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共29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共29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导图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在知觉基础上,保存在记忆中的事物形象
感性认识
内涵
形式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
知觉:对苹果的整体认识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1.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 2.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1.通过学习,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含义,明确它们的区别,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把握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环节,明确思维过程两个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习目标
你对我们学校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现在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老师和同学,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学校是一个由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能接触到的同学和老师等组成的单位,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学校的完整印象。对校园外在形象的整体反映就是感性具体,这些感性具体的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
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现在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深刻认识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更接近学校的本质。从最初的印象到现在的看法,就是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过程。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第一印象)
(1) 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注意:
1、第一印象主要为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不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不一定具有可靠性。
2、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注意: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2、思维抽象
(1)含义: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目的与内容:
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示例1:“这朵花是红色的”,是将“红色”这种属性从这朵花的多种属性中提取出来,至于这朵花的其他属性,如形状、气味等都被思维舍弃了。
判断:他抽象出的抽象,太抽象了。
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
(1)当作动词使用:认识过程
指一种思维活动,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例:这朵花是红色的,将“红色”这种属性从这朵花的多种属性中提取出来,至于这朵花的其他属性,如形状、气味等被思维舍弃了。
(2)当作名词使用:认识成果
作为上述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得出的某个概念(如红色)或判断(如这朵花是红色的),我们也可称为抽象
(3)当作形容词使用
例: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你的话太抽象。
如何理解抽象
相关链接:
示例评析:下列展现的是数学中通过思维抽象形成“交换”概念的过程。
1+2=2+1
4+5=5+4
8×6=6×8
9×7=7×9
A+B=B+A
A×B=B×A
ARB=BRA
第一级抽象
第二级抽象
第三级抽象
以自然数表示具体事物的量,具体事物之间的换位关系
以A、B表示任意自然数,抽象的数量之间加、乘的换位关系
抽象的符号R之间的换位关系
从个性中抽取概括出共性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人们没有认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
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因此,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思考: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伽利略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3) 思维抽象的环节(如何从感性具体发展到思维抽象?):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① 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P89-1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第一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他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离出来。
② 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P89-1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第二步: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这属于思维抽象环节中的提纯。
2、思维抽象
(3) 思维抽象的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③ 简略化:--- 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第三步: 一般来说,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s=1/2gt 是一种抽象的简略化表述。
④ 理想化:--- 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理想化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步: 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
(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例: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思维抽象的环节及其关系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思维过程上
的抽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述结果环节
贯穿其中
环节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含义
特点
联系 思维过程的分离性、提纯性、简洁性、理想化
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抽出、找原因、抓重点)
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排干扰)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简要概括)
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现实中不存在)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达结果的环节
特殊形式
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结合事例,谈谈思维抽象有哪些特征?
1、人们可以从复杂的人性中抽出道德品性,从不同的思维内容中抽象出共同的形式结构等。
2、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关系时,只是单纯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关系,而并不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具有哪些关系。
3、伽利略只用公式s=1/2gt (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就表达了落体定律。
4、在几何学中没有大小的“点”,在流体力学中不可压编又没有黏滞性的“理想液体”.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理想化贯穿其中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启示)
[想一想]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吗?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注意:思维抽象属于理性认识。
2.思维抽象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P89二段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P90一段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特征(表现): P90一段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例: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桔子、香蕉、菠萝…… →思维具体。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关系是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商品”这个概念把各种具体商品的个性舍弃掉,只保留其最一般的规定。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商品”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的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地到来。《资本论》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规律的具体阐述。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通过“商品”这个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变化发展的“胚芽”概念,逐步展开的思维具体,展现了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景象,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考:谈谈怎样才能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
(3)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① 第一个环节:起点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P90相关链接 马克思写《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选择以“商品”作为起点。“商品”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胚芽”、“细胞”。
② 第二个环节:桥梁
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P90相关链接 马克思对 “商品”包含的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引出“货币”,再引出“剩余价值”,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
③ 第三个环节:终点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P90相关链接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结论。
2、不同思维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是起点、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桥梁、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思维具体是终点、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认识的深度 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认识的广度 事物的整体 零散的、片面的 事物的整体
联系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注意: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而不是两个过程)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含义、局限性
思维抽象
含义
目的和内容
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局限性
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含义
表现
环节
上升起点
种种矛盾逐一展现
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课堂小结
(2024·山东菏泽测试)F镇是有名的矿山镇,采矿经济比较发达,但环境破坏严重,文化生活匮乏。新一届镇政府了解本镇现状后,查阅相关资料,借鉴其他地方矿山发展经验,形成了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各方研究与思考,认为科学发展才是改变现状的关键,最终提炼出“产业兴镇、生态立镇、文化活镇、平安稳镇”的整体思路。F镇科学发展整体思路(  )
①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认识发展历程 ②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抽象 ③体现了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④以“科学发展”为思维上升起点完成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飞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F镇新一届镇政府对全镇基本情况的了解是感性具体的认识;通过查阅资料、借鉴经验,形成了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思路,这属于思维抽象;把“科学发展”作为思维上升的起点,提炼出科学发展整体思路,完成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飞跃,①④符合题意。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②不选。材料未涉及质量互变规律,未体现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③不选。
 (2024·广东广州模拟)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该禅师认识事物所经历的“是山”“不是山”“只是山”的过程(  )
①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②表明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④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见山是山”得到的是感性具体的认识,再到“不是山”“只是山”,经历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认识的过程,未涉及谬误,③不选;“见山是山”得到的是感性具体的认识,“见山不是山”得到的是思维抽象的认识,“见山只是山”得到的是思维具体的认识,④符合题意,①错误。
雕塑中体现的逻辑知识
(2022·辽宁选择考)(节选)掷铁饼是一项古老的奥
林匹克项目。以掷铁饼为题材的经典雕塑作品,从艺术
的视角展示奥林匹克文化,阐释和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挑战》是中国雕塑家俞畅创作于1989年的成名作。雕塑通过简洁有力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果敢坚毅的掷铁饼者形象。作品借鉴《掷铁饼者》的动作和势态,表现一个 残疾人坐在轮椅上掷铁饼的瞬间, 呈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生命律动,给予人们不屈的力量、不服的决心、不灭的希望,奏响一首命运交响曲。
雕塑承载了体育精神,运转的铁饼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高高举起的手臂展现了青春该有的样子。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关于认识发展历程的知识,谈谈你对《挑战》的理解。
答案: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需要思维抽象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的思维具体,实现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中国雕塑家俞畅凭借自己的观察,捕捉到残疾人掷铁饼的瞬间,再通过分离、提纯、简略化等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完成了震撼人心的雕塑作品,揭示了体育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