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专题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一课时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核的构成课题 原子核的构成 单元 三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历程的了解,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2、了解原子的构成,能根据原子(或离子)的表示符号并判断其中一些数量关系。3、知道元素、核数与同位素的概念,知道同位素的应用。【重点难点】 1.熟悉并掌握原子(或离子)的表示符号并判断其中的数量关系。2.学习并掌握核素与同位素的概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铜单质、氯化钠、水等,思考它们的构成教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才被揭示。那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认识课本44-45页。讲述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猜想和分析,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形象和描摹而建构的揭示原子本质的认知模型。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原子核的构成。 认真倾听思考,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构成。引出本节课内容。认真阅读教材,体会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图文并茂,能够较快地让学生进入本节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理解原子结构模型,并了解相关的证据。体会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鼓励学生勇敢积极地面对学习的挑战,坚信必胜的信心。讲授新课 [温故知新]我们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被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你知道12C原子是指哪种碳原子吗?12代表什么意思?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原子结构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整个原子是呈电中性的。投影观察教材46页图2-16氢元素三种核素的原子结构模型。对比异同: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氢元素有三种原子1H、2H、3H。那么,什么是元素?什么是原子?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一种核素。过渡:12C原子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12是该碳原子的质量数。那么,什么是质量数?投影:原子的质量主要由什么决定?【新课讲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板书:展示分析:原子的表示符号完成课本表2-4,分析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等。尝试计算1mol普通水、重水、超重水的质量。投影展示思考:练习:1、11Na的质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 2、11Na+的质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3、8O2-的质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思考:什么是同位素?有什么特点?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特点:1.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 化学性质相似。2.中子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用途不同观察与思考:三种氢原子和三种碳原子阅读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了解同位素的应用。14C原子用于考古断代12C原子用作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 认真倾听,引发思考。认真倾听。思考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记录笔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问题。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认真倾听,记录笔记。思考问题,在练习中解决新问题。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记录笔记,认真倾听。认真倾听,记录笔记。认真思考理解概念。学生自行阅读,总结 从对旧知识深度思考中引发探究学习。通过回忆复习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再次回顾原子中的一些重要的数量关系。通过讨论,帮助同学对元素、核素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讨论,把握其中要点:一类原子、一种原子。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通过练习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数量关系,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讨论思考离子中核外电子数的计算方法并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对习题的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体会数量的变化原因。把握要点:同一中元素的不同原子(核素)。在观察和思考中理解区分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通过阅读教材栏目,提高学生阅读总结能力。板书 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2、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符号:AZX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3、元素、核素、同位素4、同位素的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