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百合花》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茹志鹃
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相关文体知识,
2.通读全文,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3.体会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
初识课文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1958年以《百合花》而踏上文坛,代表作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茹志鹃
作者简介
小说:
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简述小说大概内容(概括本篇小说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
(一)主要人物:
1.通讯员
2.文工团女同志(小说中的“我”)
3.新媳妇
(一)任务一:围读小说,复述情节
1.“我”和小通讯前往包扎所;
2.“我”和小通讯员一同去借被子;
3.通讯员牺牲,被战友抬回;
4.新媳妇献出百合花被。



(二)简述情节:
(三)总结
带路→ 借被 →牺牲→ 献被(盖被)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第一部分
(1-23)
第二部分
(24-43)
第三部分
(44-57)
第四部分
(58-59)
叙事视角
任务二:创设情景,变换视角
全知视角
也称上帝视角,指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人物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十分清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评价人物。
新媳妇
叙述者为当事人,参与故事发展,我们依赖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引领进入故事。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而有感染力,属于“有限视角”;第二人称叙事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可全景式表现生活,这两者既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
任务二:创设情景,变换视角
(一)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
答:
(1)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
(2)好处:
①“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观察的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任务二:创设情景,变换视角
(2)好处:
②“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③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一)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
任务二:创设情景,变换视角
任务二:创设情景,变换视角
确定电影主角,三个候选人:一是通讯员的战友,二是新媳妇,三是文工团团员。本部微电影想采用回忆的方式来拍摄,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个候选人作为本部电影的主角来讲述关于通讯员的故事呢?小组合作探究,请代表发言。要求:(1)自由创设情境,讲述故事。三者中任选一个开头:“我是通讯员的战友”,“我是故事中的新媳妇”,“我是文工团团员”,内容必须与通讯员有关;(2)注意讲述的视角、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讲述时可以融入主观感受和想象。提示:抓住故事的整体情节和冲突重点。
1.场景模拟:
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一群中学生正在听一位老战士讲述,这位老战士是文中那位通讯员的战友。(请模拟战友的口吻讲述通讯员当年的英雄事迹)
示例:
1946年中秋,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场攻打海岸的战斗。战斗正紧张激烈地进行着,我们十来个担架员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就在这时,敌人撂下一颗手榴弹,手榴弹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在这危急时刻,原本在我们后面的这位年轻战士,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却飞身上前,扑在手榴弹上,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我们的生命。
任务二:创设情景,变换视角
2.若干年后,文中的新媳妇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如果她给孙子讲当年的那段往事,会怎样讲?
示例:
孩子啊,我给你讲个故事。这件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大概是1946年中秋,我结婚才三天。那天,家里突然来了位年轻战士,愣头愣脑的,说要借一条被子。我有点犹豫,因为我确实有一条被子,不过那是我唯一的嫁妆,假洋缎、枣红底的,上面还撒满白色百合花,可好看咧。我跟这位年轻战士开起玩笑,谁知他竟扭头走了。过了不久,有位女战士跟着他一起再过来。这位女战士向我道歉,我就将被子抱给了她。那天,我去包扎所帮忙,意外地发现那位年轻战士为保护他人而英勇牺牲了。我的泪很快流出来,将那条新被子盖在他身上放进了棺材。
任务二:创设情景,变换视角
比较分析
1.比较战友视角、新媳妇视角与“我”(文工团员)视角的不同
(1)比较以战友的视角和以文工团员“我”的视角叙述,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从“战友”与“文工团员”的性别角度思考。)
答案:
①以战友的视角来叙述,强调的是通讯员的英雄壮举;
②而以文工团员“我”的视角来叙述,可以看到通讯员与女性交往时拘谨羞涩的一面,进而展示英雄的另一面,英雄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平凡人,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任务三:比较分析,体会效果
2.同为女性,为什么不以新媳妇的视角而以文工团员的视角来写呢?
(提示:新媳妇与文工团员“我”眼中的这位年轻战士,有哪些区别?)
答案:
“我”的眼中: 
①“我”眼中的通讯员是拘谨、朴实的,主要体现在与“我”交往时的紧张;
②“我”眼中的通讯员是善良的,如送“我”两个干硬的馒头;
③“我”眼中的通讯员政治觉悟高,尽管在借被子时“受挫”,但考虑到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毅然带“我”去见新媳妇。
新媳妇的眼中:
而新媳妇与这位通讯员只有匆匆一面,对他的善良、淳朴、政治觉悟高,并没有“我”了解得多。
任务三:比较分析,体会效果
3.在与这位通讯员的关系上,“我”比新媳妇多了一个身份,是什么?它对刻画人物有什么帮助?
答案: 
“我”的另一个身份是这位通讯员的同乡,因此可以通过想象,补充人物的过去,使通讯员的形象更为具体饱满。
小结:
可见以文工团员“我”的视角要比以新媳妇的视角,对通讯员的描写更全面、更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饱满。而且“我”作为文工团员,与新媳妇相比,对通讯员的认识更深刻。
任务三:比较分析,体会效果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了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小说情节梳理,第二个是体会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叙事视角是故事中重要的一部分,叙事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是小说学习中不能忽视的。因此同学们在今后的小说学习中,要注意对叙事视角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作业布置
(1)找出文中细节描写,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评价该篇小说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你对此有何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