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目标一、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资产阶级成长的同时,无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为五四运动和中共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体会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二、理解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中心地点的转移和主力的变化和国民大革命的发展态势三、认识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国共产党成立间的内在联系四、从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感悟革命中诞生的五四精神和红船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共诞生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历史意义、掌握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五四运动(1919年)1、原因(1)政治上: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根源)(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春天,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3)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4)国际上:1918年一战结束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5)导火索: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经过(1)第一阶段(5月):北京学生罢课游行,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口号(2)第二阶段(6月):上海工人阶级工人罢工、商人罢市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拒签和约4、性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5、历史意义(1)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的诞生奠定思想干部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2)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及联系①革命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领导力量不同:旧·资产阶级;新·无产阶级③指导思想不同:旧·西方启蒙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④革命前途不同:旧·资产阶级共和国;新·社会主义共和国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原因(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濒临破产;一战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2)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推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2、宣传中心:北京、上海3、代表人物(1)在北京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2)在上海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翻译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1、诞生条件(1)中国工人运动发展(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思想基础)(2)民资发展(经济基础);共产党小组建立(组织基础);共产国际帮助(外部因素)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上海法租界→浙江嘉兴)(1)确定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2)明确奋斗目标/革命纲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制定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3、诞生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带来了光明与希望、革命面貌此焕然一新4、中共二大的召开(1922年上海)(1)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2)最高纲领:通过阶级斗争,建立劳农专政,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四、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年)1、原因(1)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受挫,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并于1923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上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2)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屡遭失败,并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又通过了联俄、联共、辅助工农三大政策补充:孙中山新三民主义①内容(核心为反帝反军阀)新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推翻反动军阀统治,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具体的民权C、新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国家干预私人资本),改善工农生活②性质: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③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和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手段(3)国共两党的革命纲领具有相似之处(打倒列强,除军阀);共产国际的推动2、开始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目标/特点:打倒列强,除军阀/党内合作与军事合作相结合4、内容(1)1924年在广州成立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2)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并通过两次东征击败叛将陈炯明,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3)1926年开始北伐,击败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使革命势力从珠江发展到长江流域5、结果: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4·12”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7·15”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6、失败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7、教训:中共必须独立掌握革命领导权;必须独立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必须巩固工农联盟8、历史功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当堂练习1.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B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2.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无产阶级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B )A. 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B. 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C. 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 D. 系统地阐述革命动力问题3. 1924—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说明( B )A. 工农运动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 B. 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C. 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 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4.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辛亥革命的自然产物。在该学者看来,这些运动和革命共同的意义是( A )A. 探索近代中国自强之路 B. 强调对民主共和的追求C. 注重对人性私弱的批判 D. 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束缚5. 从中共一大到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B )A. 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B.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C.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D. 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板书设计一、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推动、陈独秀与李大钊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中共一大、1922年中共二大、最低和最高革命纲领四、国民革命运动: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6年北伐 课后反思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