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案【抢分秘籍】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案【抢分秘籍】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标要求】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尊重文化多样性;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要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科学精神:阐释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全面认识文化价值,明确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公共参与: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国际眼光,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命题预测】
1.做好本专题复习,以 “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掌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2.结合中外文化交流案例,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必备知识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
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3.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要求: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误区警示认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
(1)文化发展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2)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必备知识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2.文化交流坚持的原则: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3.促进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1)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2)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这个世界。
2.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1)从本国本民族文化角度: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2)从世界发展角度: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必备知识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1.近代以来,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
(1)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
(2)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2.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1)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2)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1.原因: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表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3.举措: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对点训练】
1.(2024·北京·高考真题)文化遗产合作是中法两国文化关系中颇具活力的亮点。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协议书,双方联合开展秦始皇帝陵火烧木材和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遗迹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具有国际法效力
②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
③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两国文明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②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结合材料信息,中法两国开展木质遗存保护合作,说明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也说明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中法两国文明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②④入选。
①: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对中法双方具有法律效力,而不是具有国际法效力,①错误。
③:中法两国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无关,③排除。
故答案选D。
2.(2024·北京·高考真题)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着我国区域国别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 )
①立足时代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②有助于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了解
③旨在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风俗人情
④可以开创我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的新局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着我国进行区域国别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体现了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立足时代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①正确。
②:区域国别学本身就是一门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故有助于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了解,②正确。
③: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风俗人情是研究的内容而不是目的,且研究的不只是发达国家,③错误。
④: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组织的内容,不涉及开创我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的新局面,④不选。
故本题选A。
3.(2024·山东·高考真题)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玑衡抚辰仪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①正确。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排除。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没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没有创新其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③排除。
④:中国将复制品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这象征着中斯友谊,将促进两国共同开展科学探索和交往,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④正确。
故本题选B。
4.(2023·全国·高考真题)1993年至2023年1月,中国累计派出援助圭亚那医疗队18期263人次,在当地乔治敦公立医院、林登地区医院等开展医疗援助。为了帮助更多圭亚那民众,医疗队多次组织对偏远地区或弱势群体的义诊活动,向孤儿院捐赠物资、赠送玩具和文具,为福利院儿童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开展对圭亚那的医疗援助( )
①增进了中圭两国的文化交流 ②有助于改善圭亚那民生状况
③强化了中圭两国的同盟关系 ④创新了南南国家的合作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的学科关键能力。试题以1993年至2023年1月中国派出的援助圭亚那医疗队的活动信息为材料,要求学生辨别材料信息对应的知识点,就其活动的意义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观察认识社会现象的“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素养。
【详解】①②:派遣援外医疗队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教育和卫生等领域的民生福祉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出发点。中国援助圭亚那医疗队的行为在帮助当地民众解决医疗难题、提升当地医疗卫生基础能力和服务力量的同时,还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有助于向圭亚那民众讲好中国故事,故选项①和②正确。
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故选项③错误。
④: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属于南南合作范畴,但开展对外医疗援助以及医疗队的具体行为本身并没有创新南南合作的形式,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对非援助中就开始派遣援外医疗队,故选项④错误。
所以,正确答案为A。
【点睛】以援外医疗队的典型个案,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强化学生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习和掌握。
5.(2024·安徽·高考真题)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
②③:材料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
④:文化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认同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6.(2023·浙江·高考真题)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③④: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③④符合题意。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①错误。
②:材料表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不强调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②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
7.(2023·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①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中国的京剧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没有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时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错误。
④:中国传统文化有两面性,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这个观点的表述本身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
8.(2024·湖南衡阳·模拟预测)2023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在成都举行。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上一群可爱“蓉宝”让现场变得趣味横生。“蓉宝”作为本届大会的吉祥物,以大熊猫“芝麻”为原型创作,五官和面部参考了川剧脸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耳朵、眼睛呈火焰形态融入了成都的烟火气息。该吉祥物的设计做到了( )
①坚持文化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②鼓励文化创新,运用流行元素对传统文化重新阐释
③开展文化交流,增强当代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④促进文化发展,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蓉宝”作为本届大会的吉祥物,以大熊猫“芝麻”为原型创作,五官和面部参考了川剧脸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耳朵、眼睛呈火焰形态融入了成都的烟火气息,说明吉祥物设计坚持文化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也说明做到了促进文化发展,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①④正确。
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是运用流行元素对传统文化重新阐释,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流行文化,②排除。
③: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涉及开展文化交流,③排除。
故本题选B。
9.(2024·山东·三模)“愿这千里江山,河清海晏,福星耀东方;愿这冬去春来,繁花似锦,万物苏醒忙;愿你岁岁无忧,欢喜无悲,长乐永安康……”在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惊艳四座。节目选用了汉、唐、宋、明不同朝代寓意吉祥祝福的代表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变迁图卷,蕴含着华夏儿女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这些独属于中华民族“密码”的纹样( )
①借助异域情调,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②穿越时空、世代传承,充分展示着中华文化之美
③既演绎了传统经典,又展现了中华文明传承的连续性
④利用现代舞美技术,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②③:《年锦》节目选用了汉、唐、宋、明不同朝代寓意吉祥祝福的代表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变迁图卷,蕴含着华夏儿女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这些独属于中华民族“密码”的纹样穿越时空、世代传承,充分展示着中华文化之美,既演绎了传统经典,又展现了中华文明传承的连续性,②③正确。
①: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没有涉及借助异域情调,①排除。
④:材料反映了利用现代舞美技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没有体现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0.(2024·山东·二模)AI(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只要几步简单操作就能完成大量的作品。因此,AI被广泛应用在艺术创作的多个领域,如:
戏剧创作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辅助生成角色表情和动作 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
音乐创作 应用音乐生成模型辅助生成旋律、和声等 展现音乐的独有魅力
绘画创作 应用图像生成模型创作符合特定风格的图像 感受绘画作品的神韵
有人认为,AI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应进一步开拓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下列表述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
①AI艺术作品的价值以巧妙创作手法和先进技术为标准
②AI创作的优秀作品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
③AI创作技术能够促进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趋同
④AI创作技术的广泛运用利于挖掘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AI艺术作品的价值以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以巧妙创作手法和先进技术为标准,①错误。
②:AI被广泛应用在艺术创作的多个领域,AI创作的优秀作品能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展现作品的独有魅力、感受作品的神韵等,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②正确。
③:AI创作技术能够促进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不会走向趋同,③错误。
④:AI被广泛应用在艺术创作的多个领域,其创作技术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挖掘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感受艺术作品的神韵等,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1.(2024·河北·模拟预测)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格为“地球节”( )
①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②将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③意味着中国春节具有普遍适用性 ④表明文化具有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格为“地球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①②正确。
③:中国春节承载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春节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说法不妥,③不选。
④:民族文化具有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文化具有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将民族文化的功能当成共性文化的功能是错误的,④不选。
故本题选A。
12.(2024·湖北黄冈·模拟预测)2024年2月,欧盟一中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发展委员会等联合主办“中外交流小使者”项目,中外青少年共同签署了“中欧青少年友好”倡议书,小使者们还与当地青少年共同呈献了一场跨文化艺术演出,包含中国传统音乐、服饰展示等环节。此次活动( )
①促进了国际交流,增进了中欧人民之间的友谊
②通过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③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④尊重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④:通过举办中外交流小使者”项目,中外青少年共同签署了“中欧青少年友好”倡议书,小使者们还与当地青少年共同呈献了一场跨文化艺术演出,包含中国传统音乐、服饰展示等环节。可见,此次活动尊重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国际交流,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①④说法正确。
②: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华文化的优越性说法不妥,②说法错误。
③: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3.(21-22高二·全国·假期作业)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近年来,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数字敦煌”已经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各类艺术展览、学术活动等正走进国内各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这有利于( )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激发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④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艺术创造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数字敦煌”已经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各类艺术展览、学术活动等正走进国内各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从中可以看出,这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不同文化,故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14.(2024·吉林·模拟预测)2023年10月24日,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期间,中意两国文物部门代表、专家代表围绕中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验开展对话,杭州、维罗纳等中意结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机构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进行交流。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的举办有利于( )
①增加对彼此历史文化的了解,形成共同核心价值观
②开展文物保护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③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中意两国基本国情、国家利益等不同,无法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①说法错误。
②:中意两国文物部门代表、专家代表围绕中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验开展对话,有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②符合题意。
③:杭州、维罗纳等中意结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机构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进行交流,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符合题意。
④:文化认同指的是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认同,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5.(2024·浙江杭州·模拟预测)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天坛和巴黎圣母院为灵感,建造“童话王国”景观群,用一座代表友谊的桥梁将两个区域的冰建景观连接在一起,把中国传统文化、法国建筑文化与哈尔滨冰雪文化融为一体,向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隆重献礼。由此可见( )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
②中法两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美美与共
③中法文化在交流中展现了优越性,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④中法文化融合统一方显价值,有利于加强政治互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天坛和巴黎圣母院为灵感,建造“童话王国”景观群,用一座代表友谊的桥梁将两个区域的冰建景观连接在一起,把中国传统文化、法国建筑文化与哈尔滨冰雪文化融为一体,由此可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①正确。
②: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天坛和巴黎圣母院为灵感,建造“童话王国”景观群,中法两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美美与共,②正确。
③: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法文化在交流中展现了优越性的说法错误,③错误。
④:中法文化融合统一的说法错误,坚持文化多样性,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6.(2024·山东菏泽·模拟预测)2023年12月,全国“四季村晚”之冬季“村晚”主会场活动在浙江丽水古堰画乡举办。行进式演艺《画乡渡》采用船帮号子、情景展演、古今对话等多元形式,由“村晚”无缝衔接至“村玩”沉浸式体验,与千年古镇的文雅韵味、时尚画乡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 在浙江丽水,这样的“村晚”已经举办了43个年头,成为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本、文化密码。这有利于( )
①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
②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③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中,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④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发挥人民文化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行进式演艺《画乡渡》采用船帮号子、情景展演、古今对话等多元形式,由“村晚”无缝衔接至“村玩”沉浸式体验,与千年古镇的文雅韵味、时尚画乡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这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是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发挥人民文化主体的作用的表现,①④入选。
②:材料体现的是举办村晚,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涉及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②不选。
③:经济决定文化,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③不选。
故本题选B。
17.(2024·河南·模拟预测)2024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西班牙马德里、比利时安特卫普、荷兰海牙等地分别举办了元宵节庆祝活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海外,为多国送上新春民俗盛宴,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对此认识正确的(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获得相互认同
③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能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海外,为多国送上新春民俗盛宴,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说明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能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显示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③正确。
②:应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②排除。
④: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8.冻梨切块变成刺身,索菲亚大教堂旁升起“人造月亮”,鄂伦春族牵着驯鹿巡游……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掀起了一场冰雪文化热,各大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众多哈尔滨“宠爱”南方游客的热门内容,带动冰雪旅游市场呈现井喷需求新景象。“尔滨,我来了”也成为众多国内外游客的选择。哈尔滨冰雪旅游的成功秘决在于( )
①依托现代传媒手段,致力于经济效益最大化
②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③顺应居民消费升级,促进文化与经济相结合
④融通中外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致力于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是哈尔滨冰雪旅游的成功秘诀,①排除。
②③:哈尔滨的区域特色是冰雪,冰雪文化旅游是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②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问题,且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9.(2024·山东·三模)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
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10年起,我国举办的“欢乐春节”海外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目前,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诸如贴春联、舞狮放炮、压岁拜年等活动,更是走进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人民带去了欢乐体验,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绽放于世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202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春节为什么能逐渐成为全球性节日。
【答案】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春节成为全球性节日的决定性因素;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节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春节的和合理念为解决世界发展中问题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③文化具有多样性,春节成为全球性节日,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④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海外民众对春节的认识和理解。
【分析】背景素材:春节成为全球性节日
考点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交流传播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要求说明春节为什么能逐渐成为全球性节日。需调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2010年起,我国举办的“欢乐春节”海外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目前,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可联系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春节成为全球性节日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②: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节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春节的和合理念为解决世界发展中问题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③:春节民俗诸如贴春联、舞狮放炮、压岁拜年等活动,更是走进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绽放于世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可联系文化具有多样性,春节成为全球性节日,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关键词④: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可联系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海外民众对春节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粟(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约1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于是选出穗大、不落粒的青狗尾草驯化出小米。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先民逐渐形成以小米种植兼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4500年,小米经中亚传入印度,又沿地中海北岸及多瑙河流域传到希腊、荷兰等地,从而走向世界。从此,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的咏叹,苏东坡更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小米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中古法语又来自拉丁语milium,所以小米的拉丁学名叫Miilacium,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碎”的意思,由于磨成的粉很细小,无法计数,于是有了million(百万)一词。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
从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运用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农耕社会里,粟的演化、中国古诗中粟的情怀,一些外国语词的出现和演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发生的,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促进当地语言文化的发展,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
【分析】背景素材:小米的起源
考点考查: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对“从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进行说明,需要调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有关知识,知识限定明确,以该知识点切入适当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运用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可联系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②: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可联系粟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发生的。
关键词③:小米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可联系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促进当地语言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④:约1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于是选出穗大、不落粒的青狗尾草驯化出小米……从此,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联系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2024·海南海口·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国内学者指出中华之“龙”和“dragon”不宜互译,二者有显著差异。“Dragon”是欧洲神话中的恶魔,体格庞大,形象暴虐,具有攻击性,杀掉它的人被视为英雄。中华之“龙”多带有美好的寓意,是吉祥、勇敢的象征,中国人自豪于自己是“龙的传人”。把“龙”译为“dragon”,对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有负面影响。
甲辰龙年,“loong”火了!在很多场景中,“龙”不再被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比如,2024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官宣英文名是“Loong Chenchen”;中国国际电视台把“龙年”译为“Loong Year”,把“龙舞”译为“Loong Dance”。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就中华之“龙”的翻译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主题明确,逻辑清晰;③字数200字左右。
【答案】重译中华之“龙”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之“龙”与西方的“dragon”的形象和寓意截然不同。重译中华之“龙”,有利于重塑“龙”的形象,澄清文化差异,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文化翻译和传播的权利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沉的文化自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分析】背景素材:重译中华之“龙”
考点考查: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文化自信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围绕中华之“龙”的翻译写一篇短评,可以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角度具体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标要求】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尊重文化多样性;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要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科学精神:阐释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全面认识文化价值,明确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公共参与: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国际眼光,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命题预测】
1.做好本专题复习,以 “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掌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2.结合中外文化交流案例,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必备知识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
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3.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要求: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误区警示认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
(1)文化发展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2)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必备知识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2.文化交流坚持的原则: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3.促进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1)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2)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这个世界。
2.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1)从本国本民族文化角度: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2)从世界发展角度: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必备知识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1.近代以来,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
(1)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
(2)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2.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1)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2)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1.原因: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表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3.举措: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对点训练】
1.(2024·北京·高考真题)文化遗产合作是中法两国文化关系中颇具活力的亮点。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协议书,双方联合开展秦始皇帝陵火烧木材和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遗迹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具有国际法效力
②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
③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两国文明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北京·高考真题)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着我国区域国别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 )
①立足时代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②有助于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了解
③旨在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风俗人情
④可以开创我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的新局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山东·高考真题)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3·全国·高考真题)1993年至2023年1月,中国累计派出援助圭亚那医疗队18期263人次,在当地乔治敦公立医院、林登地区医院等开展医疗援助。为了帮助更多圭亚那民众,医疗队多次组织对偏远地区或弱势群体的义诊活动,向孤儿院捐赠物资、赠送玩具和文具,为福利院儿童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开展对圭亚那的医疗援助( )
①增进了中圭两国的文化交流 ②有助于改善圭亚那民生状况
③强化了中圭两国的同盟关系 ④创新了南南国家的合作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4·安徽·高考真题)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3·浙江·高考真题)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3·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4·湖南衡阳·模拟预测)2023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在成都举行。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上一群可爱“蓉宝”让现场变得趣味横生。“蓉宝”作为本届大会的吉祥物,以大熊猫“芝麻”为原型创作,五官和面部参考了川剧脸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耳朵、眼睛呈火焰形态融入了成都的烟火气息。该吉祥物的设计做到了( )
①坚持文化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②鼓励文化创新,运用流行元素对传统文化重新阐释
③开展文化交流,增强当代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④促进文化发展,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4·山东·三模)“愿这千里江山,河清海晏,福星耀东方;愿这冬去春来,繁花似锦,万物苏醒忙;愿你岁岁无忧,欢喜无悲,长乐永安康……”在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惊艳四座。节目选用了汉、唐、宋、明不同朝代寓意吉祥祝福的代表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变迁图卷,蕴含着华夏儿女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这些独属于中华民族“密码”的纹样( )
①借助异域情调,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②穿越时空、世代传承,充分展示着中华文化之美
③既演绎了传统经典,又展现了中华文明传承的连续性
④利用现代舞美技术,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4·山东·二模)AI(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只要几步简单操作就能完成大量的作品。因此,AI被广泛应用在艺术创作的多个领域,如:
戏剧创作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辅助生成角色表情和动作 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
音乐创作 应用音乐生成模型辅助生成旋律、和声等 展现音乐的独有魅力
绘画创作 应用图像生成模型创作符合特定风格的图像 感受绘画作品的神韵
有人认为,AI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应进一步开拓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下列表述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
①AI艺术作品的价值以巧妙创作手法和先进技术为标准
②AI创作的优秀作品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
③AI创作技术能够促进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趋同
④AI创作技术的广泛运用利于挖掘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河北·模拟预测)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格为“地球节”( )
①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②将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③意味着中国春节具有普遍适用性 ④表明文化具有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4·湖北黄冈·模拟预测)2024年2月,欧盟一中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发展委员会等联合主办“中外交流小使者”项目,中外青少年共同签署了“中欧青少年友好”倡议书,小使者们还与当地青少年共同呈献了一场跨文化艺术演出,包含中国传统音乐、服饰展示等环节。此次活动( )
①促进了国际交流,增进了中欧人民之间的友谊
②通过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③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④尊重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1-22高二·全国·假期作业)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近年来,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数字敦煌”已经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各类艺术展览、学术活动等正走进国内各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这有利于( )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激发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④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艺术创造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2024·吉林·模拟预测)2023年10月24日,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期间,中意两国文物部门代表、专家代表围绕中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验开展对话,杭州、维罗纳等中意结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机构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进行交流。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的举办有利于( )
①增加对彼此历史文化的了解,形成共同核心价值观
②开展文物保护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③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24·浙江杭州·模拟预测)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天坛和巴黎圣母院为灵感,建造“童话王国”景观群,用一座代表友谊的桥梁将两个区域的冰建景观连接在一起,把中国传统文化、法国建筑文化与哈尔滨冰雪文化融为一体,向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隆重献礼。由此可见( )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
②中法两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美美与共
③中法文化在交流中展现了优越性,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④中法文化融合统一方显价值,有利于加强政治互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4·山东菏泽·模拟预测)2023年12月,全国“四季村晚”之冬季“村晚”主会场活动在浙江丽水古堰画乡举办。行进式演艺《画乡渡》采用船帮号子、情景展演、古今对话等多元形式,由“村晚”无缝衔接至“村玩”沉浸式体验,与千年古镇的文雅韵味、时尚画乡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 在浙江丽水,这样的“村晚”已经举办了43个年头,成为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本、文化密码。这有利于( )
①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
②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③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中,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④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发挥人民文化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24·河南·模拟预测)2024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西班牙马德里、比利时安特卫普、荷兰海牙等地分别举办了元宵节庆祝活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海外,为多国送上新春民俗盛宴,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对此认识正确的(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获得相互认同
③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能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冻梨切块变成刺身,索菲亚大教堂旁升起“人造月亮”,鄂伦春族牵着驯鹿巡游……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掀起了一场冰雪文化热,各大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众多哈尔滨“宠爱”南方游客的热门内容,带动冰雪旅游市场呈现井喷需求新景象。“尔滨,我来了”也成为众多国内外游客的选择。哈尔滨冰雪旅游的成功秘决在于( )
①依托现代传媒手段,致力于经济效益最大化
②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③顺应居民消费升级,促进文化与经济相结合
④融通中外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2024·山东·三模)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
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10年起,我国举办的“欢乐春节”海外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目前,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诸如贴春联、舞狮放炮、压岁拜年等活动,更是走进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人民带去了欢乐体验,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绽放于世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202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春节为什么能逐渐成为全球性节日。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粟(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约1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于是选出穗大、不落粒的青狗尾草驯化出小米。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先民逐渐形成以小米种植兼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4500年,小米经中亚传入印度,又沿地中海北岸及多瑙河流域传到希腊、荷兰等地,从而走向世界。从此,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的咏叹,苏东坡更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小米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中古法语又来自拉丁语milium,所以小米的拉丁学名叫Miilacium,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碎”的意思,由于磨成的粉很细小,无法计数,于是有了million(百万)一词。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
从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运用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1.(2024·海南海口·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国内学者指出中华之“龙”和“dragon”不宜互译,二者有显著差异。“Dragon”是欧洲神话中的恶魔,体格庞大,形象暴虐,具有攻击性,杀掉它的人被视为英雄。中华之“龙”多带有美好的寓意,是吉祥、勇敢的象征,中国人自豪于自己是“龙的传人”。把“龙”译为“dragon”,对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有负面影响。
甲辰龙年,“loong”火了!在很多场景中,“龙”不再被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比如,2024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官宣英文名是“Loong Chenchen”;中国国际电视台把“龙年”译为“Loong Year”,把“龙舞”译为“Loong Dance”。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就中华之“龙”的翻译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主题明确,逻辑清晰;③字数2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