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认识从古至今不同的文化传承载体。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文化传承方式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
2.通过对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能够确认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时空定位。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学习重难点】
1、四大文化载体的发展历程
2、、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基础知识
1.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
官学发展
①中央官学:先秦时期“学在官府”,汉朝设立太学,西晋开始设立国子监。
②地方官学:自汉朝开始设立。
私学发展
①春秋时期:私学的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宋朝: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影响
①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西方大学发展
①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②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③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④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⑤美国:大学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近代教育发展
(1)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①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③1916年,蔡元培接任校长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2)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现代教育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国家收回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②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③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④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改革开放后:
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②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各类教育加速发展。
(4)作用: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①政局稳定,拨乱反正。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④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⑤一系列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出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影响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非生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在专门的场所进行。学校的
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2.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特权,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3.刻板性:教育过程是一个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
模仿来掌握知识。
4.道统性:教育的内容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5.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和灌输的过程,通过教师传递专制的威严,通过考试传递政权的威力。
6.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
高的地位,学习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
7.整体水平低:古代学校教育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系统,教育的普及程度有限。
【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
1.历程和作用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
(1)留学人数由少变多。起初留学风气未开、招生规模不大,每年赴外留学人数较少;后因清政府政策支持,留学风气渐盛,赴外留学人数逐渐增多。
(2)留学生所前往的留学目的国由少变多。起初留学的国家仅有美国,后续增加了日本、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
(3)留学生所学习科目由少变多。初期的留学生所学科目限于船政、军事,后期所学内容涉及文学、哲学等。
(4)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生赴外留学的途径主动引进西学。随后,在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在民国初期至五四运动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与文化精神。1915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插在了人们的心中。随着法国与苏联留学生的学习与回国传播,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2.印刷书的诞生
书籍诞生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①书籍雏形: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
②中国早期书籍: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印刷书诞生
①条件: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发展历程: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活字。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推动了报纸普及。
影响
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图书馆的发展
西方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这里收藏有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②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和市民。免费的、开放的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在图书馆事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古代
①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藏: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近代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作用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中国近代图书馆发展的原因】
(1)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
(2)“西学东渐”: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3)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4)社会变革的推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社会变革运动的推动。
4.博物馆的建设
西方
①古代:公元前290年前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②近代: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中国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③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如国立历史博物馆和国立中央博物院。
④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作用
①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达标检测
1.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位于沈阳市浑南区,馆藏文物总量达11.2万件(套),分陈列展览、观众服务、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等五个业务区。其作用是( )
①传承和保护本地区文化
②加强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③提高了文物的经济价值
④推动学术研究及国民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936—1945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即京师图书馆)陆续在上海、香港、昆明、重庆等地建立了办事处或分馆,这一举措( )
A.体现出进步势力的推动作用 B.标志着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显现
C.反映出政府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D.表明文化事业的变化与时政相关
3.如表为宋代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据此可知,宋代书院( )
类别 四书五经 儒学大师的著作 历史典籍、诗词 实用技术 学规和学风
内容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太极图说》《明道学案语录》《四书章句集注》等 《左传》《史记》《诗经》等 分斋教学,设立“经义”和“治世”两斋 学规及立教之目、为学之要、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
A.“进德”与“修业”并重 B.强调“三教合归儒”意识
C.主要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D.宣扬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4.18世纪建成的卢浮宫博物馆,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其艺术收藏品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也有拿破仑一世对外征战时,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据此可知,卢浮宫博物馆( )
A.被视作首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B.具有文化传承和服务公众职能
C.向公众全方位提供了多个领域知识 D.通过掠夺各国不断积累收藏品
5.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6.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欧洲各地先后出现了免费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运动,如英国公共图书馆由1851年的4所增加到1860年的28所,到1900年则增加到了360所。这一时期的公共图书馆运动( )
A.有利于文化知识传播 B.保障了工业化的完成
C.促进了启蒙运动兴起 D.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