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探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资源简介

初探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汪 卫 国
(孝昌二中,湖北 432900)
【摘要】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出发,根据数学学科及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德育,德育教育.
有人认为学校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是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事,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概括的自然科学,加之现行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所以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没必要也不可行。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德育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很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高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它独特的风格,我们要结合学科本身及教学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我们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一些具有时代性,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素材,创设一些新颖的教学情境、选取或自编一些应用题,教育学生关心地方和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比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晚上9点10分,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再比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自编了这样一道题:2000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我国政府正着手制定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如果按当年我国经济增长率8%的年均速度增长,请问:(1)到2010年我国经济能否实现这一宏伟目标?(2)如果能够实现,可以提前大约几年实现?(3)如果按今年2008年经济增长率10%的年均速度增长,请问只需要再过几年就能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的目标?结果,同学们算出正确答案后,都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绝无仅有的,都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然,我们还可利用一些数学文娱活动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今一些著名数学家精忠报国的感人故事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深挖掘、勤思考、多联系的好习惯,数学教学中其实有很多题材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辨证思想。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联系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学问,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相互联系、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普遍属性。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揭示普遍联系的规律,突显出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例如,函数关系本身直接而具体地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三角形的三个边长与三个内角大小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复数与复平面内点的对应关系,等等。这些无不说明客观世界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同时,在数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子。如从平面几何上升到立体几何,从指数引入对数,从实数扩展到复数,从角度制到弧度制的发展,等等。由此可知,任何事物都是在永恒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认识,还须回到实践中,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正确认识,才能反过来指导作用于实践。这是客观事物认识的普遍规律。数学中的许多公理、定理、推论、公式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住这一认识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归纳、检验、应用”这样一个认识事物规律的好习惯。例如,通过照相机的三脚架、三轮车的三个车轮等,使学生认识到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通过电线杆与地面、电灯线与天花板等来概括线面垂直的概念。学完解斜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原理应用于测量、勘察等技术中,学完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践活动。事实证明,这种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而且可以指导作用于实践,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对立统一的观点
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中最核心的规律之一。一切矛盾着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经过不断的矛盾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数学的内容及其发展也遵循对立统一规律。例如,原命题与逆命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原命题就没有逆命题,没有逆命题就没有原命题,当其中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与结论调换时,它们两者之间又可以互相转化。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等也类似。又如极限思想使有限和无限互相转化。比如球的体积可以通过取无限多个厚度相等的近似于圆柱形状的“薄圆片”的体积之和的极限而求得,球的表面积可以通过取无限多个高等于半径的近似于“小锥体”的底面积之和的极限而求得。同时,数学中的很多解题思想和方法也是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寻求它们的转化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量质互变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后的必然结果。数学中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很多。例如:我们把一条定长的细绳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和两点,当小于绳长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画出的是一个椭圆。当逐渐增大时,画出的椭圆越来越扁,而当增大到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却是一条线段;反过来,当逐渐减小时,画出的椭圆越来越圆,而当减小至零(即和重合)时,画出的却是一个半径等于绳长一半的圆。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典型例子。再如,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一个圆面,当这个平面与球心距离增大时,截面圆减小,而当这个距离增大到与球的半径相等时,截面圆变成了一个点,即平面与球相切,再增大时,平面与球相离。又如复数的模,当变为零时,复数变为实数,模变为实数的绝对值.这些例子,不仅生动地刻划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而且也揭示了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科学态度教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的一些定理、性质、推论、猜想等都要进行严格准确的推理论证,一些文字、符号、图形的使用和表述都要求规范、精炼、准确。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踏实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课堂问答、作业考试中,都要做到言必有据、据理力争、精确无误,决不马虎大意、敷衍塞责,哪怕是一个字词、一个标点都不放弃,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完善过程,养成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另外,数学也是一门最能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科。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等毕竟有限,高中数学教学的任务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而要通过书本知识的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数学中很多题目的解法灵活多样,这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遇到难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怕失败,迎难而上,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探寻解法,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顽强毅力。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方面,提高学生德育品质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作为承担高中课程教学主要任务之一的数学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既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赐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我们要有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和周密、合理的计划安排,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结构,有针对性、有趣味性、有实效性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湖北省教育厅司法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