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说课标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措施。1、了解两宋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措施和影响。2、了解造成北宋多种危机的原因和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3、认识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对北宋的继承。说教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本课共4子目,分别是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个子目间呈现较强的逻辑关系。本人本课采用倒叙的方法教学,把本课重新设置为四个部分:(1)贫弱之象——财政危机与边防压力;(2)贫弱之因——宋初专制集权强化;(3)贫弱之解——北宋中期变法图强;(4)贫弱之果——靖康之变与南宋偏安。四个子目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从宋中后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现象,进而重点讲述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宋初统治者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过度集权却出现了边防危机和财政危机,统治集团为此也做出了努力,就是进行了范仲淹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但收效甚微。结果就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继续遵循祖宗之法,最后偏安一隅。课本内容过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课本教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对本课内容重新整合,这样既保证了课堂的完整性,又自然而然的落实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说学情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同学们在初中时对两宋时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和课外涉猎,对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宋与辽夏金的战争、王安石其人、岳飞英雄事迹等基本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均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北宋政治制度、统治危机、王安石变法内容及评价、岳飞之死的深刻根源等内容缺乏理性、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史料实证意识、对史料的理解和信息的提取能力还有待提高,应精选史料,适当拓展和拔高。另外,应注意教学素材的选取,学术性不宜过强,增加趣味历史故事类素材,引起学习兴趣。说目标(一)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宋代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理解这一措施带来的多种危机,从而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重要影响,让学生形成对两宋政治的全面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能力。(二)认识范仲淹、王安石这两位改革家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感受岳飞作为宋代将领英勇抗击外敌、保卫国家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作为青年的使命担当。五、说重点、难点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六、说教法、学法教法:讲述法、讲解法、图示法、对比。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史料解读。七、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本课以岳飞的《满江红》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引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死为导入,请学生思考为何岳飞抗金有功却被宋朝皇帝杀害,宋朝为何会灭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意图:课件展示本课标题,及课程标准,了解本课重难点。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目录,了解本课学习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图片等帮助学生了解北宋中后期的贫弱之象:财政危机与边防压力,使学生了解北宋中后期出现的政治军事问题。设计意图:宋初专治集权强化是本课重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教材和权力分配示意图理解分析,降低难度,在贫弱之因--宋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上注重精讲,为深入学习做准备。通过教材史料及图表总结防止武将专权的崇文抑武,完善科举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析、概括总结的能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宋朝过度集权导致“祖宗之法”显弊: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冗问题进而造成积贫积弱现象,最终导致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使学生了解宋朝过度集权产生的弊端的事实。设计意图:王安石变法为本课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由危机过渡到北宋中后期变法的必要性,由此引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原则,目的和内容,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析,概括总结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和教材,设计活动合作探究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影响,锻炼学生整体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历史解析核心素养。设计意图:了解王安石变法并不能改变北宋贫弱问题。最终导致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北宋中央集权措施成为南宋“祖宗之法”得以延续,岳飞抗金取得胜利,却成为南宋皇帝的心腹之患而惨遭杀害,和课堂导入中的问题相照应,让同学们知道岳飞之死的原因。最后了解宋金和议,南宋偏安江南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方式,深度思考北宋“以钱财换和平”方法的利弊,教师在具体问题上进行指导和参与讨论,最后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科思维。设计意图:通过简单回顾总结本课知识,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