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推动认识的发展课件(共28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课 推动认识的发展课件(共28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全面
动态性

联结
基础
基本状态
渐进性

分寸
肯定
双重性
不可分割
[课标要求] 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体会“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认识发展历程;了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1、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含义 P85-1
(1)总述: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2)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3)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注意:这里讲的“肯定”和“否定”与日常生活中的肯定和否定不同,它指的是事物自身的存在和灭亡。
事物的存在是由事物内部“肯定”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决定的,
事物的灭亡是由事物内部“否定”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决定的。
一、简单肯定与否定的危害
对事物持认可的或赞成的态度。
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②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2、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斗争性)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例:一个人,当他的不良品质处于优势时,它就是一个坏人;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形成优秀品质时(对自己进行了否定),就改变了坏人的根本性质,转化成为一个好人。
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
(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同一性)
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人们常常把45岁叫做“鹰的重生”阶段。45岁是一个人踏入中年的门槛,在这个年龄段,人的经验、阅历和能力都堪称是人生的“巅峰状态”。但是,也要警惕“45岁现象”,即往往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现象会随之出现。只有自觉克服“45岁现象”,才能在人生征程中继续阔步向前。
2、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辩证否定的丰富内容在“扬弃”这一范畴中得到了恰当的表述。黑格尔认为,“扬弃”既含有取消或舍弃之意,又含有保持或保存之意。这个语词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意义。因此,我们要把否定的环节、否定的过程既看成是消灭旧事物的环节,又看成是产生新事物的环节;既看成是先前事物与后续事物中断的环节,又看成是后续事物与先前事物连续的环节。
相关链接
实质
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1、辩证的否定的特点 P87-1
特点: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
②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例如:5G技术正在建设中,6G又将向我们走来。在5G的基础上,6G的传输能力可能比5G提升100倍,网络延迟也可能从毫秒降到微秒级,将会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就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辩证统一,在自我否定与超越中得到发展的。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
误区:辩证的否定是对事物彻底的否定.
②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①否定: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1. 含义:
【知识整合】全面理解辩证否定观
①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
②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5. 要求:
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4. 双重性: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3、特点:
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 实质: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第一印象)
(1) 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注意:
1、第一印象主要为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不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不一定具有可靠性。
2、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注意: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1)含义: P88三段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目的与内容: P88倒二段 (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整体→部分;个性→共性)
2.思维抽象
例:小明是一个中学生。舍弃了小明的性别、年龄、籍贯等多方面的属性,剩下的只是他作为“中学生”的规定性。
例:什么是植物呢?科学家经过对各种植物特征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植物的定义。
判断:他抽象出的抽象,太抽象了。
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
(1)当作动词使用:认识过程
指一种思维活动,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例:这朵花是红色的,将“红色”这种属性从这朵花的多种属性中提取出来,至于这朵花的其他属性,如形状、气味等被思维舍弃了。
(2)当作名词使用:认识成果
作为上述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得出的某个概念(如红色)或判断(如这朵花是红色的),我们也可称为抽象
(3)当作形容词使用
例: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你的话太抽象。
如何理解抽象
相关链接:
2、思维抽象
(3) 思维抽象的环节(如何从感性具体发展到思维抽象?):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① 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P89-1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第一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他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离出来。
② 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P89-1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第二步: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这属于思维抽象环节中的提纯。
2、思维抽象
(3) 思维抽象的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③ 简略化:--- 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第三步: 一般来说,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s=1/2gt 是一种抽象的简略化表述。
④ 理想化:--- 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理想化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步: 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
(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例: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启示)
[想一想]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吗?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注意:思维抽象属于理性认识。
2.思维抽象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P89二段
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P90一段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特征(表现): P90一段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例: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桔子、香蕉、菠萝…… →思维具体。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3)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① 第一个环节:起点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P90相关链接 马克思写《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选择以“商品”作为起点。“商品”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胚芽”、“细胞”。
② 第二个环节:桥梁
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P90相关链接 马克思对 “商品”包含的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引出“货币”,再引出“剩余价值”,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
③ 第三个环节:终点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P90相关链接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结论。
2、不同思维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是起点、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桥梁、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思维具体是终点、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认识的深度 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认识的广度 事物的整体 零散的、片面的 事物的整体
联系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注意: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而不是两个过程)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1 000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把药物分为16部,包括60类,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丰富了本草学知识。材料表明(  )
①要坚持辩证的否定,对旧事物既肯定又否定 ②肯定比否定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是较高的环节
③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了本草学知识的发展
④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②错误;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④错误。
初次见到大熊猫,人们头脑中会形成对大熊猫的认识,一般就是体色黑白、圆圆滚滚、呆萌可爱。后来,通过进一步观察或者查阅资料,人们会进一步了解其生活习性、栖息环境、进化、繁殖以及其生存和发展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等,从而获得对大熊猫全面、深刻的认识。从上述对大熊猫的认识过程看(  )
①对大熊猫的直观的整体表象是对其认识的起点
②对大熊猫感性具体的认识是零散的和片面的认识
③再现大熊猫多样性的统一是思维上升的关键环节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对大熊猫的直观的整体表象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是对大熊猫认识的起点,①入选;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和片面的认识,②错误;再现大熊猫多样性的统一不是思维上升的关键环节,③错误;材料体现了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入选。
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方言传承
 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书同文、语同音”,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应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用语言文字包括普通话、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等。国家积极倡导社会大众学习使用普通话,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增强沟通交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和共享伟大成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了力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方言里有源远流长的底蕴,有博大精深的风采,有生生不息的乡愁。近年来,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加剧,普通话得以推广普及,但方言使用人群渐少、使用范围窄化,方言传承正面临着严重断档。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用语言文字和方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在不同的维度发挥各自的作用。通用语言文字可以吸收方言中的词汇,丰富表达;方言可以借鉴通用语言文字的注音方式,方便传承。
命题视角1 有人认为,普通话必然会取代方言。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
提示: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普通话与方言是处在对立面的矛盾双方,二者表现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②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普通话与方言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二者表现出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普通话与方言要坚持既对立又统一,才能推动二者共同发展。
命题视角2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知识,分析方言传承需要坚持的思维方法。
提示: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进行方言传承。②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方言传承,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方言传承,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方言传承。③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我们要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方言传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