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大意;品读课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受三峡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研读课文,领会精炼、生动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教学重难点研读课文,领会精炼、生动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交流法;圈点勾画法。课程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自古以来,三峡的景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动人的诗篇,那么,当郦道元“遇到”三峡时,又留下了怎样的一段佳话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朗读,读出情感1.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展示一下朗读,并请一位同学点评。2.纠正字音。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夏水襄陵 (xiāng)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 (tuān) 绝巘 (yǎn) 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哀转久绝(zhuǎn) 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3.读好节奏(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 (4)或/王命/急宣(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请大家大声朗读,读准字音与节奏。再读,梳理大意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每人翻译一段文字,其他三名同学指正。小组内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预设:或王命急宣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林寒涧肃既然没有问题了,那我来考一考大家。预设:重点句子的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林寒涧肃。现在我们来创新一下朗读方式,请男生来大声齐读1 2段,女生齐读3 4段。品读,赏析美景为何让大家这样读课文呢?明确:1 2段:写得比较高昂,3 4段写得比较柔软。就如同人的性格一样,看来三峡的景物也是有性格的。三峡的景物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用如下的句式来交流:(美在何处)明确:我从 读出了三峡山(水) 特点,因为我认为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高峻(雄伟 绵延)夏水: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放(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清幽(秀丽)秋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凄凉3.《三峡》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总分先总写三峡的地势绵长、高峻,再分别写夏水,春冬之时和秋天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研读,学习写法刚刚我们品读了三峡美景的特点,作者郦道元是如何来写三峡美景的,或者他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三峡美景的呢?明确:第1 2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了山的高峻;“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不是直接写水流速度快,而是通过其他事物来侧面烘托表现水流的湍急。可见郦道元描写三峡山水的特点时,不仅运用了正面描写,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第3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从色彩上突出了春冬之时的特点。第4段:“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动衬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可见,《三峡》这篇写景文在语言上是非常有讲究的。2.“语言是情感的外衣”,请同学们在字里行间找一找,看看郦道元对三峡究竟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良多趣味”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自古文人就具有山水情结,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寄托于山水之间,并用精妙的语言来表达。一个“良多”足以见得作者对三峡是多么的热爱。3.本文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如醉如染的三峡,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这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你们还想用自己的方式赞美三峡吗?你们想赞美祖国其他的大好河山吗?那就请你们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要求 :1. 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 ;2. 抓住景物特征 ;3. 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色彩、以动衬静);4. 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七、板书设计《三峡》 郦道元 总 山:高峻 夏水:奔放 分 春冬之时:清幽 色彩 秋:凄凉 以动衬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