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万园之园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海淀,经历雍正、乾隆等5代皇帝,前后共150余年的精心经营,扩建、修缮,共花费了二亿两以上的白银。
圆明园集江南主要名园、西方建筑、神话和诗词描绘的建筑风格于一体,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在雍正时期就占地3000多亩,建成后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圆明园文物(部分)
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从标题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解题:
本文的体裁是:书信
沟通的双方是:雨果和巴特勒上尉
沟通的话题是: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小说、剧本,还有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等。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剧本《克伦威尔》等。
作者简介
洗劫、焚烧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书信。
1861年
背景介绍
赞誉( ) 恍若( ) 绸缎( )
琉璃( )珐琅( ) 惊骇( )
晨曦( ) 瞥见( ) 洗劫( )
赃物( ) 制裁( ) 掠夺( )

huǎng
chóu duàn
liú li
fà láng
hài

piē
jié
zāng
cái
lüè
读准字音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荡然,空无所有的样子。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积累词语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圈点勾画文中相关语句,概括回答。
1)针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巴特勒上尉的态度如何?
2)他写信给雨果的目的是什么?
3)雨果的态度如何?
4)表现了他的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任务一:整体感知
1)巴特勒上尉态度:
2)巴特勒写信目的:
3)雨果态度:
巴特勒认为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体现着拿破仑皇帝的胜利与荣光。
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
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观点: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两个方面:
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
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
2.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2—9):盛赞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尖锐的嘲讽英法联军的暴行。
1.在作者心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呢?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世界奇迹
“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是东方艺术的典范
园中之物异常繁多
耗费了巨大的劳动
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赏圆明园之美
任务二:合作探究
2.第3段中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
类比
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注意:进行类比的事物本质属性必须相同,否则就不能构成类比。
将圆明园同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 盛赞了圆明园在世界建筑中的艺术价值与地位,从侧面 表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行径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3.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4.通读5-9段,思考:
(1)思考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两个强盗做了什么事情?这样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揭侵略者之丑
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通读5-9段,思考:
(2)作者善于运用反语,找出来,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手法。可分为两种:
①幽默反语作用:使语言活泼、饶有风趣。
②讽刺反语作用:表示否定、嘲讽,富有辛辣的讽刺力量。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反语: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对英法联军侵略行为的愤激和辛辣讽刺。
④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5.结合相关资料,评价雨果其人。
1825年 写下《有关法国文物建筑的摧毁》
1831年《巴黎圣母院》序言:“我将终生以保护古建筑为已任”。
1832年《有关法国文物建筑的摧毁》《向拆房者宣战》
1861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887年法国颁布了有关文化遗产应得到国家监控和保护的法律条文。
雨果: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有人说雨果作为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似乎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所谓爱国,是指爱自己的国家,但爱国并不是建立在劫掠其他国家、破坏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的。雨果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坚持正义,他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作者作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
充分表现了雨果公正正直、是非分明的品格和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的博大胸怀。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对比鲜明,“文明人”破坏人类文明;“野蛮人”却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罪行的实质——毁灭人类文明,表达作者的强烈谴责和无比愤怒之情。
任务三:品读语言
2.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作者用近似漫画式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刻画出了两个强盗肆意掠夺、得意忘形的丑态,极具讽刺效果。
主题:这封书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饱含深厚人道主义的精神,热情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和艺术价值,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焚毁文明的罪行,表现出作者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写法:
铺陈、类比手法;
比喻、反语修辞。
课堂小结
1.学习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后,班级准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为了营造浓郁的活动氛围,班长负责撰写爱国主义宣传标语。为此,他找到了下面一则材料,并从中提炼出了宣传标语的下句,请你仿照下句,由画线部分提炼出上句。
材料 天下国家,情系中华。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龙的传人,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牢固树立报效祖国、复兴民族之志,争当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用我们的满腔热情践热爱祖国、奉献民族之行。
           ,践爱国之行。
立报国之志
课堂练习
(2)活动期间,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由小墨同学担任主持人,请你帮她写一段开场白。
(示例)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今文学作品中,有不可胜数的爱国诗歌,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秋瑾的“不惧仇人气焰高,频倾赤血救同胞”,这些诗句无不令人热血沸腾。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相信大家的精彩朗诵,一定能点燃每一个聆听者心中的爱国之情,现在我宣布:诗歌朗诵会正式开始。
(3)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 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示例)不是。所谓爱国,是指爱自己的国家,但这种爱国并不是建立在劫掠其他国家、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的。作为一名法国公民,雨果以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态度表达出对中国的同情、对侵略者的批判。他公开斥责强盗政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法国政府犯下的罪行。这说明他是一位能冲破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说话的正直的人。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远征中国的意见
“我”的全部赞誉
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抨击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情中国,谴责英法
博大胸怀 高尚品质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
巴特勒上尉的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