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资源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动因与影响。通过合作探究,史料、图片等多样历史呈现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全球航路的开辟的学习,了解全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基本史实,有利于加深对全球经济的认识。依据: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本课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动因与影响。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依据: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本课内容
学生情况 初中教材对本课涉及的内容的较多,但是却缺乏体系与深度,尤其是对于其他航路开辟上学生是完全陌生的,所以,教师应重点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与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
教学媒体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课前预习 教师设置预习任务:通读教材,预习本课设计意图:熟悉教材,总体上把握本课,利于教学。
二、课堂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下列图片: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描述的什么事件吗?”学生回答:“新航路开辟。”教师:“对,这是新航路开辟,图一奥斯曼帝国截断原有商路,促使新航路开辟;图二新航路开辟后,支持新航路的西班牙、葡萄牙从海外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图三同时期的英国因国家实力所限,未能直接参加新航路开辟和对外掠夺,打劫运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只;图四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中心和商路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经济地位下降。我们这节课走进新航路开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具体内容。”设计意图:采取漫画导入与问题导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引出本课主题。
三、讲授新课 板块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一)动因教师提出问题:“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是什么?”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以下材料,进行小组讨论。材料一: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加,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于是,欧洲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发疯似的到处追求黄金和白银,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形成一股贵金属热。——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室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辞需要的一切”。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当时,文艺复兴鼓励人们勇于冒险,大胆迫求财富以实现个人价值。——摘编自齐世荣《世界通史》材料三:1498年,当达·迦马抵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时,一位当地人问葡萄牙人到底想得到什么,达·迦马答到:“基督徒和香料”——约翰·马凯等《世界诸国史》材料四: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材料五:日本据有黄金,金多无量......秦海(中国南海)由“共有7459座海......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马可·波罗游记》小组轮流展示,教师进行总结:根本原因:西欧各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铜财富的渴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2、思想根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3、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多个阶级、阶层到东方和未知海外实现发财梦(寻找金银和贵重商品)。4、直接原因:东西方陆路贸易被奥斯曼土耳其阻断,商路不畅导致商业危机(商路危机)西欧国家急于从海上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5、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6、政治动力: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二)条件教师进行历史情境假设:“如果你是15世纪欧洲的一名水手,想要去远洋航行得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学生答:“船,指南针,地图等”。教师:“那当时的欧洲具备这样的条件吗?”教师展示以下图片:结合课本知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进行补充总结:1、造船技术的提高2、航海技术的进步3、地理、航海知识(地圆说、洋流、季风等)4、王室支持最后教师对板块一做小结: 1、根本原因:西欧各国资本主义萌芽2、思想根源:文艺复兴动因 3、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4、直接原因:传统商路受阻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5、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6、政治动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1、造船技术的提高条件 2、航海技术的进步3、地理、航海知识4、王室支持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图片、小组教学等教学方式,历史学习更具直观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板块二:新航路的开辟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主要航海家到达的地点、所做出的成就。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带领学生一块根据地图进行归纳补充,最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地图探究教学内容,以表格形式展现历史结论,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板块三:其他航路的开辟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航路开辟的史实及意义,教师直接给出梳理。1、通往亚洲的主要航线:(1)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2)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3)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4)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2、探寻南半球新世界的航线(1)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2)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意义: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进行归纳,锻炼学生阅读能力。板块四: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教师展示以下材料: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美洲要通缉哥伦布?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什么意义呢?”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对欧洲而言: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了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个有功之臣;对美洲而言: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迫害土著居民,破坏当地文化,疯狂掠夺财富,是一个千古罪人;对于世界而言: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设计意图:本部分属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补充的部分,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 环节一:教师向学生展示两道选择题,学生进行作答,教师进行讲解。设计意图:检查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发现问题,更有利于教学。环节二:教师让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最后教师展示思维导图。 迪亚士:非洲南端好望角新航路开辟 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 其他航路开辟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环节三: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西方新航路开辟和明朝郑和下西洋做对比,寻找异同。设计意图: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建立中西联系,对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一)动因1、根本原因:西欧各国资本主义萌芽2、思想根源:文艺复兴3、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4、直接原因:传统商路受阻5、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6、政治动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二)条件 1、造船技术的提高2、航海技术的进步3、地理、航海知识4、王室支持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1、迪亚士:非洲南端好望角2、达伽马:到达印度3、哥伦布:发现美洲4、麦哲伦:环球航行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四、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动因与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