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聚焦于中国传统雕塑,教材内容涵盖了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这两个重要领域。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霍去病墓石雕群、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等代表性作品的介绍,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雕塑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形式语言。教材在知识呈现上,不仅注重对雕塑作品外在特征的描述,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审美价值以及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魅力。在教学引导上,通过设置观察、分析、讨论等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图像识读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的赏析和评价。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对雕塑作品有一定的接触,但对于中国传统雕塑的系统知识和深入理解相对较少。他们可能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作品有所耳闻,但对于其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能力方面,学生可能在观察和描述雕塑作品的外在特征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以及与历史背景的关联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同时,学生对于从多个角度综合赏析雕塑作品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对于传统雕塑这一相对较为专业和抽象的艺术形式,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发才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或者组织实地参观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雕塑中陵墓雕塑与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了解其题材内容与形式语言。 能够从功能、色彩、造型、风格样式、环境与场域等方面赏析中国传统雕塑,培养审美判断能力和图像识读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雕塑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传统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能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国传统雕塑作品加以分析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2. 教学难点 深刻领悟并掌握不同的中国传统雕塑类型承载了古代中国人不同的文化观念。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教师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思考:雕塑的布局、造型与色彩折射了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二)讲授新课(25 分钟)1. 陵墓雕塑(12 分钟) 介绍古代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说明秦始皇陵的设计特点。 讲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功能、体量、细节刻画和着色特点。 分析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特色,包括其原石形态的运用、雕刻手法以及布局与环境的关系。 介绍陕西西安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意义。2. 宗教雕塑(13 分钟) 讲解中国传统宗教雕塑的题材和反映的宗教信仰,重点介绍佛教雕塑。 阐述石窟寺的开凿历史和分布情况,列举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等著名石窟。 分析盛唐时期佛教雕塑的特点,如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的造型、神情和女性特征。(三)课堂练习(10 分钟)1. 教师布置任务: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雕塑作品,并围绕功能与观念、风格特征、造型特点、色彩与材质、环境与场域等几个方面分析鉴赏。 学生自主选择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给予帮助。教师提出问题:中国传统雕塑承载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文化观念?从中能看出中国传统雕塑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四)课堂小结(3 分钟)教师总结: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国古代风俗与宗教观念的反映,雕塑的布局、造型与色彩折射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因此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功能、观念、环境、造型、色彩等多方面着手,进行多角度的观看与分析。(五)课后作业预习下节课新内容。(六)板书设计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 一、陵墓雕塑二、宗教雕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