性和安全感,这就是被心理学家称为“认知闭合需求”。毋庸讳言,认知闭合需求作为人的需求之一,无可厚非。
但若长此以往,我们该警惕“认知闭合圈”的形成,需要深入洞察其背后的可能带来的其他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警惕。
一是“信息茧房”。这个著名概念来自哈佛大学桑斯坦教授,他认为,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如今,随着大数据兴起,算法越来越高级,可以帮你轻易过滤掉不熟悉、不认同、不喜欢的内容。你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你学到的永远都是你认同的观点,你听到的永远都是你想听的声音。这会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你从此,丧失了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也离世界的真相,越来越遥远。”
二是“相似定律”。相似定律是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指出人们倾向于与那些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和吸引力。这一定律在社交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研究和验证,并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但这种交往也容易让人不自觉地陷入认知闭合圈,可能导致认知偏颇。
三是“认知闭合”。人们在当时未知、不确定的环境下,面对模糊不清的问题时,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以摆脱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这种认知闭合需求一方面能带给我们确定感和安全感,但我们往往也会因为认知闭合,形成简单化、易得性和封闭性的偷懒心理,拒绝接受新信息、抗拒改变。正如经济学家克劳斯·施瓦布等著的《后疫情时代:大重构》一书所说,“认知闭合往往伴随着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人们倾向于选择简单的解决方案,这很容易滋生阴谋论,也为谣言、假新闻、不实消息和其他有害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其后果,从个体言之,会禁锢人的认知,导致认知偏颇;从社会、国家和时代言之,则会阻碍社会进步,文明发展。
考生能否结合材料,紧紧围绕“认知闭合”这一核心概念,对认知闭合需求的两面性进行辩证分析,进而指出我们如何避免认知闭合的弊端,是作文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优秀范文展示
01
摆脱圈之桎梏 具备独立意识
大数据的便捷与贴心给全人类的生活提供程序化的服务,无论是百度搜索引擎或是抖音短视频,都能让我们轻而易举接触想接触的围层,遇到我们想遇到的人与事,不知不觉没入闭合圈之中。我认为,大数据下的我们须摆脱圈之桎梏,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
闭合圈的形成是个人主观与大数据共同形成的产物。人的惰性趋使进入属于自我的舒适圈,在大数据的精密计算和精准推动之下使圈之壁垒愈发坚固,形成一种“夏虫不语冰,井蛙不语海”的闭塞环路。
传播学家波兹曼曾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恶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当我们陷入大数据的掌控之中,逐渐地在重复的内容里失去了理性而辩证的思考,在媒介的引导下遗失了灵感的微光。在自我世界里成为大数据中一枚棋子。我们在闭合圆中亦步亦趋,全然不了解世界的五彩缤纷。试问:这是我们所渴求的便捷与贴心吗?待到堕入闭合圈后才出现大数据的隐性危害与影响,后知后觉,倒不如先发制人,明晰其中的利害关系。
摆脱圈之桎梏,需要具备破圈的意识与能力,即具备自我思考的独立意识及克服自我懈怠和惰性的勇气与毅力。
具备独立意识,拥有辩证思考的能力,方能窥见壁垒,单一的思维体系使得同一闭合圈中得出结论一致。因此,我们更应有意识地去海纳各类信息,摆脱大数据对我们的思维控制全方面、多角度去独立思考,得出自我选择,成为超脱于圈层之外之人;感知自我的存在价值,同时厘清接触社会以及世界的渠道,在与他人沟通中重拾自我,离开圈层的约束。
克服自我懈怠,拥有破圈的勇气是能够摆脱束缚的关键之钥,也是具备自我独立意识不可偏移的航向。我们需要以矢志不渝的精神,奋勇努力去完善自我成长,具备独立人格,离开自我闭合圈,摒弃茧房,才能不被大数据以及生活中的各类圈层波及影响。
不仅仅是数据上的信息封闭圈,或是生活中的交友圈等,都需要具备自我独立意识,从而在生活中追寻自我位置与价值,而免于闭合圈的约束与限制!
02
破圈——突破茧房迎新生
信息泥沙俱下,为求取悦人们,大数据推崇同类内容,出现“信息茧房”;人际关系复杂,为保护自我,我们倾向于同类相吸,出现“人际茧房”。各类茧房的出现都有一定原因和目的,但我们应知封闭的茧房化不出蝶,唯有破圈——突破茧房迎新生。
茧房是一种闭合圈,它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而是渺小生物近乎于乐观的一种自我胜利;它不是一个绝佳的壁垒、围墙,却是一个极粗陋的自我保护的障眼法,认识了闭合圈所带的同质化,破圈横空出世,它才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带来新信息“哺育”人,是新世界的大门。
看早期近代中国固步自封的“天朝上国,无其不有”的认识闭合,想用闭关锁国来围护自己最终被夷人打败,而魏源等人以一招“施夷长夷以制夷”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意识和行为成功破圈。他们成功的突破茧房不仅提高了自我认知,还警醒了沉睡的思想和斗志,使中国摆脱执念向现代化发展。
再看今朝,沈从文离开文学领域着手古代服饰研究,其服饰著作又成其文学写作外的一大经典,北大学生宋玺离开校园服兵役 ,成功守航亚丁湾……他们是破圈的典范,不囿于舒适圈,不止于成就,享受破圈的美好与新生来充盈本就丰富的人生。
揆诸当下,本应是充满创见的青年人却一个个争做套在袋子里的别里科夫,囿于同质化的浅薄思想无法自拔。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敢于突破茧房的人,天空的星月再耀眼也只看到茧房的一隅会怎样?何以改变?作家撒切斯尔特给出答案:在我积极吸取新思想,携上破圈的勇剑光把茧房挑破去看新世界;也许一开始接受会很困难,但新思想总会带给你认识的好奇和热情,你需要做的就是认清知识盲区,打开它,让它充盈新的思想。
当然,世界是包容统一的,人有时活在一个圈子中来稍作休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稍作休闲也会带来对新知识的渴望,这取决于你对这个世界和另外世界的认知。
台大椰林大道上有一口钟,天只响二十一下,只因傅斯年校长说每天要用三个小时来思考。这三个小时足够我们用来体悟破圈,静下心沉下意来思“有如扶乘初日升”的我们突破茧房迎新生!
03
认知:不囿一隅,方可行远
君可知,“大数据杀熟”会使老会员的机票价格高于新人?
君可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同样适用于认知的长短?
囿于熟悉的安全感会成为井底之蛙,乐于享用贴心的精准“投喂”会忘记远方的世界。
认知,只有不困于数据圈,不限于“朋友圈”,才可纵展眼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喜欢与和自己认知相似的人交往而获得安全感,这是人际交往的常见模式。趣味相投,惺惺相惜,人常说“知音难觅”就是对相知相识之人的期许。司马青衫遇琵琶女而泪粘襟,苏子泛舟赤壁闻箫声而正襟坐,当某地某地某人触动了心灵的那根神经,“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灵魂相通便带来了熟悉的安全感,会使人“但愿长醉不愿醒”。
但,熟悉是一个过程,认知是一个累积。“相逢何必曾相识”便是强调了认知的变化。没有生来就熟悉的人际关系,没有送上门的志同道合,只有打开认知的大门,才能“欣欣然张开眼”,看到更多的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三月春风暖融,兰亭以曲水流觞带来群贤诗文,上有古稀,下有童雅,是熟悉的同道之人,但也是陌生的思想碰撞。若是都追求同死生轻去就,又怎会有王羲之的“一死生为虚涎,齐彭殇为妄作”的发聩之问?魏晋风流,清淡成风,若都囿于那一隅天地,便没有了俯仰天地的胸襟,没有了清流赋诗的畅达。
走出自己的世界,方可走近更多的人。不断探索陌生世界,不断打开认知窗子,知识的无限打大才可以带来认知的无限延伸。
人的成长在于认知的不断加深,人生意义的拓展在于认知的不断探索,社会的发展在于人类认知的不断发现。在人人皆可创造的当下,我们又岂能困于熟悉的认知里,安享推送来的信息?
要用明辨是非的眼睛,自己选择认知的内容。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才能分清鱼翅与“鸦片”;不徘徊,不逃避,才能跨击深宅大院,接受生活赋予的挑战。
要用但问耕耘的热忱,主动拓展认知的领域。山不过来我过去的思维变换是转变认知的前提,莫问收获但管耕耘的热情是认知发展的保障。以一分光,发一分热,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
认知有多深,世界就有多广。
心即使在沟渠,眼也必须向远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