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巩固“泼、族”等15个生字,会写“炮、穿”等4个字。2.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3.能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教学重难点1.巩固“泼、族”等15个生字,会写“炮、穿”等4个字。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二年级的课文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很多,小朋友们对前面学过的课文熟悉吗?那我来考考你们,我会出一些词组串,请你猜猜它分别是哪篇课文的场景。能猜得出吗?敢接受挑战的坐端正。2. 猜谜行动开始 出示: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这是什么场景?(少先队员去郊游的场景)“一沓纸,一支圆珠笔。一盏灯,一大束鲜花。”(露西写信的场景)第三个场景:“一间教室,一块屏幕。一群学生,一位老师。”(上课的场景)看来大家对学过的课文掌握得很不错。上课,起立。二、揭示课题,学习生字。1. 今天的课堂上,小朋友们坐得特别端正,小眼睛看得特别认真,给包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老师觉得今天的这堂课一定会成为我上过的课中特别难忘的一堂课。(我的背后有没有聪明的小手)(1)板书:难忘(2)“忘”的上面是一个“亡”,下面是一个“心”,“忘”表示忘记的意思,“难忘”就是难以忘记。一起读“难忘”。(3)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令你难忘的画面或者事情?2.大家都说到了旅游或者玩,可能这些经历让你们特别开心。我也来带大家看一个特别开心的画面吧!(1)说说看,刚刚的视频中哪些画面令你难忘?(2)视频中的人们都在泼水,“泼”,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动作。(3)用力地把水泼向对方,被泼到水的人还很高兴,这种高兴的情绪从视频一直传递到我们的课堂上。带着这种快乐的感觉,我们读读这两句话,自己试一试。出示:清清的水,泼啊,洒啊! 人们笑啊,跳啊,是那么开心!(4)他们其实是在过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就叫“泼水节”(出示词语:泼水节)泼了水,看看那个“泼”字,哪里就湿了?右手高高举起,(范写),当我们泼完水之后,头发就全湿了,这个字就读作——“泼”。这个有趣的节日就叫——“泼水节”。把这个节日的名字读一读。三个字,连字成词,男生读。女生读。(5)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叫——补充课题。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课题。(指读2人,全班读)三、初读课文,学习新词1.泼水节,人们为什么难忘呢?不着急,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出示:任务一:独学 (1)标一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2)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想一想:泼水节是哪里的节日?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自由朗读,不受他人打扰)2. 坐正——坐好。泼水节是哪里的节日?(出示词语:傣族)你也找到的同学一起用手势告诉我,答案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师讲述:傣族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出示词语:少数民族),住在那里的人民就叫——傣族人民(出示词语:傣族人民),那里的人民能歌善舞。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比如他们每年要过的这个节日就叫——泼水节。3. 傣族还有一些自己特有的民族物品,课文中提到了一些,我看看谁最聪明,老师出示图片,你知道它是课文中提到的什么吗?(1)象脚鼓:你怎么猜出来的?这个鼓外形和大象的脚很像。傣族人民一边敲起这个鼓,其他人就会跳起一种舞,叫孔雀舞。(2)银碗:同意吗?银在傣族是纯洁的象征,很多人家里的生活物品都是银制成的。逢到重大节日,大家更要用上这些银器。比如:银制的碗,银制的杯子,银制的勺子,这些都是银器。漂亮的小姑娘还要打扮:脖子上戴的,手上套的,头发上插的。这些都是银饰。(3)柏树枝:我们在《树之歌》学过,它和松树合在一起是“四季常青”。而且“柏”的读音和“长命百岁”的百一模一样,所以柏树枝是一种吉祥、长寿的树枝。(4)凤凰花:你们觉得是凤凰花的都冲我点点头。因为它的颜色是什么?(一起读一读)出示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凤凰花每年四五月份开,那你猜,泼水节也在——四五月份。凤凰花一年开——一次,泼水节也一年过——一次。这就是哪个词语?(一年一度)(5)看谁反应快:美味的月饼吃起来了,一年一度的……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了,一年一度的……正因为这些节日一年只有一次,所以人们都会有一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最特别的节日也到了,我们再读这句话,读出它的特别。(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4. 泼水节每年都有,哪一年的泼水节最令人难忘?生答。对的,课文中觉得这一年的泼水节特别令人难忘,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句呢。谁会读?出示: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谁再来读?(流利多了。可能我们对1961年的泼水节印象还不深刻,读不出感觉,没关系,让我们先来一起走进它)5. 谁知道课文哪一个小节告诉我们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令人难忘?(出示:周恩来总理) 第2自然段。(1)你听过周恩来总理的名字吗?你知道他是谁吗?(2)师述:我们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核心人物,开国元勋,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一生工作勤奋,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常常工作的忘记了时间,他还特别关心老百姓,所以老百姓都很喜爱他,他们总是喜欢亲热地称呼他为——(出示:周总理)(3)指读3人,评价:你都带着笑容了,特别有感觉。(4)人们还特别特别地尊敬他,爱戴他,他们又尊称他为——(出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5)板贴:周总理 师述:周总理来了,他不远万里,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空来到了傣族,和傣族人民一起度过1961年的泼水节,你们高兴不高兴?你们准备欢迎他吗?四、想象画面,读中生情1. 课文哪一小节写的人们欢迎周总理?(有人用手势告诉我了)2. 第3自然段是全文最长的一个自然段,也是最难读的一个自然段。遇到这么长的自然段,我们就可以分句读,慢慢读。下面请你们小组合作:任务二:助学(1)数一数:它有几句话。(2)读一读:用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3)想一想:你眼前出现了哪些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画面?3. 第3自然的有几句话?老师数到了4句,一样吗? 哪一小组来分享?(2组:4人一人读一句;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同学们,刚才我们分句读、慢慢读,就把这个长段落读准,读通了。4. 品读四句话第一句: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1)同学们,你们听,象脚鼓敲起来啦。(板贴:敲象脚鼓)(播放)看着这样的场景,听着这样的声音,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A高兴地读一读,B敲起象脚鼓,鼓点特别好听,谁再来读)(2)“敲”这个字是我们要认识的生字,它的右边像一只小手,举着一根小木棍在轻轻敲击呢!傣族人民用这么热闹的鼓声来欢迎周总理,我们一起读!(3)这位壮汉从东边的山坡上敲着象脚鼓来了。那位小伙从西边的村子里敲着象脚鼓来了。他们来的方向不同,是从——四面八方赶来。我们有的小朋友住在学校的东边,有的住在学校的西边,还有的住在南边和北边,所以每天早晨上学,你们也是从——四面八方赶来上学。(4)来,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热闹的场景。第二句: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鲜红的地毯。(1)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话?(2)这两幅图,你觉得哪一幅才是洒满花瓣呢?指名答,这么多的花瓣才能看起来像一块——鲜红的地毯。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是一条火红火红的密密层层的漂亮的地毯,你走在上面,心情怎么样?(很开心。)那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傣族人民在地上洒满花瓣(板贴:撒满花瓣)。第三句: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1)第三句话谁来读?“驶”是本课的生字,要读准它的翘舌音。它在最早的时候指的是远古先民捕获野马的场景,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飞快地跑、车船开动的意思。你看,我们开车、开船,也可以叫作——驾驶。那开车开船的人就是——驾驶员。(2)我们把这个字送进句子里。男生读。男孩子们,你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我们是把龙船开上江面来欢迎周总理的。)板贴:驶龙船(3)女生读。女孩子们,你们又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呢?(我们是放花炮来欢迎周总理的。)是的,看到周总理要来了,我们放起了美丽的花炮!(板贴:放花炮)(4)同学们,其实我们汉族人民呀,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也会通过赛龙舟的方式来庆祝节日。请你仔细地看一看(播放视频),看着这样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呢?生1:激动。是呀,都想要赢呢。还有吗?生2:很隆重。这个场面很热闹。来,让我们带着激动,带着这种热闹的感觉,好好的读一读这句话。第四句: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你们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工作,谁来当第一个看见周总理的人?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生1:周总理来了。声音很大。生2:周总理来了。大家都听见了。生3:周总理来了!你的语气中带着激动。生4:周总理来了!你把这个感叹号给读出来了。来,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一起来欢呼吧!齐读第四句。(板贴:欢呼)。这些就是傣族人民在1961年欢迎周总理的场景。(板贴:欢迎 周总理) 老师又想把这个场景用一组词串写出来出示: 欢迎周总理 一条条龙船 一串串花炮 一( )花瓣 一( )欢呼指名回答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欢迎周总理的场景 读2遍五、生字教学1.课文读得真好,那这些字你也能够把它写好吗?(龙,炮)2.学生说写法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细节龙:左右结构,独体字,整体像三角形,细节(起笔位置等等)炮: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低右高,细节...六、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熟了课文,认会了好几个生字,还目睹了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来过泼水节的盛况,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的深情厚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