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文章内容。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原因。【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原因。【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朗读对照译文(男生读原文,女生读译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二、民主导学1.整体感知课文。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抢答。(1)文章的体裁(山水游记)(2)游哪里?(小石潭)(3)哪些人去游?(柳宗元、吴武陵、龚古、柳宗玄、崔恕己、崔奉壹)其中前4人主游,后两人是随从)(4)一路上看到些什么?竹林、潭水、潭底、潭岸、青树、翠蔓、游鱼、溪流、溪岸、周围的环境。(5)作者的游踪:石潭全貌、潭中游鱼、溪流溪岸、周围环境。(6)文章的写作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全貌,面 点 ,由近及远,最后离开。2.组织学生阅读、理解第一段: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闻水声,如鸣珮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底: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边:青树翠蔓(3)小石潭在什么方位?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4)文中哪一句话描写了潭水的声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潭水声的什么特点?A.如鸣珮环B.比喻C.悦耳动听(5)“伐竹取道”与上面哪句话相呼应?说明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A.隔篁竹B.人迹罕至(6) 小石潭具有哪些特点?(1)全石以为底(2)水尤清冽3. 组织学生阅读、理解第二段。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1)第二段描写什么内容?是怎么写的?突出了什么?A.小石潭中的鱼。B.动静结合、比喻。C.用鱼之乐侧面衬托潭水的清澈。(2) 《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分别是怎样描写水的清澈的?《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答谢中书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正面描写)4.组织学生阅读、理解第三段。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1) 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A.溪身、溪水、岸势B.溪身曲折、溪水蜿蜒、岸势参差不齐。C.比喻、动静结合。5.组织学生阅读、理解第四段。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1)找出第四段中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及作者感受的句子。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作者游览小石潭,情感是乐,还是忧?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情感变化:由快乐愉悦到忧伤凄凉。(由乐到忧)原因:作者被贬官,心情愤懑难平,寄情山水,看到美景,心情愉悦;但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凄凉的感情又流露出来。(3)学以致用: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准备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给学生5分钟时间,提示他们从位置、风景、文化三个方面去写)五分钟后展示学生写作成果。示例:小石潭简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一百二十步左右,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竹树环抱,清幽秀美,是观光旅游、放松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到此一游,写下千古美文《小石潭记》。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石潭全貌、潭中游鱼、溪流溪岸、周围环境。【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在学生充分把握课文译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部分问题学生都把握得很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虽然是下午的课,学生有些犯困,但他们仍参与到每个活动中,气氛相对活跃。学生对小石潭溪流、溪身及溪岸的特点及写桌方法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我只好用简笔画辅助教学,效果不错。在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原因时,学生能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但概括得不够准确,还得加强。总体来说,我觉得这节公开课还是很成功的,特别是对景物描写的引导形象、通俗,收到了教好的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