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恐龙化石在南极发现的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并运用多音字、形近字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 学习分析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对恐龙分布的解释。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教学难点
1. 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与大陆漂移理论之间的联系。
2. 课文中科学术语和复杂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
上课伊始,通过提问“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简要介绍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恐龙化石的背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展示南极的地理环境和恐龙化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重大发现的震撼。
2. 引导学生思考
在介绍背景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尝试从地理和生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南极的气候条件与恐龙的生活环境是否相符?恐龙是如何从适宜生存的地方迁移到南极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大陆漂移”的概念,并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1)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大陆漂移”可能对恐龙分布产生的影响。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积极交流,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提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2)全班分享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指出学生思考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引出课文中关于“大陆漂移”的详细论述,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
1. 课文朗读与生字词教学
在这一环节,首先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在旁注意学生的发音,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臀”、“骨骼”等。朗读结束后,教师要对生字词进行逐一讲解,确保学生能准确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例如,解释“臀”字时,可以展示“臀鳍”、“臀围”等组词,让学生了解“臀”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造句,如“若是你的操演同伴可以用一条宽腰带绑缚在你的腰臀处,那就可能可以更好地防备你行动失控”,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新学的词汇。
2. 课文内容解析与讨论
教师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对恐龙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如“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让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如何影响了恐龙的分布。此外,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讨论结束后进行分享,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深入理解
1. “大陆漂移”理论概述
向学生介绍“大陆漂移”理论的基本观点,即地球表面的大陆是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缓慢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板块的动态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板块的运动。
引用课文中的描述:“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
2. 恐龙分布与板块漂移的关联
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与大陆漂移的关系。提问学生:“恐龙是如何遍布全球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总结:“恐龙的分布与大陆漂移密切相关,它们并非主动迁移,而是随着板块的移动而自然分布到不同地区。”
引用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恐龙分布的全球性与板块漂移的必然联系。
3. 科学探究与理论验证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理论的验证过程。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大陆是在漂移的?”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的想法,然后教师总结科学探究的方法,如地质学证据、化石记录等。
结合课文内容,指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让学生了解科学理论的形成是基于严谨的证据和逻辑推理。
(四)句子分析
1. 课文原句解析
引用课文:“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分析: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分布的地理问题,同时也为引入“大陆漂移”理论做铺垫。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恐龙是如何在不同大陆间分布的?”让学生尝试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并引入大陆漂移的概念。
2. 句式结构剖析
引用课文:“恐龙作为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其灭绝的原因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分析:这句话采用了“作为...的...一直是...”的句式,强调了恐龙灭绝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句式结构,理解如何通过句式强调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尝试仿写类似句式。
3. 词汇运用鉴赏
引用课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分析: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背上驮着”,使得抽象的地质运动变得形象生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种修辞手法的效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
4. 段落逻辑关系梳理
引用课文:“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分析:这段落通过时间线索,概述了地球历史上大陆的聚合与分裂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时间线,标注重要的地质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同时锻炼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五)互动探讨
1. 导入问题情境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恐龙无处不有》这篇课文,了解到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恐龙灭绝可能与大陆漂移有关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将引导我们深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及其与大陆漂移之间的联系。
2. 分组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将进行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成4-5人的小组,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要点。讨论时间为10分钟,请大家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教师巡回指导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在各组之间巡回,倾听大家的讨论,必要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科学概念。
4. 分享讨论成果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你们组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请尽量用课文中的原话来支持你们的观点,并尝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
5. 教师点评与总结
在各组分享完毕后,我会对大家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讨论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我会总结“大陆漂移”理论对恐龙分布和灭绝的影响,以及这一理论对我们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性。
设计目的:
通过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师生问答对话示例: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恐龙灭绝与大陆漂移之间有联系吗?
生:老师,我们认为有联系。因为课文中提到,“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这说明恐龙的生存依赖于适宜的环境。随着大陆的漂移,原本适宜的环境可能变得不再适宜,导致恐龙灭绝。
师:非常好,你们用课文中的原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那么,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导致恐龙灭绝吗?
生:我们还讨论了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等因素,但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证实。
(六)拓展延伸
1. 探索恐龙灭绝的多重因素
在《恐龙无处不有》中,阿西莫夫通过恐龙化石的发现,引出了大陆漂移对生物分布的影响。然而,恐龙灭绝的原因远比这复杂。我们可以从课文中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这句话出发,引导学生探讨恐龙灭绝可能的其他原因。例如,可以讨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理论,或是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恐龙灭绝的科学假说,还能够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 科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科学理论并非遥不可及,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板块构造”理论的讲解中,我们可以引用课文中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来说明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进一步,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自然现象对人类居住环境、建筑设计甚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目的:通过上述两个环节,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过程,并且科学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增强课堂的活跃度,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七)课堂小结
1. 回顾“大陆漂移”理论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这句话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恐龙是如何遍布全球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大陆漂移”这一理论。它告诉我们,地球表面由多个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数亿年的时间里缓慢移动,导致大陆的聚合与分裂。正是这种板块的运动,让原本适宜恐龙生存的地区逐渐漂移到了南极等寒冷地区。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恐龙的全球分布,还为地质学中的许多现象提供了答案。
2. 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是推动知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中所做的,他没有简单地接受恐龙化石的发现,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最终引导我们认识到大陆漂移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重要性。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培养出一种科学精神,面对问题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像我们今天探讨的恐龙化石问题,我们不仅要了解恐龙是如何遍布全球的,更要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在未来的学习中,无论是面对生物学、地质学还是其他科学领域的问题,都应保持这种探究精神,不断提问、思考、寻找答案。
(八)布置作业
1. 完成课文中的生字词练习。
2. 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大陆漂移”理论的看法。
四、板书设计
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有》
关键词:恐龙化石、南极、大陆漂移、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大陆漂移理论的解释与恐龙分布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方法的适宜性
(二)学生互动的活跃度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六、教学资源
(一)课文原文
(二)相关科学资料
(三)多媒体课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